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在德安县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的协助安排下,九江学院老年文学艺术协会(简称九院老文协)一行人,驱车前往德安县义门陈村开展现场考察和调研采风活动。下了杭瑞高速后,车行进在蜿蜒的彩色县道上,向车桥镇义门陈遗址驶去。路两边的山野田地,呈现出一派中秋景色。由于疫情的原因,久未外出采风调研的老同志们显然也露出兴奋的表情。
彩色县道上大约行驶半个多小时,来到了义门陈遗址地的门楼牌坊前。显而易见,这里三面环山,前面一片开阔地种植水稻,风景与风水似乎都不错。门楼是新建的,里面有十几栋建筑环山而建,看起来也像是新的。我们首先在右边的“大同楼”驻足观瞻,这栋建筑是陈氏果石庄后裔青岛恒星集团董事长陈昌金出资兴建,现已作为“义门陈非遗展览馆”。
在展览馆讲解员的热情介绍下,我们进馆参观了解义门陈非遗文化,得知此地很久以前叫“常乐里艾草坪”,历经332年合居不分家,同爨同食,聚3900余口于一族,呈现了一个至公无私、和谐共荣的大同世界,创造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旷世家族奇迹。讲解员一开讲,就把我们的思维想象引向人类大同理想的东方实践上来。
展览馆内容分“义门篇”“大同篇”“家风篇”“教育篇”“传承篇”五大方面,详实地展陈和介绍了“义门陈”(尤其是德安义门陈)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及其传统文化家法家风家训,以及义门陈氏教育体系、传承光大和社会影响等。义门陈氏历代耕读传家,日则牛八百耕于垄上,夜则灯三千读于学堂。当展馆讲解员说到此,激发了参与德安义门陈非遗展览馆文字稿撰写的老文协副会长李宁宁教授的兴趣,他饶有兴致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参与义门陈非遗展览的文字撰稿体会,并亲自给老文协一行人作文字解说。在讲到义门篇“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和大同篇“北有孔圣人,南有义门陈”时,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说出了江洲义门陈长达三百多年的“共有、共存、共享”的生活图景和合族共居的大同理想的东方实践,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义门陈的历史追寻与深度思考……
原来,世尊义门陈始祖为陈叔明,其后世嫡系迁至江洲,陈伯宣开基奠定江洲义门陈。自伯宣之孙陈旺公在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建庄开业,创立了德安义门陈氏。义门陈氏后代子孙以孝道治家,撰家法、立家范、置田产、办书院,建立了一个高度文明的义门大家族。义门陈氏自建庄开业至分庄离析,跨唐宋两朝历时332年,先后累受两朝数位皇帝的亲笔敕赐旌表和诸多将相名儒(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等)的诗赋赞誉。唐中和四年(885年),唐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并赐一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以示褒奖。此后,陈氏即把原常乐里永清村改为“义门村”,义门陈自此天下传扬。宋真宗赵恒和宋仁宗赵祯先后御赐楹联赞誉义门陈孝义治家天下第一。宋嘉祐七年(1062年),义门陈氏人口增至3900余,同年七月在文彦博、包拯等重臣的力谏下,仁宗皇帝终于下诏劝其分家。从此,义门陈人分迁至全国各地(据查,分家334庄),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因此,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也成为了五湖四海的义门陈后代魂牵梦绕的梦境家园。
当我们一行参观至“教育篇”陈展橱窗时,仍具教师激情和风范的宁宁教授对义门陈教育体系赞不绝口,他说道:“耕读传家是义门陈传统文化中的一大亮点,作为生长于田野山林的家族组织,‘读可修身,耕可立家’的耕读传统成为义门陈家族世代相袭的共同目标。以教育为本,即是打造义门陈家族信念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整个族群成员素质与道德修养的共同要求。义门陈的家族教育是一个完备的全民教育体系,从婴幼儿的集体养育到初中级的全员教育,直至高等级的书院教育;从教育场所的设立,到教育资金(学田)的安排,是一个全方位的育人系统。义门陈历史的辉煌,正是义门陈教育成就的结果和见证;而享誉唐宋文坛的东佳书院则是义门陈文化最具典范的教育形态,开创了中国书院教育史的先河。”我们从展陈的文字、图画看到了这样完善的教育组织形态,如“百婴堂”(婴幼儿至六岁)“书屋”(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中学)和“东佳书院”(相当于大学)。东佳书院比白鹿洞书院还早半个多世纪,所藏书贴号称天下第一。义门陈的子女从东佳书院毕业可参加科举考试,考上功名者由朝廷直接任命官职。
