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锡雕焕光彩

作者:田南    发表时间: 2022-12-29 15:25:05     阅读量: 407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莲花路口地处安福、永新、莲花三县的交汇之处。世有“一山(石门山)一塔(仰山文塔)一院(观文书院)一艺(路口打锡)一祠(渭川公祠)”而著称。

而“一艺”说的是“路口打锡”这一传统纯手工工艺锡雕。锡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锡在人体的胸腺中能够产生抗肿瘤的锡化合物,抑制癌细胞生成。“用锡壶喝酒延年益寿”成为当地百姓的口头禅。2014年被国务院、文化部列为“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行走于福莲公路、319囯道,地标性建筑除明万历年间建的“仰山文塔”外,最引入注目的要算路口锡壶文化广场中央那樽巨型银灰色的“锡茶壶”。早晚在大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夺目,成为游客路口之行留影的最佳之处。

小时候对打锡有了初步认识。那时,时常看见锡匠艺人挑着一担工具(竹筐和木箱),扁担的两头一翘翘的,后面跟着的徒弟背着行李,一前一后的,口里不停叫唤着“打锡么、打锡么……”;还有就是家里来了客人,或过年,娘总叫我提着锡壶到酒坛里上酒;姐姐结婚时,在嫁妆中,要有一对有红纸贴住的酒壶、茶壶。

2019年,女儿结婚,我也按家乡的习俗在路口订制一对锡酒壶(寓意久久长情,白头携老)以示纪念。在第二天亲家公做客,当主婚人拿出那对酒壶给上客倒酒,亲戚都不约而同的说道“贵儿娶的肯定是上西女娌”。

已亥年10月,由于笔者工作岗位调整,帮扶村由六市的西坑转到了路口阳春,每周均要到帮扶村转转,路口锡壶广场是必经之地。巨大的锡壶让人有着“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之感。闲瑕之余,便沉下心思像远游之客一般慕名对家乡的打锡文化作了一次深度探访。

路口锡壶文化广场座落在乡政府和乡所出所之间。2013年11日兴建,整个广场占地3O亩左右,是莲花乡镇最大的文化广场。一个巨型的银白色锡茶壶斜立在露天的岩石旁广场的中央,壶嘴对着银色的锡茶杯。茶壶底部由两块大理石碑镶嵌而成,碑文刻“路口打锡”简介:“路口打锡工艺是民间手工技艺的瑰宝,2009年入选为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在唐太宗年间,有一个宫廷锡匠流落到路口,并将宫延锡艺传到了路口,此后,代代祖先在长期实践的基强上,将打锡工艺不断改良创新,使得路口锡艺日趋精湛,声誉也日益响亮。  路口锡器久负盛名,一直享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誉,而锡茶壶因其使用普遍,成为路口锡器中的代表”。

在路口打锡的工匠所剩不多,但有路口刘湖清老师的带路,我们走访了元山刘祖禄、街头刘三苟、刘树周、刘旺龙、刘水元等五位老锡匠,年纪都较大,大多在家里制作,都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而且均末培养传承人,究其原因:一是锡制品被现代化的价廉物美铝制品所替代。二是改革开放后,家里留不住年轻人,三是锡艺纯手工活,悟性不高,耐不住寂寞的人难以承受。唯有街头刘建强老匠人在当地有点名气。经打听,刘师傅家在路口中小学校门口,看到“路口打锡传承制作工坊”便是。

那天运气真好,工坊的大门开着呢,工坊门口贴了一幅对联:上联为“传统錫艺誉中外”,下联为“非遗文化冠古今”,横批的右上方写有“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方写有“锡雕(莲花打锡)传承制作工坊”的字样,路口打锡果然名不虚传。

工坊的面积不大,大约30平方米右右,一进门便看见神前供奉着先辈刘根柱的遗像和流传数百年的《打锡歌》,墙壁四周贴满刘建强制作锡艺的每道工序展示图以及工坊的简介。

工坊的主人刘建强、刘少忠父子正在工坊中不停的焊接,敲打……之中。见我俩满口家乡口音,便放下手中活,又是搬凳,又是端茶的挺热情的接待我俩。原来刘建强的父亲也是庙背人,按辈分应该称呼我为爷爷。刘建强是个老实巴交的手艺人,从11岁跟父亲刘柱仁(第五代传承人)走江湖学艺,仅小学文化,不善言词。他儿子刘少忠,2007年高中毕业,在广东打工多年,见过世面,相对其父亲开朗多了,知道我的来意后,他便滔滔不绝的讲述打锡的故事以及工坊的大体情况。

据刘少忠介绍,《莲花县志》有记载:“街头村的锡匠居各行业人数之最。”以街头为中心,包括路口、庙背村的锡匠师傅就多达300余人。其中又以街头锡艺最为突出。街头村地处路口集镇中心,由于人多田少,在农耕时代,为了生存家家户户被迫学艺外出从事祖传的锡艺和烧酒两种技术闯荡江湖。他家神前悬挂的巜打锡歌》(小调上西腔的路口民歌)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据先祖传说,清康熙年间皇上曾下旨由街头锡匠打造锡钱币。流传至今只有一枚以锡为材料的《康熙通宝》。明清时莲花才女贺桂“三镶玉”锡包壶至今在故宫博物院收藏,更是手工技艺的瑰宝。民国辛酉十年春,庙背为了镇恶压邪、保一方平安,由刘业最、刘盛茂、刘亨最、刘喜元等25位锡匠艺人捐款、助工参与铸造的16套、32件锡制刀、剑、斧、锤、矛等古代兵器,并饰有笛、古筝、鼓、笙、唢呐等民间乐器及棋画兵书、牌匾等,寓意文武相配、刚柔相济。每件都镶有精美的图案,造型独特、精美致极、令人叹为观止,堪称“稀世珍宝”,我省民间手工技艺一绝。这32件锡兵器至今在庙背村“路溪博物馆”保存着,其乃镇村之宝。

