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溪县城出发,到王安石故里,原本约50分钟的路程,走了一个多小时。原因就是为了避开正在修路的县道、乡道而舍近求远,选择了约34公里的第二条路线(比第一条路线远10公里),谁知离开县城走了一段好路程后,又来到了我们第一天去竹桥古村时走过的424省道,这条省道在金溪境内几乎是全线在修路。看来去参观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故里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历经艰难颠簸险阻,才能够欣赏到改革者的真正风采。
离开424省道修路段后,驶上了去东乡区上池村的乡道。乡道虽窄,但全然没有修路段的颠簸跳跃,又是在田野间穿梭,有一种回归田园故里的轻松和乡趣。经过几个弯道悠闲行驶,远远地看见了一个彩色的门牌楼,昭示我们已经来到了王安石故里上池村。三辆车从门牌楼下缓缓驶过,驶进村里,停在一座古老建筑旁边。
一问村里人,这座古建筑就是“王氏宗祠”(又叫“荆公祠”),成了上池村村史馆,也是村级王安石陈列馆。198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上池村王安石故里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点,成了展示中国明清建筑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文物保护区,现存有100余栋古代建筑和十多处与王安石有关的遗迹。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曾到上池村王氏宗祠拍摄过镜头。我们的参观游览就从王氏宗祠和屋旁的“荆公井”开始。
相传荆公井开挖于北宋初期,为上池始祖王克明(王安石曾祖父)所建。井口圆形,直径不足一米,井前立着石碑。据碑文介绍,此井水甘甜,王安石少年时代在故里读书期间常饮此井水,故聪慧出人头地并二度出任北宋宰相,后人尊称此井为荆公井。民间流传下来传说,常饮此井水能心旷神怡、才思敏捷、心想事成、青云得志、官运亨通。故凡到王安石故里的文人骚客,必会欣赏一番荆公井。
王氏宗祠是一幢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家族祠堂式古建筑。相传始建于北宋末期,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因兵灾战乱之故,几建几毁、多次修缮,现建筑为典型的明代建筑。走进王氏宗祠,可以看出是砖、木、石结构的上、中、下三进建筑,有两个大天井,房梁石柱上可见木雕、石雕。下堂屋檐上悬挂一匾额,书有“荆国世家”,堂柱上都挂着不同字体的对联,其中一幅为:谟仪轩昂开日月,文章浩渺作波澜。上堂深处立有王安石的木雕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像上屋檐高处有一木制匾额,上刻着“宝仁堂”三字,墙壁上皆是王氏家族历史上的名人介绍,如王用之(王安石祖父)、王贯之、王质之和王舜良(又叫王益,王安石父亲)。两边墙壁上端分别刻有“进士”“相府”,堂柱上有一幅对联让人深思:聪听祖考彝训,深知稼穑艰难。村里老人告诉我们,旧时上堂堂中挂有荆公画像,每逢农历正月十三日的荆公会,全族人丁在此举行拜相仪式。其它堂壁上还有王安石年谱简表、王安石诗词、王安石上池村十景诗及上池村宋代进士表等。王安石一生七回故里,作有上池十景诗,其中一首《云峰早照》诗这样写道:“一抹明霞黯淡红,瓦沟已见雪花融。前山不放晓寒散,犹锁白云三两峰。”
出了王氏宗祠,见宗祠前有一半月塘和“荆国世第”门楼,这符合古代建筑风水布局,靠山面水,只是这里离山有一点距离(但上池村后有山岗)。池塘正对的荆国世第门楼属砖、木、石结构的四柱三间门楼式牌坊,牌坊上额石匾阳刻“荆国世第”四个楷字。此门楼相传为王安石弟王安上后裔在宋代所建,后历遭火劫,民国元年(1911年)第五次重修,并立有烟火柴草禁牌刻石。门楼与池塘间空地上,竖立有历代上池王氏后裔登科及第者的旗杆石,旗杆石保持完好。荆国世第门楼对研究王安石故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游赏完荆国世第,我独自一人来到宗祠对面的“荆公池塘”(旁边一块石头上刻着“荆公湖”)观赏。这个池塘较大,四方形,四周已砌成了石质护栏,水质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周边房屋,将此景摄入镜头倒也蛮美的。我有些兴奋,喊来小川、涛哥、老愚头等游友们到此选择最佳镜头,留下美好记忆。我在此分别给Nick和小川拍下了人塘合一的永恒瞬间。
