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敦煌艺术视听盛宴——听读《花开与敦煌》【散文随笔】

作者:张英芳    发表时间: 2023-11-26 13:21:51     阅读量: 2348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感恩感谢每次遇见,听读樊登老师的经典解读,享受一场敦煌艺术带给我们的视听盛宴!        

她,被周总理称赞的设计家,林徽因十分欣赏的弟子,中央工艺美院在任时间最长的院长,“新中国第一份国礼”的设计者。她,主持设计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首都剧场等国家重点建筑物中,都有她作品的身影。她,名副其实的“新中国形象设计的亲历者”。从豆蔻年华到耄耋之年,是艺术跨世纪发展变化的见证人,也是不遗余力传承敦煌艺术的传奇艺术家。她,承载父亲遗志,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与教育。她,就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女儿,是永远的“敦煌少女”常沙娜。从小便随着有“敦煌守护神”之称的父亲常书鸿在这里学习、成长。在敦煌成长,这一辈子也没有学历,其学历就是在敦煌学习的“童子功”。听读完此书,方知为什么没有学历。从小受的是大学教育,因为父亲单独为小沙娜在敦煌的洞窟里授课。其学习历程和普通人不一样,“童子功”就是按照父亲的程序练出来的。当时跟着父亲走来走去,在莫高窟待了这么多年,学习十六国、北魏、西魏、唐……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石窟的壁画,这个学习特别重要。    

打开我国的地图,在东经95°北纬40°的地方,就能看到敦煌。在离敦煌城东南二十五公里的地方,隐藏着一个小小的绿色带,它一点也不惹人注意,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就神奇地隐藏在这里。古代天才的僧人和艺术匠师,像镶嵌宝石一样在这灰色的崖壁上凿起一座座美丽的石窟艺术的殿堂。敦煌莫高窟的开辟和延续,历经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经历自然和人为的种种损坏,至今仍保存了从十六国到元,共十个朝代的七百多个洞窟,窟内壁画有4.5万余平方米,塑像两千余身,唐、宋时期窟檐木结构建筑五座。这一千多年间的历代壁画、彩塑、建筑等方面的文化艺术展现了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同时形象地记载了历代宗教、人物、风俗生活的历史。所以,敦煌莫高窟是一个完整系统的中国佛教艺术的宝藏,也是反映历代生活、人文习俗的博物馆。常沙娜从小便随着有“敦煌守护神”之称的父亲常书鸿在这里学习、成长。常沙娜,一般用这个不带草字头的“沙”字起名字的很少。常沙娜出生在法国,爸爸是留法的艺术家,在法国留学九年,在法国学油画,他很崇拜欧洲的绘画。在这段时间里出生了。那个时候不会讲汉语,就讲法语。六岁以前都是讲法文的,名字“沙娜”其实就来自里昂的那条La Saône(索恩河)。因为爸爸跟他的好朋友、留法的老同学们一块儿回国了。一直就跟随着爸爸。他后来回国了,一心就想着去敦煌。因为他在法国时,知道伯希和(法国汉学家,1908年到达莫高窟,劫走数千种文物)去了敦煌,把很多重要的敦煌文化艺术文物都给挪走了。爸爸说他是中国人,按照我们中国的说法,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忘了祖国的文化艺术。所以,他一直就想着要回国。常书鸿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一个倾倒在西洋文化前,言必称希腊罗马的人,现在面对祖国如此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自责自己数典忘祖,真是惭愧至极,不知如何忏悔才是!”而后,刚在法国艺术界崭露头角的常书鸿放弃了在法国优渥舒适的生活和前途,决定回到祖国……    

重新听读,着实令人震撼!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选取了关于敦煌艺术的文章。

涉及石窟历史文化、洞窟壁画艺术、装饰图案艺术、服饰图案艺术、敦煌的色彩等,文中有常沙娜关于敦煌艺术的画作百十幅,与文字相得益彰,内容宽博而详实。

二)常沙娜个人的经历。从她小时候随父亲从巴黎来到敦煌,在敦煌洞窟临摹壁画,去美国求学,回到祖国后在林徽因身边学习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艺术,之后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才华。本部分有许多真实宝贵的照片,呈现出常沙娜跌宕起伏又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生命不息,跋涉不止。”常沙娜先生说,这句话是爸爸告诉她的。今年92岁高龄的她,依旧在跋涉……       

 深深祝福您安康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