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中国,无论乡村田野还是城市都邑,到处都蕴藏着自然朴实、风情绝美、旖旎诱人的景色,随时吸引着驴友游人渴望前往探索体验、游学观光。现代旅游已经不局限在单纯的观光看景,更多的是引发游人对自然、人文景观内涵的发掘和欣赏,对其内在魅力和原生态势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共鸣。其实,这就是自古以来儒家先贤提倡的传统游学行为,也是一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游学实践和教育方式。
纵观历史,尽管历代对游学的政策和内容有所不同,但游学现象在先秦到清朝的历代史料中均有所记载。从史料来看,游学在春秋至战国时期就开始盛行,此后各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游学的现象。对各大学派的士大夫和教育家来说,游历讲学是他们传播其教育目的、思想和内容的方式之一。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知识积累和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古代游学标志性人物首先是先秦时的孔子,他率领众门徒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敦促他们增长学识、培养品质、开阔眼界。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和贤人七十二,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从此以后,游学逐渐成为中国传承至今影响海外的教育古训和士人行为。孔子、孟子、荀子等大教育家都曾在周游列国中以身垂范、传经布道,教育学生修身立志、报国建功。
战国时期的权臣养士及士人游学则以结党盛行一时。西汉司马迁20岁即开始远游各地名山大川,从当时的京都长安出发,出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经南阳,在南郡(湖北江陵)渡江,抵达长沙,来到屈原自尽的汨罗江江边,凭吊诗人……历时数年,司马迁把大半个中国都“游”了;正是因为他漫游各地、了解风俗、收集传闻,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而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地,遍访名儒,转益多师”,后又离开故国游学关西,拜扶风人马融为师,以求进一步深造;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潜心著述,终成大儒。对于一般百姓之家来说,游学成为他们促使自家子弟做官显达的途径之一,如后来成为丞相的陈平,年少时家贫,“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唐朝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善,远距离游学成为现实,鉴真和玄奘就是家喻户晓的游学典型。鉴真不畏艰险,六次前往东瀛(今日本),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讲授、传播佛学理论和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玄奘(俗名陈袆)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他在贞观元年,自长安出发去天竺(今印度)游学,前后停留19年。玄奘在印度期间,在当时的佛教中心的阿兰陀寺向戒贤学习,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家,受到人们广泛的钦佩。玄奘回到长安后,将亲身游历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该游记现已是研究七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玄奘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受命将《老子》翻译成梵文,为古代中国与中、南亚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宋代是一个重文的时代,游学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讲学和求学方式。宋朝统治者虽然对游学在部分时期有所限制,但是其重文方针吸引了庶族地主参政和提高了读书士子的地位,又使得游学这种教育形式普遍存在。所以,南宋官学对于游学活动一般不加以限制。同时,宋代的一些大教育家和民间收徒的士人学者,以及条件较好的书院、义塾等也公开接纳游学之士(游士),形成了学者周游讲学和游士出外求学的教育良性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宋代游学广为流行,并对宋代文化繁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宋巩丰就有诗句记载:“一旦远游学, 如舟涉江湖”。
明代王世昌绘制《山水图》中描绘的是结伴出游的场景,寄托了游历山水的美好愿景。在中国古代,喜欢远游的读书人也被称为“游士”,很多名人都有“游学”的经历,在游学中进步或入仕为官进爵。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是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先秦时期“游”出来的“子”级人物不只是孔子,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全都是著名“游士”。正是由于游学路上风光无限,不仅可以欣赏山川田野自然美景,而且可以体味社会风情人间百态,促使游学人士丰富阅历、学习知识、锤炼品行、增长才干。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游学达人和游学事例层出不穷,广为流传,成为佳话。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和父亲喜爱游览山水的影响,明代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他的出游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徐霞客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留下游记,记录观察到的人文地理、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各种现象。他四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规律。他经过30年游历考察撰成了60万字《徐霞客游记》,其中名山游记就有17篇,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该游记既是一部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优美可读的文学游记,又是一部极有学术价值的地理名著。所庆幸的是,徐霞客的游历足迹和考察记载也给了游学新梦一行人诸多启示:徐霞客对腾冲火山地热的游历、考察记载,让我们在腾冲现场游学时备受教益,更深刻地领略到腾冲地质地貌特点;他游走雾灵山时写的“山山掼簇雾灵山,壁陡崖悬不可攀,我今方知来绝塞,古人于此控雄关”,使我们加深了现场游览的切身体验;在武功山观赏的“铁蹄峰”景观,被徐霞客称为“奇胜”之崖,就是因为其怪石险峻、壁立千仞、高耸云端,犹如一只硕大无比的天马蹄朝天踏入云海苍穹,让我们叹为观止;甚至我们在天目溪的漂流也是近年来开发的沿徐霞客放舟踪迹、荡悠然之情的旅游项目。
