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来话中秋

作者:田南    发表时间: 2022-12-18 10:16:58     阅读量: 364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转眼间,还未来得及准备,中秋节又从悄然而至。

中秋节,旧时又称祭月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唐书.大宗记》记载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全国性节日,中秋赏月风俗在长安一带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融合起来,充满浪漫色彩;北宋时期正式定农历八日十五为中秋节;明清时,中秋己成民间最主要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每年有法定3天中秋假,让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有了节日的仪式感。

我们莲花,这个赣湘边小山城,庐陵文化厚重,尤其是在农村,一年“三节”(端午、中秋、春节)特别隆重,嫁出去的女儿,这“三节”必须要对父母尽孝道,一直到老。俗称“娘送女一年,女送娘亲万万年”!年轻人谈婚论嫁时,倘若在“三节”前女方接受了男方的节日礼物,说明女方家认可这段婚姻,那男方家就可光明正大的张罗结婚相关事宜啦。

过去,国家未设定法定假日之前,莲花还有“上西过十五,垅西过十六”一说,垅西人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包括元霄节也是一样。那时,我们在乡镇工作,在节日值班安排上,也是上西十五过节,垅西人值班,十六垅西人过节,上西干部返乡上班。我时常开玩笑似的说“全国人民都过十五,偏偏你垅西又过十六”。没办法,工作还得入乡随俗,尊重传统习俗吧,不然会弄出矛盾来。现在好了,不管是过十五,还是十六,国家设立了三天法定假日,就没有自选的尴尬。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月圆乃团圆之节、丰收之节、喜庆之节,一家人欢聚一堂,团团圆圆,大人对酒当歌或品茶尝饼,仰望星空;小孩门前烧塔或手拿着长长竹杆,摇着小桔灯四处张扬,月夜之美餐,岂不是浪漫满屋,其乐融融!可庚子年疫情未了,难免亲人只能天隔一方,通过微信或视频表达思念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节日的仪式感渐行渐远,但儿时中秋那幸福快乐的味道已成深深的烙印在心底扎根,已成难以磨灭的甜蜜记忆……

对于六十年代未出生的我,在那个物质稀缺的年代,儿时最盼小货郎“叮当叮多,挣钱讨老婆“挑着麦牙糖来到村里,我们拿着挤完的牙膏壳,山上采摘的金银花去换糖吃。半年难得碰上一次,既使碰上了,如果没有可兑换的东西,只能干看着别的小孩换糖吃,自已嘴里流着口水……只有到了中秋,爸妈才舍得买几个芝麻月饼分给我们兄弟几个。但一人只有一个,我们舍不得吃,在月饼中央穿个小洞,用麻绳穿起来挂在脖子上。两只小手端着,想吃的时候就用鼻子闻闻或用手捏几粒松动的芝麻解解馋,生怕吃了会遭爸妈“好吃鬼!好吃鬼”的一顿臭骂,更糟糕的是担心不让参加敬拜月神的庄严仪式。

真正吃月饼,是该到晚上八九点钟时,月亮清晰的挂在天空,爸妈、奶奶告诉我们用脸盆装满井水,放在桌子上,月亮照进脸盆,再放上自家的柚子,用盘子装上三五块月饼,倒上几杯热茶,插上香烛,点燃一小挂鞭炮算上中秋敬拜月神最隆重的仪式,大家看看天上,看看水中月,大家围在桌子旁或围坐在烧红的瓦塔旁,听爸妈,奶奶讲述着月亮公主的故事,透过月饼的小孔对着月亮,可看见襟飘带舞的嫦娥姐姐在月亮上飞舞,大家才小心翼翼的一小口一小口品尝着、吃着芝麻月饼,静静的享受着这山村的中秋月圆之夜……

除了吃,中秋最好玩的莫过于烧瓦塔。为了中秋之夜烧塔,得提前半月到处用竹篮去捡瓦片,捡干柴和糟米壳。那时家家户户都要筑塔、烧塔。瓦片自然显得珍贵,有一瓦难求之焦急之心情,有时为了一块小瓦片,两个小朋友会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哭鼻子,闹矛盾”。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的回味无穷!

瓦片捡好了,我们兄弟几个便选择门前一比较平整的地方,用五六个砖作地基,留三个孔放莱烧火,然后在砖的四周一块瓦片挨着一块瓦片往上砌,瓦片多垒一米多高的瓦塔,瓦片少时,仅三四十公分。筑好塔,准备好柴火之后,我们会邻居家转悠,发现哪家比我们的高,我们哥几个会立即回家准备材料,设法再加高些,一定要争个第一。

烧塔可有讲究,一是放柴要格外小心,二是烧塔时间要长,三是边烧可边洒些糟米壳,四是烧红后要祭拜瓦塔。待瓦塔烧红后,时间已至夜晚十点,月亮正悬挂空中,倒映在池盆中的月亮也清晰可见。拜塔时,一家人围在一起,放着一挂并不很长的鞭炮,大家手持月饼,高举头顶,由长者领拜:一拜禾丰收,二拜猪牛壮,三拜日子好,四拜学业长,五拜生意旺,六拜身体棒,七拜长辈寿,八拜兄弟和,九拜邻居合,十拜家团圆。拜完瓦塔祭月之后,中秋的节庆活动也告一段落,期待来年更好。

而今,水泥替代了黄泥巴,青砖替代了青瓦,中秋节家家户户建瓦塔已成了历史,在离开老家的30多年时间,我再也没有参加过儿时那样烧瓦塔祭月神的活动,偶尔在莲花荷博园的“莲花人家”、庙贝广场看见过现代的中秋瓦塔,毕竟现在人富裕了,都是请专业泥瓦匠用水泥、青砖、青瓦筑成,有的地方买不到青瓦,干脆全部用青砖筑成,高至二至三米,有的甚至有四米之高,由于是用整片的青瓦或整块青砖,青瓦或青砖的缝隙也比较宽大,虽未现场感受烧瓦塔的感觉,但通过朋友圈微信图片、视频或抖音发来的视频:中秋之夜的现代瓦塔火光四溅,火星飘舞,烧塔的小伙在烧红的瓦塔上,时不时浇上一两瓢水,使瓦塔的火焰冒得更亮更大更高,预示着来年的养殖、工作、生意、生活红红火火,焰火照亮了围观的村民,村的男女老少,围在高大的中秋瓦塔四周,载歌载舞,锣鼓喧天、一轮明月如一大玉盘悬挂在空中,鞭炮、烟花响彻云霄把整个山村装点得如痴如醉,宛如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火把节那样热闹、壮观,那样的激情澎湃,洋溢着丰收的灿烂的幸福的笑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之夜,在离开老家的小县城,我抱着我的不到二岁的小孙女,站在楼顶上吃饼赏月,诵读着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也是儿童学习唐诗推荐科目之一。不知她懂不懂,但我还是这样不停的一句一句传唱给她,她也不停的的念叨着……重复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昨天教我们时的故事,不过,少了乡下那火热的中秋瓦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