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李清照

作者:杨国林    发表时间: 2024-04-28 10:38:41     阅读量: 1288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一直以来对李清照的诗词情有独钟,年少时也曾模仿写过一些“强说愁”的诗句,结果都被仍进了垃圾桶。李清照,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从小受父母熏陶,饱读四书五经。少年时,在众多熠熠生辉的宋词前辈面前就崭露头角,婉约派杰出代表,在宋词上的地位可与苏东坡、辛弃疾等人并驾齐驱。她早期的词多写一些闺阁生活与咏春伤怀之事,描写了她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词风清新脱俗,让人如沐春风如痴如醉;后期的词多以“哀愁”作为主线,国破家亡、夫客死他乡让她的词意境萧疏、沉郁凄婉,给人以无限伤感。晚上,泡上一杯清茶,推开一扇纱窗,捧上她的诗词,细细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李清照早期写的一首《如梦令》,是她成名作,全词意境曲折委婉,层层推进。暮春时分,百花凋零,只有海棠花还在努力地绽放。宿醉后的词人清晨睁开眼伸了个懒腰,望着屋檐滴答的雨水,匆忙问侍女,然,不解风情的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待掀开窗帘,一地的落红令词人顿生伤春之感,少女心事的缜密与天真无暇跃然纸上。据说赵公子赵明诚在一酒栈发现了这首词后,仰慕不已,当听说李清照是一位才貌双全的佳人后,在心里埋下了爱的情愫,之后神不守舍,频频找机会“偶遇”心中情人,在一次文人墨客的聚会中,两人开始相遇相识相知。

另一首《如梦令》也同样清新别致。“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佳人外出游玩,贪恋自然美景,驻足溪亭,邀云赏月,借酒助兴,挥毫泼墨,不觉夜色已深,想起了父母的嗔骂,匆忙中步履蹒跚登船返程。如水的月光洒在湖面和挤挤挨挨的荷叶上,微风吹过,荷叶发出一阵阵“沙沙”声,或许这美景太诱人,或许词人真醉了,小船慌不择路误入了藕花深处,令少女猝不及防,于是借着酒劲,一首《如梦令》脱口而出。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醉酒后手摇小船,误入藕花深处而急于寻找归路的焦灼心情。这两首《如梦令》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经典之作,后人无数次模仿均难出其右。

当李清照情窦初开时,怀春少女对白马王子的渴望与日俱增,憧憬着某天能与心上人不期而遇,那一天或许兴奋、或许忐忑,而《点绛唇》则将这一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作者同样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了少女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连纤纤玉手都懒得整理,“见有人来”,赶紧衣衫不整,慌忙逃避的情景。来者一定是位翩翩少年,被少女的欢笑声吸引,“误”闯入后花园,当两人四目相对时,面对“薄汗轻衣透”的狼狈,羞红了脸的李清照变得慌乱不堪,以致于“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更为精妙,这位翩翩少年,让少女心中像撞上无数只小鹿,怦怦乱跳,想见又不敢见,不回头打量又不甘心,只好假装嗅着青梅,用余光把少年的形象装进心里,寥寥数字将少女的窘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俩夫唱妇随,呤诗作赋,曾过上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幸福生活。对此《减字木兰花》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描写:“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词中李清照对丈夫千种风情、百般撒娇,让读者对他们婚后的甜蜜生活一览无余。如果生活一直这样继续,她的词也许会和她一样沉溺于缠绵悱恻中,儿女情长里。
然而平静的男耕女织的生活不是夫君赵明诚所向往的,不甘平庸的他开始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飘泊不定,夫妻俩开始了聚少离多的离愁生活。这时词人的作品多表现为离情别恨的相思之作,《一剪梅》《醉花阴》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相思之作,作者通过“ 红藕香残”和“玉簟秋 ” 来渲染节气,为全词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带回,只有那凄美的月光溢满西楼。南归的秋雁可知我深深的忧愁,西楼依旧,却是物是人非。难以排遣的是对丈夫的无限牵挂,以及那份相思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又勾起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斜倚门柱,眺望远方,却始终盼不来丈夫的身影,一声声叹息中,词人百无聊赖,连香炉也懒得管,任它自行消尽。西风卷起门帘,里面的人比黄花还瘦。花瘦,人更瘦,只因那无限的哀愁。

宋徽宗宣和三年,赵明诚为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 执意重返宦海, 启程前往莱州任知府, 这与李清照所向往的与山水诗词为伴的生活背道而驰,令词人万分伤感,李清照苦苦挽求,可是即使唱上千万遍《阳关》,终不能动摇夫君意志。《凤凰台上忆吹箫》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心情,一个怨妇形象跃然纸上。“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然而赵明诚的官宦之路走得并不平坦,生性耿直的他遭到了同僚的排挤和打压,自己的政治主张没有得到认可,令他懊恼不已,最后遭迫害致死。
靖康之难,金兵的铁蹄踏破了中原,尤其是赵明诚客死他乡后,李清照的生活急转直下,此时的李清照孤苦伶仃,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饱尝了人间的苦难。这之后,她的词少了些许清新,转为沉郁凄婉,表现了词人晚年飘泊时孤单、落寞的境遇。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写这首词时,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客死他乡的一系列打击,对生活的前景已是甚感迷惘,甚至有些悲观厌世,这时岂是一个“愁”字能表达作者的心境。前人评价这首词“声声关泪,物物关情;一字一泪,满是悲愁”整首词读来让人唏嘘不已,肝肠寸断。

李清照的诗词对后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一些情感类散文和诗词中,都或多或少地可看到李清照的影子,或许他们也是她的狂热粉丝吧。
夜读李清照,情感随着诗词的跌宕起伏而上下波动,叫人欲罢不能;夜读李清照,读她的才华横溢,多愁善感;夜读李清照,读她清新的词风,无穷的遐思……



【编辑:张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