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乡村今犹在(散文)

作者:细人    发表时间: 2024-07-08 18:20:10     阅读量: 1380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趁周日闲暇,我和龙哥、赤狐、一鸣等人去了岷山乡红色村落游学考察,想了解著名的“岷山之战”和赣北游击队等红色文化的来龙去脉。

我们从岷山乡驱车,沿着乡村水泥路,前往赣北游击队诞生和活动地之一的金盘村洼里陈自然村。这里自然环境较好,山峰起伏、层峦叠嶂、树木葱茏,是岷山的重要战略位置,地处柴桑(原九江)、德安、瑞昌三县交界处,也属赣鄂两省接壤地带。岷山乡的山脉明显高于周边丘陵和平原地带,地势复杂险要,在军事上可谓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塞之地,在金盘村哇里陈就更加凸显了。

 

我们首先来到洼里陈村,同行的村里人告诉我们,洼里陈有320多户1000余人,现多数都是留守老人和孩子,青年人都出去创业打工了。若不是曾经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经常会有不同团队或人群来此参观,洼里陈村还真是一个山清人静的世外桃源,渐渐淡出凡夫俗子们的视线。

走进村庄,可见村舍外墙上都画着昔日赣北红色斗争生活的形象壁画,让人欲知过去的峥嵘岁月和传奇故事,一睹革命先烈的战斗风采。来到“中共赣北工委与红军游击大队部旧址”屋前,见门旁外墙挂着一个不锈钢牌,上面刻有“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意很显然,教化后人不要忘却过去的斗争历史和缅怀革命烈士的理想遗志。

此旧址是一座普通的土坯砖瓦屋,一门居中,分左中右三间房,里面陈列的是各种文字介绍栏和少量历史文物。有“赣北工农红军游击队的诞生”“赣北革命斗争史及分布图”“中共赣北工委与赣北工农红军游击队大事记”等,还有林修杰、张源健、刘为泗、辛忠荩和欧阳学端等革命先烈事迹以及“岷山惨案”“黄家岭战斗”“蔡山垅战斗”等斗争生活的文字介绍。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这几个人物:刘为泗、林修杰、张源健和辛忠荩等烈士。刘为泗烈士生于九江县(现为柴桑区)黄老门破塘刘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秋参加当地农协活动,并参加组织黄老门赤卫队,任分队长;1927年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赣北岷山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1933年8月,受湘鄂赣省委指示,与喻照光、田文灼等组建中共赣北工委,恢复赣北革命根据地,同时重建赣北红军游击队,任队长(军事部长)。1934年,任中共赣北工委书记,率领赣北红军游击队,控制南浔铁路北端,牵制敌人对中央苏区围剿之兵力,有效地配合了中央红军撤离北上。在中央红军撤离后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领导游击队坚持战斗在赣北地区,不断打击敌人,壮大了游击队伍。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为泗组织赣北工委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领导赣北抗日游击队对日作战,指挥了蔡山垅伏击战、余家河袭击战和王家垴围歼战,是岷山根据地抗日战争中优秀的军事指挥员。1939年2月,国民党江西保安十八团司令钟石磐指使部下在洼里陈村与赣北抗日游击队刘为泗等以研究联合攻打日寇为名,在会上突然枪杀刘为泗、田文灼等负责同志,造成历史上的“岷山惨案”。

林修杰烈士生于四川省南充县青居镇一个商人家庭,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积极参加周恩来、赵世炎等组织的学生运动,1923年1月由李富春介绍入党。1925年因参加反帝运动被驱逐离开法国,后转入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1926年奉命回国来到南昌,任江西省区委秘书。“八一”南昌起义后,在任九江县委书记、赣北特委负责人期间,组织了著名的“星子暴动”。暴动后,他率领部分农民军转移至岷山,组建了赣北游击队,是岷山根据地和赣北游击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7年被调任江西省委委员、鄱阳县委书记,不久因叛徒告密被捕,年底牺牲于鄱阳县城外小路口。

张源健烈士生于江西省萍乡县一个工人家庭。1923年加入萍乡煤矿工会;1924年初领头组织了“曹坑暴动”,同年8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1925年春编入黄埔军校教导团,后随军东征屡建战功,10月经军校党组织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后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三营一连任连长。“八一”南昌起义后,受江西省委指派到岷山创建赣北革命根据地,负责组建赣北红军游击队,任队长。1928年2月,组织领导了“元宵暴动”;3月率游击队打响了“黄家岭战斗”,在德安黄家岭与九、徳两县靖卫团作战,击毙敌人70余名。同年6月,在彭山反围剿战斗中中弹牺牲,葬于战斗地簸箕山山峰上。