难怪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仅宰相就有3人,还有“八文龙”“九才子”、58位进士和403名举人等,可谓是满门俊秀。其影响所及延至千百年后的近现代,义门陈各支名人迭出,犹如璀璨的群星,闪耀在中华大地上。说到义门陈名人,追根溯源,竟是南北朝时陈武帝陈霸先的皇族后裔,元末明初有陈友谅,近现代有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果夫、陈诚,有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有新中国开国将帅陈云、陈毅、陈赓等,义门陈可谓代有英才。
查百度网有料可爆义门陈的一些相关传说或民间故事。其一,清同治德安县志载,德安城西里许有一山,义门陈氏唐时起即有良田在山下。北宋初期,民间庄稼连年被蝗虫所食,颗粒无收,唯陈氏田庄病虫不侵,屡岁五谷丰登,实为奇事,皆谓此山神灵所佑。此事传至朝庭,皇上十分惊奇,曰:“病虫不侵陈禾,乃陈氏忠义所感。”即下昭,将德安县城西一山赐予“义门陈氏”,定名为“义丰山”(现名义峰山,为德安八景之一)。
其二, “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就是出自江州义门陈的一段佳话。义门陈礼义为先、孝道治家,家族满门重义尚德,久而久之,教化影响了牲畜。至唐昭宗庆历年间,家有740余口,每日设广席,长幼依次坐而共食。蓄犬百条,共食一槽,一犬不至,诸犬皆不食。原来卧于紫扉旁,是一只脚拐、眼瞎的老母犬,每晚睡门楼之上,伴星斗,防匪人,尽其义也。百犬吃食时,老犬不至,余犬皆不食。相传有一年,昭宗御驾亲临,带来100只肉包子,放在犬槽内,群犬呼而相聚,各衔一只包子于口中,但见一条白犬独步槽前,口叼两只包子走了。圣上异之,遂率人尾随其后,至一柴扉旁,见有一拐脚黄犬席地而卧,白犬将肉包子丢了一个给黄犬,众犬方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啃食嘴里的包子。昭宗见状,圣心大悦,称道“真义犬也”。
参观完毕,从大同楼出来,右手边便是“流芳楼”,见有一宽阔的水泥坡路通向门前,陈展介绍的是义门陈分家后的千年历史人物事件,因时间关系没有进去仔细观赏。随后乘车去了义门陈遗迹旧址参观浏览,通过“宗昌门”,路过五祖祠。据说,在宋朝义门陈氏人口剧增,家族兴旺,家风有口皆碑;宋天圣元年(1023),仁宗赵祯敕建宗祠,追赠义门陈先祖五世公爵,即诏封陈旺、陈机、陈感、陈蓝、陈青为晋国公、燕国公、许国公、吴国公、齐国公;并将《陈氏家法》收入国史馆,且赐王公大臣各一本,使知孝义之风,其“家法三十三条”被宋朝奉为“齐家”的典范。这便是敕建五祖祠的缘由。再往前去便到了旌表台广场与分庄纪念广场。
旌表台广场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石书,石书上雕刻着《义门陈赋》。其次,后面就是灰砖砌成的台基,台基正面镶嵌一块石质匾额,上刻着篆体“旌表台”三个金色大字。顺着台阶拾级而上,是一组古朴牌楼式建筑,牌楼上分别悬挂着“义门陈氏”“真良家”和“义居人”等牌匾。最高处建有一个高大的四方碑,上面竖写“义门流芳”四个金色大字。因时间紧,我们没有亲自登旌表台台阶,留下些许遗憾。
分庄纪念广场以分庄纪念碑为中轴线,用花岗岩铺设;广场两边各竖立了六块巨型花岗岩,上面分别刻着“善、仁、公、和、忠、勤”“孝、义、礼、智、诚、德”十二个大字。广场周边依山而建的数十座庄亭立于四周的青山翠林中,昭示海内外义门陈赤子的故里情怀。台阶最低处是一块巨石,上面刻写着“义门陈分庄纪念广场”,其后的台阶前矗立始祖陈旺公的立身古铜雕像。沿陡直的台阶攀登至最后几级台阶时,纪念碑已兀然屹立在面前。纪念碑坐南朝北,是一座方正式建筑。主体分两层,上层四面分别镌刻着“江州义门陈氏分庄纪念碑”“义门流芳”和“江州奕世”等名人题词及四组浮雕;下层则是义门陈后裔分布情况及分庄关书。纪念碑内部有楼梯直达顶部,在顶部可遥看义门陈旧址和新建的家风园,并一览四周的山光水色。
沿着公路继续向里面行走,便到了“馈食堂”“戏楼”“锅楼”等建筑,很显然这些都是新建的,是为了建构新时代的义门陈中华家风园而扩建的。据资料介绍,“馈食堂”是义门陈第一任家长陈青所创建,为义门陈氏老少同炊共食之场所。可以说,馈食堂是义门陈氏举家和睦相处、同喜同乐、同甘共苦的公共食堂,是义门陈亲和共处的大同理想的实践形式之一。据传,当时的义门陈人通过“击鼓传餐”,每天吃饭的时候,打鼓山上便响起了鼓声,人们一听到鼓声,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有说有笑地涌向食堂集中用餐。新建的馈食堂有大、小两处,均为灰瓦白墙古代式样建筑。不远处的戏楼、锅楼建筑样式也大致相仿。
最后,我们一行人又返回到园区的门楼前,回过头来再看园区建设规划的现实场景已近尾声,新建的“真良家楼”宾馆就要完工。一个新旧结合的以义门陈为核心的中华家风园,就要以崭新的风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义门陈是封建士大夫理想社会的一种模式和家国情怀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历史文化符号。义门陈以族为聚,以血脉为轴,以忠孝仁义为根本,勤俭耕读传家,同锅共灶吃大锅饭,共同劳动共享财产,创立了“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呈现“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之盛况,堪称聚族同居的家庭奇观,被誉为天下第一家。
如今,义门陈中华家风园通过对“天下第一家”江州义门陈遗址地的复建和重建,以中华家风馆、非遗馆、版本馆以及五祖祠、大公堂、旌表广场、鼓楼、锅楼、戏楼、馈食堂等系列建筑,再现唐宋时期陈氏一门332年合族而居、耕读传家的生活场景,充分展示陈氏家族同炊共饮、共生共荣历史风貌和文化精神。2021年,“义门陈家训传统”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