远的不多说,再看近代和现代,值得称道的游学人士也大有人在。晚清奇女子单士厘,可谓中国女性出国游学第一人,以外交使节夫人身份,随同丈夫(钱恂)出国长达10年之久。她游历日本和欧洲许多国家,所到之处,观览古都遗迹与名山大川、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采集民族风俗人情,写下许多当地风土人情、名胜风景的诗文。她并将所见所闻,撰写成《归潜记》和《癸卯旅行记》。《归潜记》一书的一些文章系统地介绍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是较早把欧洲神话介绍到中国的文学作品。《癸卯旅行记》则是迄今为止最早一部中国女子出国游记。单士厘的生平及游学事迹,也正好出现在我们游学中国最美30县之一的绥芬河大白楼博物馆里。
陈寅恪是一位怪才,他游学国外23年,行走东、西洋数万里,足迹所至有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学府。可他并不看重文凭,而是注重真才实学,在游学这些世界知名学府期间,未曾获得一个学位,在他眼里文凭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在游学期间,陈寅恪学习并掌握了蒙、藏、满、日、梵、英、法、德以及巴利、波斯、突厥、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言文字,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精通。由于把握了研究史学的文字工具,又吸取大量西方文化,使得陈寅恪国学基础深厚和学问深不可测,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空前绝后。一篇意境气象万千、文采光芒四射的《论再生缘》,就是陈寅恪在游学所积累的真才实学和生命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诞生的。有趣的是,他把这篇气如长虹、势若飞瀑的佳作创作过程,幽默比作“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交流融通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方式和实践途径,是不同语言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最好形式。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叔于1275年到达中国,在当时元朝生活了17年后才回到祖国意大利。马可·波罗在此期间掌握了汉语、蒙古语等多种语言,后来把他们在中国游历的故事,总结写成《马可·波罗游记》。该游记描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神秘的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游记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描述了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马可·波罗游记》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书中透露出古代东、西方游学交流中蕴涵的丰富信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是游学思想的深刻体现。游学新梦自由行之旅,从2015年开始,对入选《中国最美30县》的美丽、生态县城乡村,展开了家庭组合式自驾游学活动,时至今日,已走过五个年头,游学足迹横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路走来,亲自感悟各县城镇乡村文化历史脉络,亲身体验各地不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身临其境领略大美县城乡村自然生态风景和历史人文遗迹,感受其既朴实壮美又风情浪漫、既神秘幽深又靓丽现代之风光魅力和人文氛围。
游学路上好风光。游学新梦一群人,随机组合,四处游历,颇有收获:西汉淮南王刘安召集八公炼丹不成,反而制出豆腐,演绎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故事;东汉严子陵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光武帝即位后,他不愿出仕,遂更名隐居,“披羊裘钓泽中”,故此处因严子陵隐居而得名“天下第一观”严子陵钓台;在大别山商城听歌,纵情欣赏“鸡鸣闻三省”黄柏山上高原平湖;从参观泰宁明朝兵部尚书李春烨府邸——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到游览民间故宫园“明清园”珍稀木雕艺术精品和古屏风雕刻藏品;从风情浪漫的凤凰城观赏沱江跳岩、吊脚楼、古城楼以及万寿宫和准提庵,到发现江西人的“算盘子”居然胜过了凤凰人的“枪杆子”;从最美乡村婺源核心景区篁岭高空栈道观赏梯田花海和山居村落晒秋人家,到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漫步小七孔翠谷瀑布飞流潭水;从泰宁大金湖上游“八十八滩、七十七湾”上清溪乘竹筏漂流观深山峡谷、赤壁丹崖,到秀领天下美的阳朔漓江乘坐排筏游览漓江山水风光和九马壁画;从腾冲大、小空山和热海大滚锅考察火山、热海地质奇观,到壮美兴隆“燕山之最”雾灵山观看峰峦叠嶂云罩雾绕;从清廷祖地和旗袍发源地新宾,到鸭绿江畔边城临江再到国境商都绥芬河、边疆藏城江孜,体会经济改革、对外开放与文化、生态旅游的完美结合……等等。这一切经历、新知、感受和体悟,都源于坚持不懈四处游学的结果。
游学路上,或山或水:清凉世界雾灵山、道教名山巍宝山、水秀洞丽大洪山、盛产“黄檗”黄柏山、仙山圣境张家界等,尽情欣赏其雄、奇、秀、幽、险;“天下第一塘”安丰塘、钟灵毓秀富春江、丹山碧水大金湖、三江汇合三河坝、石城西畔莫愁湖等,以及沱江、漓江、闽江、鸭绿江、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放眼眺望其清丽、优雅、柔美、婉约或险峻、咆哮、汹涌、激荡,乘筏船游山水感知其奔放、热烈、激情、浪漫。
或楼或院:客家土楼花萼楼、明代蒙化府城星拱楼、提篮小卖万名塔、唐风宋刻舍利塔,以及江南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聚远楼,登高望远极目远眺,无限风光尽收眼帘;青莲学士尚书第、徽派豪宅五桂堂、东莲花村马家大院、凤凰古城“一院三馆”,处处闪现古代建筑耀眼光芒,现场感受建筑工艺精湛与文化意蕴。
或寺或庙:楚豫禅宗法眼寺、一木独撑甘露岩寺、“帝”型祖殿清水岩寺,以及寿县孔庙、建水文庙、安溪文庙等,建造独特、香火不断、慈航普渡、各领风骚,闪现了儒家文化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还有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寺庙,如萨迦派(花教)的塔公寺、格鲁派(黄教)的居里寺、宁玛派(红教)的错宗寺、噶举派(白教)的邦普寺和西藏原始宗教本教(黑教)的寺庙,展示了藏传佛教内涵丰富、影响广泛。
游学路上,还邂逅不少著名历史人物及其故居或博物馆、纪念馆,例如淮南王刘安、开先县令詹敦仁、兵部尚书翁万达、理学名臣李光地、一大代表邓恩铭、国务总理熊希龄、文体作家沈从文等,了解他们的人生成长经历,学习他们的创世进取精神。
游哉悠哉,学哉乐哉。游学路上,自然人文交辉相映、风景独好,虽可尽情欣赏,但这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旅游享受,而是一种全方面全过程的人生的体验、感受和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在感受中成熟,在学习中收获,乃至最后拓展人生存在的空间和展现人生延伸的风采。故此,可以说,游学是人生一大乐事,游在路上,风光无限。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