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岁月:一份永恒的荣耀(散文)

作者:三杯哥    发表时间: 2024-07-19 09:50:18     阅读量: 1597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总有一股激动之情在心中涌动,难以抑制。这一天,对于曾身穿戎装的我们,意义非凡。不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些军旅岁月的记忆总是清晰如昨,激励着我们前行。今天,我以此文缅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并向所有共同经历过风雨的战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1976 年秋,高中毕业的我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留在城里等待分配工作,还是作为知青下放。根据当时政策,家中长子可留城,分配工作时仅限集体单位;也可选择下放,而下放知青有机会被推荐上大学或参军。我自幼便怀抱着一个梦想——穿上绿色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最终,我毅然决然地违背了父母的安排,选择了下放。

在下放的日子里,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生活的重重艰辛与诸多不易。那时候,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沉重和艰难。然而,也正是这段特殊而难忘的经历,让我收获了无比宝贵的人生经验,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与蜕变。当年知青生活的积累,实在是珍贵至极。它宛如一把磨砺的利剑,不仅磨炼了我坚强的生活意志,更铸就了我刚毅不屈的性格,让我深刻领悟到人生的价值与艰辛的意义所在。毫无疑问,这段经历已然成为我人生中最璀璨、最珍贵的财富。

 1978年2月22日,我拿到了入伍通知书。那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知道,我的军旅生涯就此开启。 28日,我回到下放地公社集结。那天,公社的广场上聚集了许多即将入伍的新兵和前来送行的亲人。我们穿着崭新的军装,戴着大红花,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公社(当时公社还没有改为乡镇)武装部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我们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月1日,我坐上送兵的客车,车子缓缓启动,看着欢送的人群和含泪送别的家人,我的眼泪也忍不住流淌。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离别之情。车子渐行渐远,家乡的影子消失在视线之外,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家人的思念,踏上了前往军营的旅程。 经过漫长的旅途,3月2日清晨,我们所乘的闷罐列车终于缓缓驶入福建漳州市火车站。随着车厢门打开,一股新鲜略带咸味的海风迎面扑来,我踏出了生平最为忐忑的一步,踏入了这片即将生活多年的土地。站台上,人声鼎沸,新兵们带着各自的行李,脸上写满了期待与不安。我们登上等待已久的军车,在引擎的轰鸣和同伴的喧闹中,车辆启动了,沿着蜿蜒的公路驶向未知的军营。一路上,我凝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色,农田、小溪、陌生的街景,一切都显得那么新奇而又遥远。 车子颠簸着,每一次跳跃都撞击着我们的心,未来的日子将会怎样?军营生活会是什么模样?身边的面孔虽陌生,但不久将来可能就是生死与共的战友。想到这里,心中的紧张慢慢转化为期待。当我们最终抵达军营,眼前是整齐划一的营房,我环视四周,陌生的环境让我感到孤独,也意识到从此刻起,我将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远离家乡,迎接挑战。那一夜,躺在硬邦邦的床上,我却难以入眠,思绪万千,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过往的怀念。乡愁如潮水般涌来,孤独和无助的感觉在心头蔓延。我闭上眼睛,心中默念:从今天起,我是一名军人了,所有的脆弱和犹豫都将抛诸脑后,迎接我的将是严格的训练和严峻的考验。这是我军旅生涯的第一天,也是我人生的一个新的开始。

