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游学新梦一行人由拉萨出发,继续西行,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入选中国最美县城的江孜县游学。
在去江孜的途中,先沿318国道线行驶一段路程,然后向南翻越海拔4990米的岗巴拉雪山哑口,远眺岗巴拉雷达站,顺道前往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措湖(当地人通常简称“羊湖”)观光游览。
羊湖地理区位在雅鲁藏布江南岸、山南地区浪子卡县境内,是喜马拉雅山北麓超大的内陆湖。羊湖海拔4441米,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湖岸线总长250公里,水深平均30多米。我们来到羊湖观景台,见其四周群山环绕,宛如一条飘带挂在天地之间,或像珊瑚枝一样不断延伸,与巍峨的雪山、碧绿的蓝天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风景秀美的彩色山水画,让人心怡、陶醉。
欣赏完羊湖,接着游友们向江孜县境内的卡若拉冰川挺进,以近距离观赏其壮丽的风采。其实,在整个西藏离公路最近的雪山冰川就是卡若拉冰川,它就在公路旁300多米的地方。卡若拉冰川是乃金岗桑大雪山的组成部分,而乃金岗桑雪山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传说西方山神诺吉康娃桑布就居住于此。据资料介绍说明,乃金岗桑山体雄伟,危岩嵯峨,其坡岭沟壑间的终年积雪已发育成条条冰川,卡若拉冰川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条冰川。由于路边最近观景点车多人乱拥挤得很,不便停车下来观察,游友们只好坐在车上向冰川望去,只见山顶、沟壑被冰雪覆盖,冰雪白得晃眼,寒气袭人,仿佛就立在眼前。由于事先我查阅过资料,知道电影《红河谷》《江孜之战》等曾在此拍摄外景,所以我们要求司机把车停在合适的地方。司机驶离这混乱之地,停在稍远的路边,让大家下车静静地观赏雪山冰川景色,拍照留下永恒的纪念。
“来,帮我照一张半身与冰川雪山合影的。”妮子此次未能随行,豆妈就成了最喜欢摆pose照相的,她选好位置展示身姿要亮剑拍照。
“我们是不是与卡若拉冰川照一张合影?”游友没意思提议道。
“这里离冰川有点远,再说角度也不是很好,我可以用无人机来拍照。”涛哥初人遥看冰川只露出一点山尖,便这样回复道,同时拿出无人机飞上天空,拍摄雪山冰川风景。大家有点后悔,没有在刚才最近的观察点多等待一会,拍摄自然风景照片。
后来,大家只照一些单纯冰川山尖的相片就离开了,朝江孜县城方向赶去。因我们后面的行程要改变,今晚不能夜宿江孜,还要赶往日喀则,故大家直奔江孜城内景点。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便到了江孜县著名的宗山古堡和英雄纪念碑广场,这里有宗山抗英遗址。因古堡所在的石山叫宗山,山岗上原修建了一座宫堡式建筑,“宗”在过去的西藏是行政单位,所以宗山集合寺庙与政府的功能,曾发挥着政教合一的管理作用,现已成为改造过的旧城堡。因此,宗山古堡,既是江孜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历史见证,又是现今唯一保存完整的旧西藏宗政府建筑遗址。
游友们在这旧城堡的门牌坊前下车,观瞻,拍照。但见宗山古城堡门牌坊属中华传统式牌坊结构,中间是大门,两边是对称性小门,其门牌装饰风格属藏式,以绛红色和藏式纹饰为主基调。门头上书写着金黄色四个字“江孜古城”,门后就是“抗英纪念馆”和古堡建筑。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去仔细参观。随后,大家来到“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广场前,远观整个古堡,感觉从这里观看古堡建筑煞是壮观。古堡突兀在赭黄色的山岗上,白墙红顶,相互簇拥,中间的古堡建筑最高,显得特别的突出、抢眼。
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就竖立在古堡山岗前的广场一角,三面分别用汉语、藏语、英语书写碑名。这座纪念碑演绎了一个悲壮的宗山抗英故事。1903年,由荣赫鹏率领的近万人英国武装使团从印度、经锡金由亚东进入西藏,一路进攻,在1904年4月11日到达江孜。江孜境内西藏军民(16岁至60岁的男丁)被紧急征召抗英。藏军以劣势武器在宗山城堡与围攻的英军激战,损失惨重。7月7日,宗山城堡失守,守卫宗山城堡的最后藏军不愿被俘、全部跳崖。这段悲壮的历史因电影《红河谷》上演而广为人知。由此,我们一行人对古城江孜有了一定的认识。
江孜位于西藏南部和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上游北岸,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宗山古堡遗址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悬崖峭壁上,整个古堡错落有致地雄踞山顶,海拔为4020米,在年楚河平原中央显得非常雄伟峻峭,几乎成为江孜县城的标志物,给曾经的江孜城增添了一抹高大雄壮的色彩。江孜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通尼泊尔、锡金、印度,东控拉萨,北扼日喀则,是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一条孔道,是南亚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宗山处在江孜古城的中央,修筑一座军民两用的堡垒,任何一个具有战略头脑的人,都会把目光落在这里。站在宗山上,可以环顾东西南北;控制了宗山,就等于扼住了这一交通要道的咽喉。正因为如此,宗山古堡在历史上演出过极其悲壮又十分辉煌的一幕。当然,我们一行人怀着对保家卫国的英雄们的敬意,在纪念碑前举行了庄严的合影留念。
我们紧接着就来到了古城堡边上的“白居寺”。据资料介绍,白居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由江孜法王热布旦贡桑帕和一世班禅克珠杰共同修建,历时10年完成。它四面临水、三面环山,是唯一的藏传佛教三大教派(萨迦、噶当、格鲁派)共存的寺庙。白居塔藏语称为“班廓曲颠”,意即“流水漩涡处的塔”,这流水便是年楚河。其标志性建筑“菩提塔”是由近百间佛堂依次重叠建起的塔,人称“塔中有塔”;塔内佛堂、佛龛以及壁画上的佛像总计有十万个,因而得名“十万佛塔”。各教派共存一寺同在一个大经堂内诵经,这在西藏寺院中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站在寺院大门处拍照,见寺院中有塔,塔中又有寺,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寺院中驰名中外的白居塔(即菩提塔),高高矗立在众塔之中。全塔下大上小,遂层递收,塔座之上为先圆后方的塔瓶,塔顶为铜皮包裹的锥形十三天。塔有九层,高达42米多,有108个门、77间佛殿、神龛和经堂,是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品。因行程变更造成我们不能深入白居寺了解其中的寺庙文化,但值守的僧人告诉我们,白居寺历史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白居寺壁画,涵盖显宗壁画、密宗壁画、历史人物壁画三类题材,彰显藏传佛教的人物、文化特点。
我们经过江孜宗山古堡,寂静的遗址述说着百年前的悲壮,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历史不能再重演;驻足在英雄纪念碑前,回望过去历史,感慨藏民保家卫国的无畏精神。当我们驱车穿过韵味十足的江孜老街,看着各式商铺门店散布在古朴街巷,悠闲的男女老少依旧坐在门前谈笑风生,心想连“三教”都能共处一堂诵经念佛,江孜这座古老的藏族边陲小城一定能换发出新时代的生机活力。
【编辑:王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