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出游,说实在话,多是受人潮裹挟的随波逐流。人云这边风景好、那边山水秀,纷纷纭纭的,大家便挤过去,拥挤完了,就都埋怨起来:节假出游不过是“看人头”。然而到了假日,这“人头”照旧要看,要说旅行累而无味,大家也先背上了行李再说。
这样的矛盾确实无奈,但也显几分可爱。
仔细想一想,我们国人之众,是不容许我们不“随波”的。但逐哪一支“流”,倒还有考虑的余地。我偏向于去逐文脉的流,去追一追贤人骚客、赏一赏名胜古迹。这就像阅读,读入迷了,就可以在吵闹的人海里得片刻清净。
一番思索后,我去了南京。
正值旅游高峰,简直一票难求。废了不少功夫才买到一张凌晨到站的火车票,在车上睡了几个小时,为将至的游玩养精蓄锐了一番,刚出车站就立即走向了近旁的第一个景区——玄武湖。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李白的咏叹的确令人激动,不过在凌晨两点的造访,恐怕湖上的飞鸟都要惊异地问一句:“这个人这时候来干什么?”路过郭璞墩时,我突然觉得,为什么不能在黑夜里游行?此刻一人漫步在湖岛之上,不正像访山踏水的游仙那般洒脱和浪漫吗?于是我在轻快的步伐中度过了半个夜晚,逐渐迎来太阳,其中意趣,自不必说。
继续走着,继续看着……
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文章中说,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实在是对极。赏玩过几个景点之后,我发现南京的确是把历史溶解于自然,你是在水的波纹、风的吹拂、树的绿荫以及山的浑厚中,去撞见文化的痕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果没有古老的梵刹在此静立,那么濛濛的云雨也就少了几分深沉;如果单有寺庙台阁而无诗画山水的环抱,那么寺里的钟声也不免要显得单调。
什么叫做人类文明的气魄?这个问题,如果古希腊罗马能回答,那么南京也能回答。三十万年前,汤山猿人的生息,昭示着人类先祖的萌动;三千多年前,商周垒起的土石,筑成了长干古城的墙基。到后来呢?从孙吴、东晋,至宋齐梁陈,恢恢的六朝在历史的幻变中静听着长江的涛声,冥冥之中,国都的使命纷纷向金陵迁徙。这里曾经数逾百万的民众,是举世莫及的庞大聚集。可以说,这些种种的隆盛,让南京的土地更加深厚、城墙更加坚挺,南京于是舒展开广阔的胸襟,在岁月无声中怀抱历史、拥吻天地。
也许这样的抒写,有些饰之过甚,让人觉得矫情而不信服,这恰恰也是我读许多游记时的感受。而正是这样的感受,才告诉我们:读书是一种出游,而出游更是千百种读书。书卷的文字很美,但它不免得容易形而上,显得与我们遥遥远隔。当你身临书中的世界,亲自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手摸,用心领悟的情韵就在心头荡漾。倘若没看到玄武湖的柔波伏起,没熏过鸡鸣寺的缭绕香烟,没抚过苍劲折皱的梧桐树,没触过藤蔓缠绵的明城墙,没登过高耸入云的灵谷塔,我就不会有什么深的感触而作这篇记叙。而记叙,为的是收藏生命的记忆。
历史是一部全书,它的文脉往往在更迭中颤动,像一曲变幻多端的音乐,时而灵动,时而低回。孙权的水师曾在此操练,朱元璋的圣谕曾在此回响;太平天国的农民军曾在此呐喊,洋人的火炮也曾在此轰鸣,这些种种岁月的音符,在金陵的五线谱上乱舞。
所以南京的厚重,不单是无限的风光所累积,它还浸染了黄昏的暮色,不缺令人感伤的残霞。
这里既有繁闹的灯火,也有遍野哀鸿的血火,兵燹之祸,在金陵的土地上堆砌了数不清的废墟烂瓦。清月之下,十里秦淮浆声绵绵、风景如画,可谁知当年有多少股血流,伴着河水匆匆而过?古寺的钟声悠长宛转,可外来的敌寇大肆烧杀之时,又回荡着多少撕肝裂肺、穿透人心的哭号?中山陵三百九十二级石阶,足够让游人攀得乏累,回想国家蒙尘、民族罹难之际,没有人知道,曾经秉着革命火烛在黑夜中求索的中山先生又是经历了怎样的迷茫与疲惫。
实在是游人汹涌,预约不上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门票,到最后也没有去成。可这也未必是坏事,那段历史只是稍加回顾都让我泪湿衣襟,难以想象见到万人坑里的累累遗骨,会是怎样刻骨的悲恸。
南京呀!你见证了荣光,更经历了民瘼。赏玩这座城的时候,人潮中似乎难免撞见那一道道前人的影,在心间一掠而过。而这道掠影,也正是出游所赋予我们的更加铭心的意义。
由于季节的缘故,不论是在城中街口还是钟山林道,都会有一种感觉:南京是绿色的。梧桐树的这一层绿,目睹了这座城市在时代激流中的幻变,那重重叠叠的绿荫,倘若过些时节,转变为黄的、红的,到时便失掉了翠色的自然清新,而附上了一层浓浓的沉郁,仿佛上演着世事浮沉的人间剧。我想即便是多年以后,当我翻开相册回忆着穿行于南京街市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眼前第一浮现的,恐怕就是梧桐的无数抹叶绿。而这也正是南京所示的独特气质:在一派明秀山水间隐约显露出文化的情思。这情思,不是流水那般过而无痕,它总会像飞鸿踏雪一样,在我们生命列车的窗口印上别致的标记。
历史古迹基本看遍了,最后就出发去先锋书店。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来到南京不去一趟先锋书店,总是有些说不过去的。
五台山总店里,书卷的香气环绕在如织的游客身上。人文的魅力就在于此,不论平常阅读与否,这些层叠的书本会眷顾每一位光顾的有缘人,大家在此刻都获得一份宝贵的静谧。让我印象尤深的,是那一面由明信片构成的墙。无数的卡片上承载着人们的感想,或抒怀,或言志,或告白,或展望。来到南京的大地上的异乡者们,用自己的真挚的感情,共同编织了一道罗曼蒂克的、融合了无限灵魂的墙壁。
我本来也想取一张卡片来写上几句话,但又转念一想:也许不必?纪念的文字,代表别离,我想,人与城的别离,现在看来还为时尚早吧?所以我收起了笔,在心中留存了一份重游的期许。也许重游时我再来到这里,可以向南京打一个重逢的招呼,就像重逢一位阔别的老友。
抚过一本本书籍走出了书店,南京之旅也就差不多结束了。
作为大地上的一个异乡者,走完了这次的旅途,接下来还有数不清的旅途要去走。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我会不会真的再次“逐流”至南京,再来摸一摸明城墙坚硬的石壁、再来走一走明孝陵古老的神道、再来拨一拨发丝中梧桐的飘絮?或者再来时,红山的那头白虎会不会依旧憨憨地望着我们这些形状各异的异乡者,继续滚爬在它的草地?
带着这些期许,我离开南京。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