王经燕出生于江西永修的一个地主家庭,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0月经组织选送与向警予、李立三、王稼祥等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当时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1927年,当获知丈夫张朝燮牺牲后,坚决要求回国参加斗争,骑骆驼经大西北长途跋涉回到江西,参加了赣北岷山根据地斗争,任中共赣北特委委员及永修县委组织部长,后被选举为永修县委书记。1928年调往南昌,先后任省委秘书、代理组织部长和组织部长,同年因省委机关遭敌人破坏被捕入狱,受尽酷刑后牺牲于狱中。

走出旧址,对面房屋墙上一幅壁画映入眼帘:党旗下战士们举枪挥刀向前冲,旁边一段文字写着“赣北抗日游击队战歌”。战歌歌词是:“号角一声响,起来保家园。歼倭寇杀汉奸,忠义普云天。爱护老百姓,纪律要严明。行动听指挥,团结似铁坚。军队生活实行整顿要健全。”作者是时任赣北抗日民主联合办事处负责人的辛忠荩,创作于1938年7月。他出生于岷山辛村的一个乡医世家,1926年入党,并被选为黄老门区团委书记。1927年受组织派遣到九江小阳铺以办夜校为名,组建了小阳铺党支部和一支农民自卫军。这支自卫军与林修杰、沈建华率领的星子暴动队伍会合,成为赣北游击队的主要力量。因此,辛忠荩也是岷山根据地和赣北游击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30年,赣北游击队主力开赴湖北阳新与中央红军会合,辛忠荩则留在岷山坚持游击斗争。后来,他三次被捕入狱,最后牺牲于“岷山惨案”。

看完烈士们的英雄事迹,我心情沉重又感慨万千,对他们的英雄壮举感到由衷的敬佩。虽然这些英烈们的出生各自不同,但他们都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成为生死与共的战友。为了大多数人能更好地活着和祖国未来的光明,他们英勇顽强战斗,不怕流血牺牲,哪怕面临死亡也在所不惜。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献身精神,需要新时代的我们继续传承光大。旧址门外还竖立着两个半身铜像,一个是林修杰烈士,另一个是刘为泗烈士,目的是让来此参观学习和瞻仰先烈的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离开洼里陈村,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岷山乡芦塘孙新村“赣北红色文化园”游学。来到村口,见有一个朱红色的传统式门牌坊,中间门头上悬挂一横匾,匾上写着“芦塘孙家”金色四字,旁边还立着一个写有“幸福山庄”的牌子。门牌下笔直的水泥路通向红色文化园的池塘旁,池塘上有一条人行栈道连往塘中的小岛红色文化园。塘旁还有一个大樟树,也赋予了“繁衍不息”的神奇传说。周围被整理得井然有序,布置有荷花池塘、休闲人行栈道和青青草坪,荷花池两边各放置了一个战斗机模型。池塘里的荷花正旺,开着粉红色的荷花,结出了许多莲蓬。这里正被打造成新农村的红色旅游休闲乡村,拟筹建军事拓展基地。

由人行栈道走进红色文化园,两边是古香古色的长廊凉亭,中间是白墙灰瓦的传统平房展室。展室里按年限分栏介绍赣北岷山根据地斗争历史和“岷山之战”。岷山之战发生在1938年7月25日九江沦陷后至9月初,以岷山为前哨的赣北要地如德安及南浔线的中日争夺战,经过大约一周的激烈战斗,中方收复了岷山,日军向瑞昌方向撤退。岷山之战是武汉会战中的重要战役和万家岭大战的前哨之战,不仅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和挫伤了日军锐气,而且在战略上使日军通过战术迂回攻占德安城、打通南浔线的企图破灭,迟滞了日军向南推进的行动,同时也为万家岭战斗作战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赣北抗日游击队当时不断出击,参与岷山之战协同作战,有效策应和配合了万家岭大战和武汉会战。

据园地资料介绍,在1927-1939年长达12年的斗争中,赣北游击队两次打进星子县城,两次攻克瑞昌县城,一次打下湖口县城,一次组织动员上万群众围攻德安县城并攻占县城一天,长时间切断了德安与九江、南昌的联系,多次袭扰南浔线上的敌人要地,强力截断了南浔铁路;这支队伍在东到鄱阳湖口、西至武宁幕阜山地及北至湖北黄梅境内、南到永修云居山麓的纵横数百里区域,形成了以岷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游击战争和革命活动,对赣北重镇和战略要地敌人造成了较大威胁,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

 

走出红色文化园地,我再次深受教育和熏陶,也被岷山乡党委、行政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红色旅游的理念与行动所感动。我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而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厚实的群众基础和坚决的奋斗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烈士精神,是新时代的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回去后一定要记录这段游学见闻、体验和感悟,把赣北的革命斗争历史及人物展现在人们面前。今天恰巧是国耻日,谨以此文献给在岷山根据地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先烈们。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