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春节

作者:细人    发表时间: 2024-02-05 09:04:44     阅读量: 2205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三年的新冠病毒感染传染病灾害,严重地影响了世界正常生活秩序,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行为和出行方式。当然,也给世人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规则教育”的生动一课。在突发疫情灾难面前,人们再次感受了人类生命的脆弱,一个小小的病毒竟然可以使成百上千万人陷入生命危机,使亿万民众陷入焦虑与恐慌。人们同时也意识到了遵守规则,用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同样,三年疫情防控对中国人春节过年传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影响和改变,“线上团圆”“线上拜年”“隔离过年”“就地过年”等过春节形式应运而生。更多的是人们在春节期间,公共交通运输受到限制,对人们出行带来诸多约束和不便,提倡自驾独行,保持社交距离,严格限制聚集。

2023年春节,是疫情防控解封后的第一个春节,让人们在心有余悸的同时又找到了从前的感觉,与近三年来春节感觉完全不一样。人们欢天喜地地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不远千里或万里驰骋回家过年,使今年的春节在呈现传统文化习俗的同时又有了许多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亲情难舍。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和海外华人都有一份内心的厚重和一股无形的吸引力,它彰显着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国人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春节的伟大之处,在于一个国家无论天南地北、天寒地冻或是天涯海角、春暖花开的地域,但都能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每年一次的重大盛典,而且从不间断。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凝聚力使中国人乃至世界各地华人如此这般?这就是以家为核心衍生出的亲情的文化力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共同的集体人格。

春节对于普通中国人的这种力量,甚至大于宗教、政治、金钱,不管家是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中国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对春节过年的无形的线,无数根线交织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用情感编织的家庭血脉之网。这种巨大的凝聚力历久不衰,任皇权更迭、王旗易帜,中国人回家过年去滋润亲情的初心始终不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是中国人对宗族血脉的寻根问祖。有人担忧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节日,会淡化中国人对自己传统节日的固守。可当人们在春运的档口,站在车站、码头、机场看到那些奔往家去的人流,你就会深刻感悟到,中国人对春节的向往和行动,是怎样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

“双峰叠加”。2023年春运已经正式拉开帷幕。在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不少在异乡工作求学生活的人们满怀期待,希望能在新春佳节与家人团圆,过一个好年。春运还未到,解封后的人们就在做回家过年的准备。交通运输部门初步分析判断,今年为期40天的春运客流总量预计约20.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9.5%。与此同时,多地预测,春节前后将迎来第二波新冠感染小高峰。今年春运人流高峰与疫情高峰叠加(“双峰叠加”),被视为近年来不确定性最多、情况最为复杂、困难挑战最大的一次春运与春节。尽管如此,并没有动摇中国人回家过春节的信念与行动。

但在第一波感染高峰期,许多医院面对不断上升的感染人数,还是遇到了诸多挑战和困境。首先是库存略显紧张的药物和防护用品。有许多基层社区医院因预算限制,一般只能保证10到20天的药物供应。其次是医护人员接二连三感染了新冠病毒,人力资源感觉十分吃紧。多地交通、医疗系统在春节前后积极行动,应对“双峰叠加”形势。

医院忙碌。对医疗机构来说,不久前出现“一床难求”现象和刚打完一场“硬仗”。随着“双高峰”的到来,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春节期间面临了巨大压力,不仅就诊、住院压力持续存在,而且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力资源因病倒而显异常紧张。有记者报道,地方基层院自去年12月中旬开始迎来门诊高峰,病人就医压力直到春节也未见缓解,由于人力仍吃紧造成一线医护人员阳了也得上班。

春运返乡潮也给基层带来疫情防控压力。1月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发布致广大农民朋友的倡议书,其中提到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广大外出务工农民和大中专学生陆续返乡,农村地区人员流动加大,新冠疫情传播风险也随之加大,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劲的时候。各地致力于防疫“关口前移”,在感染形势扩大前,将保护措施全面覆盖。各级医院更是首当其冲,忙得不可开交。

