作者主页 作品 相册 粉丝 关注
网站会员

朱珍国

0

粉丝

1

作品

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朱珍国
加入时间:2024-06-30 16:08:45
所在地:江西省南昌市
作者简介

粉丝
关注

【高校征文】古道悠悠,梅关那畔岭南愁(散文)

(一)千百年的“商业高速路”

在岭南,一条行走在历史尘音的千年古道,静默在文明的礼赞里。梅树枝头,几片正飘下来的花瓣在半空摆弄着婀娜的舞姿,它们落下来的步子是那么静!轻轻晃过山岭的一小阵风,让林子里瞬间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好像在梅关那畔处,还回荡着往事的沉浮。

公元前213年,秦朝在梅岭顶端设立横浦关,亦称“秦关”。自汉至唐的800余年,该关口几经受到战火的洗劫,外加无人修缮管理,乃一度荒废。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岭南宰相张九龄经唐玄宗任命,率领赣、粤军民在此地开凿出一条大庾岭路,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梅关古道”。自此,岭南地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唐朝,广州已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第一大港,而梅关古道大大便利了南来北往的货运。各路的商人们通过长江水系的赣江,一路南下至东山大码头转换陆运,再通过梅关古道进入广东境内。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让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这使得统治者对南方这条道商业咽喉关卡高度重视。宋嘉佑年间,官方驻军修建关楼,以保经济交流和税收的顺畅。特别是到了清代,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控制着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和文化的往来。在运输路线上,梅关古道承接着国内外绝大多数的货运任务,这使得它和赣江一道变成了世界上最为繁忙的商路之一。

世人有云:“开山辟道曲江公,南北通途百代功。”张九龄的功绩,不仅仅造福了岭南家乡的人民,也给景德镇为首的赣江沿岸市镇带来了民生福祉。古代,水运一直都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一批批江右子弟利用赣江这条江南黄金水道,协助军用民需的物资补给,成为了商业史上赫赫有名的“赣商”。在商业模式上,赣商与粤商相互配合的货运需求,通过梅关古道让双方互赢共利,共同占据了古代商业帝国的半壁江山。因此,在近代以前,江南西道的百姓算得上富庶人家。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教育上也涌现出大大小小的书院,培养了一批批能人才子, 以致书院文化成为江右底蕴里不可或缺的一张精神名片。

但随着五口通商的到来,岭南地区的经济遭到其他通商口岸的严重冲击,导致梅关古道的业绩出现了商业滑坡现象,赣江的水运需求量也惨遭其它运河的削减。一个世纪不到,雄余公路和湖南方向的粤汉铁路相继开通,就让梅关古道步入了无人问津的休眠状态。赣商失去了得天独厚的运河优势,被迫退出近代商业史的舞台,赣江两岸也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盛景。

我的故乡位于赣江中游的吉安,古称“庐陵”,素有“江南望郡”之称。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着梅林渡、南湖码头、盐码头、榕树码头、福建码头、中山码头等等不同功用的码头和渡口。我对它们总是怀揣着一团古渡口的迷云,每一块砖石图纹,似乎闪烁着些许耐人寻味的光泽。

大二暑假,我与同学一道去了大余县游玩,顺便去了一趟梅关古道。在这里,我真正领略到“岭南第一关”和“南粤雄关”的高昂气势。苏轼的词、陈毅大将军的诗,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都让梅关古道内在的格调上升到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层面。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的珠玑古巷,当属梅关古道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听身旁广东游客介绍,“珠玑”二字在广东多地都会作为一个地域符号来纪念岭南故里,这也是对广府人民及海外华侨的祖先迁移史的一种寻根归属表达方式。走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上,这座曾经名震天下的商业重镇好像在桩桩件件传闻轶事的影子里,更富有神秘与不朽的色彩。透过梅关古道关于赣江运河价值的记载,也为我揭开了心中那团迷云的面纱。

(二)赣粤大地的曙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有了一定的起色。以广州、深圳、珠海为首的珠三角经济圈吸引了周边城镇的人口纷纷涌入,填补了珠三角劳动力的空缺。作为广东省接壤的农业强省───江西省,一大批有闯劲儿的青年选择背井离乡,来到了珠三角地区谋生。他们出于对城市高水平消费的考虑,不得不把抚养子女的义务落在了农村父母身上。