工坊旁就是刘建强家,一楼为锡艺传承培训室,承担着带领贫困户脱贫的培训任务;二楼有锡艺展示厅摆放着各种款式不同年代的产品、模具和国家、省市颁发的各种证书以及参加各种展销会的一些照片。粗略数下就有60多品种,分餐饮器具、祭礼用具、文具装饰、日用器皿、酿造器械等五大类,犹如一个微型锡器的博物馆。一般是上旨酒壶、呐叭酒壶、朱雀喇叭酒壶、开射诸候酒壶、茶壶、保温茶壶(双层)、宝葫芦茶壶、方嘴春壶、茶碟、一根葱灯柱、烛台油灯、茶叶罐、茶盘、灯书烛台、饭壶、开射扁壶、大炉瓶(放潭香用)、冲壶、六角灯书、锡雕花、烧酒锅等日常用品。据刘少忠介绍庙背村的路溪博物馆的锡器展示更全,仅酒壶、茶壶就有二三十个系列。

刘少忠说:“自2014年他家锡雕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后,接待的游客和慕名订制的人特别多!这一传统瑰宝除饮酒喝茶、婚丧嫁娶、乔迁升学、祭祀先祖外,已是一种传统艺术装饰品作为收藏、惠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

当笔者问及他这么年轻,怎么爱上了祖传鍚雕时?他说:“因其父业务繁多,多次催他回家帮忙打理。为子承父业,传承文化,加上这几年在外面混,收入也不见长,现在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传承,加上他的弟弟又没坐心,耐不住寂寞,传承祖上手艺重担只有落在他肩上”。

刘少忠说他从小跟父亲出外打锡,父亲在前挑着担,他在后背着包,往返于安福、永新、攸县等地,不停的在村子里吆喝“打锡么,打锡么……”,碰到哪家父母做寿,女儿出嫁一做便是三四天。从小在旁看到父亲打锡,也慢慢的琢磨了不少,听到人家拿着父亲手工制作的锡雕制品赞不绝口,也盼望着有一天能有父亲那样的技艺。2015年回来跟父亲学艺,刚开始几个月觉得很孤独,寂寞,也想放弃回广东打工,但看到一个个客户上门催货焦急的心情,还是耐着性子沉下心来做完,当一个产品出来,内心深处达到欣喜若狂的程度。直到2019年,他才真正学会整套锡雕技艺,父亲说他应是刘氏第七代传承人啦。

刘少忠说:“要做好一个产品很不容易,根据客户的需求和产品的特点,一般都有三十道工艺以上。如酒壶差不多要三十工序。选料(97%以纯锡,有花锡、麻料、焊锡等品种,一般在云南,贵州采购)、溶锡、摆模子、画墨、开剪、打圆、焊接、打磨、打下脚、涡肚、打硬、焊接上身、打壶口、上下身对接、上底、打壶嘴、刮光、焊接壶盖、壶盖链、抛光、上嘴、焊点抛光、固定壶盖链、根据客需求刻字纪念(雕花)。每一道工艺均为手工操作。没有现存的图纸、尺寸,全靠艺人的想象和不断的摸索与创新,有道是“打锡冒样,边打边相”;也沒有现代化的操作设备仅靠剪子、烙铁、矬子、锤子、火钳、焊接盘、抛光架、量尺等简单工具,经溶、画、剪、打、锉、焊(旧时靠木炭火加热)等多道工序,反复敲打、细磨而成。世有“三分打,七分磨”之说。一般制造一只酒壶花费时间要二天左右”。

听完刘少忠的介绍,我想路口锡雕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锡制品,更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传统文化,堪称民间艺术瑰宝。每一件产品凝聚着路溪人近千年庐陵文化的积淀,凝聚着路溪工匠艺人精雕细琢的执着,凝聚着路溪工匠艺人的智慧。我问刘少中一对酒壶要多少钱?他说:“按工时算,加上材料1000元”。在笔者认为,一对酒壶的价值远超过其本身,她实属一件艺术珍品,作为待客工具,家家必备,值得拥有!值得收藏!今年正值我和老婆结婚三十周年,我也订制了一对酒壶,刻上了我俩的名字也“久久长情,白头携老”浪漫一回。

不知不觉已是傍晚,刘少忠强留着我们喝杯酒。我们说已说好了在湖塘古村用膳。来时就告诉松平,松平兄邀上了星海、刘彧等几个朋友,炒上血鸭、土鸡、甲鱼、南瓜等一桌的好菜在他家“煮酒论英雄”品尝着用锡壶樽酒喝酒的味道。

“路口锡艺美名传,一壶洒遍大江南,佛门净地香案几,有芯无台灯不燃”几句流传数百年的诗句足以展示当年路口打锡文化的辉煌。在崇尚“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愿路口锡雕能在路口的街头把仅成的十多家工匠集中在一起形成产、供、销、文化展示“路口打锡特色一条街”,让莲花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巳传承,重放异彩!让久负盛名、闻名于大江南北的锡雕艺术从佛门圣地、祠堂庙宇、传统祭祀文化中走进更多的平常百姓家;让“一艺”路口锡壶文化广场一打锡特色一条街一路溪博物馆成为一条精品旅游文化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