随后,我与Nick、龙哥去了王氏宗祠前的公园,参观王安石石雕像。这是一个半身石雕像,又好像是坐在椅子上,一只手在前,另一只手在后,正阔论朝廷变法改革。石雕像下有一个砖砌的台基,前面一块嵌入的黑色石板上刻着一段记载:北宋丞相,封荆国公。生于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中国历史上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此可见荆国公王安石身份非同一般人物。
“清风阁”就在公园一隅,靠近现今修建的村门牌楼。清风阁外墙壁上有“重建清风阁记”,阁内重塑有各大神佛圣像,说是非常显灵、有求必应。相传前来求神敬佛者络绎不绝,求子得子,求官得官,求财满贯,求学必成,求平安得平安,有求者只要随意投入钱币,供奉香火,鸣钟三下,与神佛结缘,必有灵验。
转回来再问村里人,上池村关于王安石的文化遗址还有什么,村里人自豪地告诉大家,村里还有“总门里”“双龙出水”(王氏老宅)和“荆公桥”等景观。我们驱车朝村里东头寻去,先后找到了总门里和王氏老宅建筑遗址。至于荆公读书台、钓鱼台及荆公垅、荆公桥一时就无法找到。
总门里是一处清代建筑群,坐落在明珠峰和东岭山脚下,相传是王安石二十三代后裔王来起所建。他在湖北老河口开办冶炼业致富后,从湖北运回18车金银珠宝,于清同治八年(1864-1869年)建成,其建筑风格独特,人称冠一府六县,有江南荣国府之称。总门里建筑群分上、中、下三屋,属赣派建筑风格,石门石窗,门头有石雕砖雕。下屋有上、中、下三堂和两个天井,东西南北联建,四栋司居小屋,各居均有一个天井,整个建筑连成一体为“七星六井”风格。中屋并排三栋,每栋三堂,共九堂六井,其貌非凡。下屋为“自新斋”,若有族人犯族规就要到此反省悔过。
“双龙出水”建筑群是以“双龙出水”紧密相连、结构相同的双宅为主体的建筑民宅,由清乾隆年间金溪浒湾书铺街印刷出版业“二仪堂”创始人王接云始建。老宅主体建筑进深16米、宽22米,两大门前封有四米高的照墙,每幢均设上、下二厅一天井,两屋中间设券门相通,连同前庭院、西庭院和东走廊,共占地约600平方米。此外,还有六谷仓、厨房、柴房、马房、长工及雇工房和一条弄巷,以及花园、水井、池塘、厕所等,占地面积共约3000平方米。王安石后裔王接云是个真正的儒商,在江西省金溪县浒湾镇开创了全国闻名的印刷出版行“二仪堂”,并在吉安、樟树、南昌等地开设有大书店。他在从事经商和教育事业的同时,更注重教育子孙从文习武,在上池老宅后构建“二龙出水”双宅,并同时在“二龙出水”宅后建造了一幢书院,以方便子孙读书习武。
可是,我们参观时,“双龙出水”老宅房屋显得十分破旧,据说是政府下拨的维修经费没有落到村里,原因是下池村也有一些有关王安石的建筑遗址,正在争夺“王安石故里”的维修经费。为了搞活乡村文化旅游和发展经济,文化遗址争夺之战,国内并不鲜见。王安石变法影响了中国历史1000多年,而且还将继续被后人所借鉴,故王安石故里争夺意义非同一般,应该以真实的史料来说话和分辨。况且,王安石变法也给了后人深刻的启迪和思索。王安石变法是在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改革运动。它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和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由此可见,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以一个改革家的胸襟和气魄,积极开源改革开拓创新,而不是消极节流等待观望,更不该截留资金浪费资源。这是我走进改革家王安石故里、游览欣赏人文历史和建筑遗迹后的一番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