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鹏,笔名财富兄,湖南沅江市人。现定居广东顺德。民建成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会员、中国乡村人才库乡村认证作家、《江西作家网》高级签约作家、佛山市南海融媒签约作家、佛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佛山市小小说学会会员、佛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佛山文艺》作家训练营第2-3期班长、首届南海文学培训班班长、佛山市顺德区作家协会理事、广东文学志愿服务佛山顺德队副队长等。
五年前,我母亲的一位同事老师,其亲侄儿就在与其母亲的打斗中,亲自将亲生母亲杀死。这个逆子理应罪恶滔天,罪该万死,必须立即判出死刑,然而,司法却坚持认为,由于孩孩子当年犯罪时,没有年满承担法律责任的18岁年龄,最后只能判决无期徒刑。
后来母亲告诉我,是孩子的母亲一手带大成人,却又从小到大,从未间断娇惯和纵容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老子天下第一”、“目中无人”、“骄横跋扈“、“好吃懒做”等诸如此类词语的代言人,毫无疑问,这个母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前些天,我们作家协会里专业从事文艺评论的朱老师,在其朋友圈里讲了一件这样的真实案例并发表了自己的感叹。以下为其原文:“早饭后送娃上学,在学校附近见一对母子不知为何争吵(那男孩跟我娃大小仿佛),儿子将校牌狠狠地摔出老远,刚好摔到我的电动车旁,妈妈让他捡起来,他不听,妈妈只得自己走过去捡,然后又吵了几句,儿子骂了一声“傻逼”然后头也不回地走进学校。看妈妈的反应,这种事应该不是第一次出现。看着这一幕,我五味杂陈。唉,现在的娃咋了?现在的父母咋了?我们整日内卷所得的结果就是这个样子的吗?父母和孩子之间已满是戾气,怎么指望这个社会不充满戾气?有朋友说“这么夸张吗?”
坦白说,这种情形我见过不止一次,还有比这更严重的。此前在网上不是有孩子当街打妈妈和打奶奶的视频吗?”然而,当我看到朱老师这段内容时,我当即留言:”我是一切的根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出现这个问题,还是妈妈应该从自身找问题,从妈妈对孩子从小开始的教育理念和育子的方式出了大问题。看看她自己有没有对孩子百依百顺,是否溺爱和纵容孩子过了头?……才造成孩子从小就有“老子天下第一”和目中无人,对谁都不从乎,对谁都不礼貌呢?…
种下什么样的因,成就什么样的果!到头来,自食其果!所以,孩子的教育,在乎父母的育子理念和方式,不要什么一遇不如意,都抱怨和嫁祸于社会!什么样的父母,成就什么样的孩子!今天,我特别想就这两个典型的案例,结合自己的育子经历和人生历程,也来谈自己的体会和浅见,供朱老师或有兴趣,有需要的家长朋友参考,不妥之处,肯请不吝赐教。的确,在生活的舞台上,一幕幕悲欢离合不断上演,一桩桩惨绝人寰的悲剧如晴天霹雳,震撼了广大家长朋友的心灵。诚然这些场景令人痛心疾首,这类话语令人目瞪口呆,然而却都如一道道深深的伤疤,刻在社会的肌肤之上,刺痛着为人父为人母的心。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当亲情被仇恨撕裂,当伦理道德在瞬间崩塌,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我是一切的根源”,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在此刻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这些悲剧的根源,或许可以追溯到家庭的教育与关爱。孩子的成长犹如一棵树苗,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需要正确的修剪与引导。若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未能给予足够的温暖与教导,未能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那么这棵树苗就可能长歪,甚至结出恶果。那位母亲,或许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或许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偏差,或许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然而,无论何种原因,都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埋下了不良的种子。当这些种子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发芽、生长,最终演变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我们再把目光投向社会。在这个快节奏、充满压力与诱惑的时代,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可小觑。不良的信息、扭曲的价值观,都可能侵蚀着他们尚未成熟的心灵。如果社会不能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氛围,那么孩子们就更容易迷失方向。然而,我们不能仅仅把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孩子自身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也应该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当愤怒和冲动占据心头时,若不能及时克制,任由其肆意蔓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这类悲剧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是一切的根源”。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从自身寻找问题的所在。对于父母来说,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是否真正关注到了孩子的内心需求,是否给予了他们足够的爱与引导。对于孩子来说,要学会自我约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懂得尊重生命、敬畏法律。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不能总是抱怨外部的环境,而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改变。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我是一切的根源”,并积极地付诸行动,我们才能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才能让社会充满爱与温暖,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回到我老家那起五年前母子相残的悲剧,它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更是社会的一道伤口。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我们要用爱去浇灌每一颗心灵,用正确的教育去塑造每一个灵魂,让每一个“我”都成为美好的根源。众所周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但有时,父母可能会在不经意间犯下错误。比如过度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或者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就像是隐藏在黑暗中的陷阱,等待着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失足掉落。显然,受害的那位母亲就犯下了这类大错特误。再者,那个杀害母亲的孩子,也许曾经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但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的教育失误,他逐渐迷失了方向。他可能从未真正感受到母亲的爱,或者将母亲的爱误解为一种束缚和压迫。于是,当矛盾激化时,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来反抗。而对于孩子自身,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也需要学会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如果他们总是选择逃避或者以暴力解决问题,那么他们的内心将永远被黑暗笼罩。
我们常常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它会影响每一个人的成长。但其实,我们自己才是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我们不能让社会的不良风气成为我们堕落的借口,而应该在其中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起悲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是一切的根源”。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答案。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努力改正,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我是一切的根源”,这一深刻的哲言在教育领域中同样振聋发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诚如斯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其根源往往在于父母的教育理念与育子方式。
当我们审视那些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孩子,如呈现出“老子天下第一”和目中无人,对谁都不服从、不礼貌的态度时,我们不能仅仅将责任归咎于社会环境。我们应当深入思考,是否是妈妈在孩子幼年时的教育出现了偏差?是否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度溺爱和纵容?教育是一场漫长而细致的耕耘,种下什么样的因,便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如果在孩子的启蒙阶段,父母未能给予正确的引导,未能树立良好的榜样,那么孩子很可能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上迷失方向。过度的溺爱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从而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过度的纵容会使孩子无视规则,变得任性妄为。到头来,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困扰,也让父母自食其果。我和夫人在孩子 3 岁上幼儿园起,到高中毕业典礼那天止,一直从未间断分别担任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正副主席。特别从幼儿园至初中这九年间,我俩夫归坚持住家而不是住校。每天每年风雨无阻,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而且期间,我俩夫妇达成默契与配合,从未送过孩子上过一天语文、数学等功课方向的补习班,然而,我们却只送孩子去学习兴趣班,如武术、跆拳道、唱歌、演讲、羽毛球等。我们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竭尽所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率先垂范;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孩子的教育在乎父母的育子理念和方式。