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故里换新颜 ——渊明文化生态园游学采风

作者:细人    发表时间: 2024-05-02 18:07:09     阅读量: 1581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4月21日,怀着对陶渊明追求自由、回归自然的田居生活的景仰和向往,我趁校摄影协会采风活动之机,兴致勃勃地走进了位于柴桑区岷山乡大塘村的“渊明文化生态园”,对陶渊明回归故里的田园生活作一个历史回顾与内涵挖掘的游学采风。

车沿着沥青乡村公路,驶进了渊明文化生态园门楼,停在了大塘村停车场。平整的田园石铺小道,把我们引向大塘村陶氏后裔聚居地陶家垅。这里作为渊明故里已被打造成渊明文化生态园,由生态园门楼、陶渊明雕像(含立身、醉卧等)、五柳堂、西庐、种豆亭、醉石溪、好风廊等景点(观)组成。这些景点景观散布在渊明山和油菜花地之间及周边。一走进油菜花地、徜徉在文化园里,就有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觉,很有田园生活味道和人文气息氛围,让我一下子回想起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的部分诗句。

走进五柳堂(陈列馆),学习和回顾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和一些作品,以及后世诗人造访柴桑渊明故里陶公宅和历朝重修“靖先节祠”(后改为五柳堂)的历史记载。经专家多次考证,宋代五次重修的柴桑故里靖节祠,就在今天的柴桑区岷山乡大塘村,岷山乡在此打造渊明文化园,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丽和谐、文旅兴旺的新乡村。

沿着小道走在醉石溪旁,哗啦啦的小溪流水把我的思绪带向远方,也有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感慨。有一处溪流还仿都江堰,做了一条沟渠让水自流得更湍急,其余多半的水面缓慢从小坝上溢出,好让泥沙沉淀下来。站在“种豆亭”下,想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境况,不禁赞叹渊明弃官归隐、崇尚自然的超凡脱俗的人格品行和躬耕田园、自给自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品质。亭前建有陶渊明醉卧雕像,旁边有一酒坛,好像他还在边饮酒边吟诗:……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在此,我还与醉卧陶渊明雕像来了一个合影,似乎有一股酒香气飘然入肺。

接着,我来到西庐中堂和左、右厢房三间茅草屋,这里再现了陶公“草屋八九间”的生活状态。右厢房分为两个片区:一是厨房,另一是放置农具、农作物的房间,陈列了厨具、农具的仿制品,描绘了“种豆南山下”的劳动场景。左厢房则分三个片:一是书房,二是弹琴之地,三是饮酒之处。中堂则悬挂陶氏先祖画像和陶渊明的诗句,以展示陶渊明这位“主人”的精神世界。简陋的草屋西庐,因为有酒有琴、浊酒自娱而充满了乐趣;小小西庐,因为其诗心飘逸、纵横天地而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西庐中堂草屋还挂着“九江市柴桑区作家协会创作基地”牌子,里面有陶渊明崇尚的孔子、庄子、杨雄、荆轲等历史名人。陶渊明谨记儒家先师孔子的教诲——“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崇尚庄子的“真”——“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敬佩荆轲“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并参照《汉书·杨雄传》作了《五柳先生传》。

西庐草屋前有一方池塘(仿故渊池),四周散布一些陶渊明喝茶、饮酒的塑像,栩栩如生。沿着行人栈道行走几分钟,经过“题诗墙”“五柳酒坊”,便到了生态园后花园渊明山。绿草茵茵,树木葱葱,一座木柱草顶的通透长廊坐落在不远处,走近一看,黑色牌匾上写着“好风廊”三个金色大字。

走到山岗上,陶渊明墓凸显眼前,据人介绍此墓是按马回岭镇面阳山陶渊明墓的实际大小与样式仿制的。面阳山陶墓四周苍松环抱、层林叠翠、环境清幽,外壳为长形拱顶砖石结构。此墓北望汉阳峰,南依黄龙山,既满足了他“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意愿,又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

参观游览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名臣李刚等先后到访过的陶公旧宅的五柳堂、西庐、种豆亭、故渊池、好风廊等新田园文化景点后,我们一行人穿过渊明山,来到了渊明文化生态园门楼和陶渊明立身雕像处采风、拍摄,并打出“九江学院摄影协会”旗帜合影留念,以此作为对岷山乡的古、绿、红色文化融合发展考察采风重要内容的一个侧影和历史见证,并由古色文化向绿、红色文化延伸、渗透与融合……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