年味回归。随着疫情防控政策逐渐放开,近期各行各业积极复工复产,群众生产生活有序回归正常。升腾的“烟火气”让春节消费热起来,大街小巷车水马龙、商场超市人头攒动、餐厅食肆人声鼎沸,处处洋溢迎新春、过大年的喜庆气息。

今年春节期间烟火气回归还表现在:全国诸多城市放开了对烟花炮竹的禁放令,一些中小城市和乡村又听到了久违的鞭炮声,看见了空中燃放的多姿多彩的烟花;就拿江西来说,南昌的烟花用无人机编排燃放,上饶放出烟花瀑布造型。还有些乡镇从年前就启动“社火”排练,辛苦劳作了一年的群众开始排练游演“闹社火”,让大家在春节期间感受到欢喜、热闹的“社火迎新春”的传统年味。

有些省市在春节档期,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市民感到浓厚的年味。例如,山东省潍坊市非遗月活动就搞得热闹红火,推出“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在十笏园非遗特色文化街区拉开大幕,现场吸引了数万市民游客打卡;充满古韵的街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庙会上非遗项目轮番上演,欢腾的舞龙、趣味盎然的划旱船、柔美俏丽秧歌让人应接不暇。现场设置了“演民艺·喜迎年”“写春联·送年画”“品美食·尝年味”“展年礼·购年货”四大板块;汇集了全省各地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有济南皮影、锣鼓表演等最有年趣的非遗表演,以及潍坊朝天锅、城隍庙肉火烧、南宫和乐、昌邑大饽饽等。又如,湖南的洞美村“年味回归瑶家欢”,杀年猪、打糍粑纷纷亮相,村里载歌载舞欢度佳节的传统表演也上演,今年“村晚”表演的是根据乡村振兴工作队创作的《洞美之歌》,长者驿站、乡村图书室等文化教育设施向村民免费开放。

年味回归透露出浪漫的家国情怀。从中国空间站发来新春祝福,到军嫂跨越山海与丈夫团聚,从海峡两岸同放烟火祝贺新春,到千万网友与哨兵云站岗,这个春节的浪漫场景让人泪目、难忘。这浪漫里有醇厚的年味,也有浓烈的家国情怀。

“团圆经济”正在复苏。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兔年春节是一个久违的团圆年,人们都想一扫过去新冠给大家带来的心理阴霾,开开心心、红红火火过一个丰富多彩的新春佳节。阖家团圆吃喝玩乐各种消费在增长,春节档电影票房高涨,家庭跨省游热度明显上升,赏花市、逛庙会等合家欢消费爆发,结伴自驾游、绿色消费开始走旺……“团圆经济”正在促进年味回归。就连国外一线城市也进口中国春节传统文化产品,并当街展狮舞龙、燃放烟花炮竹和播放春晚节目。据灯塔专业版官方数据,截至1月24日6时36分,2023年春节档(1月21-27日)总票房(含预售)突破29.61亿元。团圆年、一起游,多地景区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目的地。除夕、初一两天,国内机票订单同比增长超60%,高星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超100%,民宿订单同比增长近200%,其中大理、丽江、厦门、三亚、杭州是新年期间民宿预订最热门城市。春节出境游热度也一路走高。截至目前,飞猪购票表明有33个国家地区的春节出境游相关商品预订量翻倍,其中泰国预订量增长超18倍,马尔代夫、新西兰增长10倍多。

 

红红火火过大年,已是解封后百姓第一个与三年疫情期间完全不同的心愿。古色古香的街头巷尾高高挂起大红灯笼,处处洋溢着新春的欢乐喜庆。今年春节,各地开展了精彩纷呈的市集庙会,各处张灯结彩彰显过年环境氛围。北京、成都、贵阳、洛阳、黄州、济南等地均开展了庙会、花市等活动。在庙会上买年货、赏花灯、观民俗、品美食,欣赏丰富多彩的舞台演出、花车巡游、风俗表演等活动。多种传统民俗和节日文化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了春节浓浓的年味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