在我们农村00后一代记忆里,童年哭得最为悲伤的时候,就是父母即将赶往广东务工的离别之日。村里的老人大字不识一个,但问及子女的去处,他们却能把广东那几个城市的名称倒背如流。一年到头,远在广东的子女逢年过节才会打个电话问候家中一二。就这样,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象与日俱增。珠三角地区为江西外出务工群体提供了一个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增进了赣民们勤劳致富的本领。时至今日,珠三角地区的繁荣,也离不开赣民们舍小家的辛勤付出,他们用实诚与能干被社会称为“最美打工群”。最先广漂的领头羊,大多都选择举家定居在珠三角一带,这算得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人口首次大规模的南迁。古代“江西填湖广”,已有部分江西先民迁至广东省繁衍生息。从另一个维观上讲,江西与广东部分区域的脉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融互通,包括语言上都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发音,有较高的相似度。

近年来,赣中南地区承接了粤港澳大湾区以电子信息领域为主的制造业。为了更好地对接产业转移,各地大面积建起工业园、开发区来支持粤商粤资,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这几年,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原先郊区的不毛之地也把身价翻了几番,这大大加速了家乡的城市化进程。人们再也不用离别乡土去谋求高薪,家门口的工作让他们不用纠结于家庭与生计的双重顾虑下。赣深高铁的开通,密切了江西与广东的联系,使两省经济文化的往来更加便利。在现实条件下,对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三)再续古道光辉的大湾区

“鸡鸣两省,犬吠赣粤。”一岭两关,隔不断两地人民的深厚情谊。广东省虽位居全国发达地区的行列,但城市氛围呈现出蔼然可亲的平民化样貌,这也是很多赣民们愿意在粤地扎根的一大原因。低调率真、待人热情,这是我屡次赴广游玩最为深刻的感触。没有穷讲究的衣食写照,是符合江西人朴实本分的生活特质,这也许缘于文化基因的共鸣。

2022年,国家正计划斥资修建“赣粤大运河”,这项世纪工程将直接沟通赣江与珠江的航运。届时,赣江流域会迎来一次重大的发展契机,通往大湾区的长江乃至北方的货运成本也会显著减少。在我看来,大运河好像正在开辟一条赣粤复兴的“梅关古道”。

三百多年前,蓄清廷与民间之力,成就了车马骈阗的广州十三行。当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各地高校的青年才俊走向社会职场之初,总会把目光优先投向祖国南端的大湾区。我的叔叔大学毕业就去了深圳创业,当时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到半年,便以失败告终。他一边偿还高额债务,一边在多个行业摸爬滚打。六年的打工奇遇,叔叔攒下了大量企业方面的经验,回到老家连忙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生意越做越大。今年寒假,叔叔极力推荐我明年毕业去广东闯荡几年。他说,大湾区正值需要新鲜血液输入之际,年轻人思想活跃、干劲充足,定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机会。叔叔的话语,我似乎理解了大湾区对于我们新一代弄潮儿的意义:给了我们一个施展个人远大抱负、提升自我能力的平台空间。大湾区在一代代满腔热血的时代新人引领下,完成了一次次成长的蜕变,也见证了每一段刻骨铭心的奋斗史。

乡愁是岭南情结里的一封家书,家书里头装着两地情深潭水的客家守望。每年初春,大庾岭上的梅花已经饱尝过寒冬大雪的味道,枝头上的花苞格外健硕。暖阳掀开了花苞的衣裳,让它再也藏不住酝酿已久的清香。与此同时,瓣叶捎着花香,一半往北飘向章水,沉醉在赣江的怀里;另一半朝南洒向浈江,温暖了珠江两岸的小城,唤醒了大湾区的淳淳乡情。我们期待下一个春天来临时,赣粤大地上的寒梅可以开得更艳、更美!

 

高校: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年级:大三

简介:朱珍国,江西本土人,目前求学于江西南昌,作品偶有发表,偶有获奖。



【编辑:杨雨晴】

相册
相关资讯
我的粉丝
我的关注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