我们俩夫妇都深知,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成长的基石。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更能洞察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和心理状态,还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学习是终身的事业,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担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俩也遇到过困难和挑战。孩子可能会在某个阶段出现成绩下滑、情绪波动或者与同学发生冲突。但我们俩没有选择抱怨和指责,而是从自身寻找问题,反思教育方式是否得当,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因为我们俩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因此,我们俩都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鼓励孩子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他们不是一味地督促和批评,而是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正是这种陪伴与引导,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孩子学会了自律、自信和自强,懂得了尊重他人、承担责任。最终,孩子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和专业。现在已是大二的学生了。从跨入大学大门那天起至如今,先后多次荣获班级、学院级以上的“优秀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虽然没有“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然而却是我家的孩子。重要的是,我家孩子拥有了比“人家的孩子”更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此,我们俩夫妇感到由衷的欣慰。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并深刻地认识到,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母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行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因为,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应当承担起教育的主要责任。然而,我们不能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一味地抱怨社会的不公、学校的失职,而应该首先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我是一切的根源”,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应当有这样的觉悟和担当。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和改进教育方法,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出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下一代。结合我自身的家庭教育,虽然说不上传统意义上的成功,然而,我至今却心满意足。现总结归纳如下几点体会或者说是经验教训,我认为: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夫妇俩在思想和行动上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切勿一个东,另一个西,唱对头戏,耍两面人。作为家庭中的长辈,父母需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例如,在面对工作压力和生活烦恼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把负面情绪带回家中。在处理家庭问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通过良好的沟通方式解决矛盾,而非争吵和指责。
其次,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每天都可以花一些时间进行自我反思。比如,父母可以思考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方式是否得当,是否充分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孩子也可以反思自己在学习和与家人相处中的表现,是否尊重了父母和长辈,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再者,建立开放和包容的沟通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鼓励坦诚交流,当出现问题或冲突时,每个人都要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人。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不应直接批评孩子不努力,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是不是自己在辅导和监督方面做得不够,孩子也要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是否有问题。另外,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家庭中的事务不应仅仅由某一个人承担,而是大家共同参与。比如家务劳动,每个人都要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为家庭的整洁和舒适做出贡献。当出现问题时,大家共同承担后果,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最后,注重家庭文化建设。通过制定家庭规则、举办家庭活动等方式,强化“我是一切的根源”的理念。例如,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让每个人分享自己的成长和不足,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我的父母就是这样从小到大,苦口婆心地教育和培养我们的,而今的我也是从身为人父那天起与夫人保持思想、行动上高度一致的。其次,我认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应当承担多方面的重要责任,包括:
教育引导责任:学校要将品德教育、法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通过生动、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以及犯罪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念。
心理辅导责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愤怒管理问题等,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帮助。
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进行早期干预和矫正。环境营造责任:创建积极向上、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杜绝校园欺凌现象,培养学生之间的友善、互助和尊重。让学生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氛围中成长,减少不良行为的滋生土壤。
家校沟通责任:加强与家长的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协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形成家校合力。教师培训责任:确保教师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识别学生的问题行为,并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和引导。同时,鼓励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社交技能培养责任: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业支持责任: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避免因学业压力过大而产生不良行为。总之,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当全方位地履行这些责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并践行“我是一切的根源”这一理念,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来解释。比如讲述一些关于小动物或者小朋友因为自身的行为而导致不同结果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体会到个人行为对事情发展的重要影响。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问题或者挫折时,引导他们从自身找原因。例如,孩子和小伙伴闹矛盾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是不是自己说话的方式不太好,或者是不是没有考虑到小伙伴的感受。
再者,鼓励孩子自我反思。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当天的事情,问问孩子觉得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
另外,家长以身作则非常重要。当家长自己遇到问题时,当着孩子的面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给孩子树立榜样。还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或者团队活动,当出现不如意的结果时,引导孩子思考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设置一些小奖励机制,如果孩子能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努力改进,给予适当的奖励,增强他们践行这一理念的积极性。
最后,借助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书籍,与孩子一起观看和讨论,进一步深化他们对这一理念的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亲子关系,也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作中,我们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是否足够努力和高效;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是否尊重和关心他人。总之,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不断地完善自己,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阳光和希望。
让我们铭记这起悲剧,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用我们的行动去创造一个更加和谐而美好的家庭和社会。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