在军营中,最难忘的是新兵班长。他身材高挑,肤色黝黑,笑容温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不仅军事素质出色,带兵经验丰富,更有着一颗关爱战士的心。 在新兵连的日子里,班长对我们要求严格,但又不失关怀。他教会我们如何整理内务,被子要叠得像豆腐块一样整齐,物品摆放要划一。他告诉我们,军队是一个注重细节和纪律的地方,只有做好每一个小细节,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队列训练中,我们学会了坚忍不拔。班长经常说:“军队里不相信眼泪,只相信汗水和努力。”在炎热的夏日里,我们穿着厚厚的作训服,在操场上反复练习着队列动作。汗水浸湿了衣服,但我们仍然保持着笔直的站姿和坚定的眼神。每当夜深人静时,思念涌上心头,是班长的鼓励和支持让我们重新振作起来。 在班长的带领下,我们经历了两个月的集训。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学会了军事技能,更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班长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他的坚韧和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在新兵集训的尾声,我迎来了幸运的契机,被选入师汽车教导大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司训队”,接受汽车驾驶的专业培训。对于每一位新兵而言,成为驾驶员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荣耀。我决心在这里刻苦钻研,精进技艺,为未来的军旅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凭借不懈的努力,我必将成长为一名杰出的驾驶员,为部队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司训队的日子里,理论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过程既艰难又漫长。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和乏味的数据,实际上是我驾驶技术稳固的基石。每当夜幕低垂,灯光下的书页翻动声,仿佛是我与知识之间唯一的交响乐。保养车辆的任务,既是体力上的考验,也是耐心的较量。机油与汗水交融,双手穿梭于复杂的机械之中,每个螺丝的旋紧、每次润滑油的添加,都是对车辆精心的爱护。面对汽车故障排除的训练,紧张感犹如电流般激荡全身。每一次模拟故障的处理,都是对我们应变能力和判断力的锤炼。那种紧张而刺激的氛围,培养了我在压力下迅速作出决策的能力。

在司训队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我们的大队长。他的身姿总是挺拔如松,面容宛如精心雕琢的大理石,线条刚毅,表情严肃。他的军容整洁,风纪扣紧紧相连,帽子佩戴得端正无比。讲课时,他从不依赖教材,言语简洁有力。他曾告诉我们,一辆汽车拥有成千上万个零件,即便拆解,亦能精准重组。他的严谨态度令人敬畏,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掌握了扎实的技术,学会了迎难而上,学会了在困境中永不屈服。司训队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它赋予了我技术,更赋予了我面对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新兵信多,老兵病多",这是部队里流传的幽默说法。它揭示了新兵与老兵的生活常态。对于我们这些新兵而言,最渴求的便是收到家乡的来信。每当看到战友们一个个接到亲友的消息,而自己却音讯全无,那种满心期待换来的失落,真实反映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深切体会。那个时代,没有手机、电脑的即时通讯,书信几乎是我们与外界唯一的纽带。刚入军营时,一切都显得格外新鲜,急切地想要与家人朋友分享这里的点点滴滴。训练之余,最急切的事就是在床沿上给亲朋好友写信,急切到连汗水都来不及擦去。然而,真正提起笔时,却发现有太多的话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最后往往只写下几句简单的话语:"首长关怀备至,战友们团结友善,生活充足,勿念。"

信件寄出后,便沉浸在无尽的期待中,默默祈盼家书能够穿越千山万水,抵达亲人手中。我们最为期盼的,便是通信员的身影。一旦他出现,就意味着我们将有机会收到沉甸甸的回信,这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为舒心的时刻。记得有一次,通信员像往常一样,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宿舍,手里拿着一叠信件。那一刻,原本嘈杂的房间突然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手上那叠厚厚的信封上。父亲的来信总是充满嘱咐,他反复强调要积极表现,与战友和睦相处,注意个人安全。这些信件,我珍而重之地保存着,时常翻阅,每一字每一句都透露出亲人的殷切期望和温暖的问候,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和力量,引导我顺利完成了军旅生涯。正是这些家书,成为我在部队中最宝贵的精神食粮,支持我走过了那段难忘的岁月,直至光荣退伍。

在我们的部队中,有一个军垦农场坐落在风光旖旎的漳州市龙海县紫泥乡,因此被称为紫泥农场。一年四季,连队都会被派往那里进行劳动,我有幸参与其中的一次,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那是在1980年的盛夏,我们奉命前往紫泥农场执行“双抢”任务——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尽管时光流逝,许多记忆已被岁月抹去,但在烈日酷暑下进行“双抢”的日子,却成为我永生难忘的经历。

每天,天还未破晓,我们就得起床,摸索着黑暗走向田边,开始一天高强度、高负荷的劳动。阳光如火,汗水如雨,我们的肌肤在骄阳下晒得黝黑,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留下了白色的盐渍。不到日落,我们不能停止劳作。尽管海风轻拂,海水诱人,但严格的纪律让我们只能望梅止渴。我还记得,有位战友因违反规定去游泳而受到了处分,那成为了我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夜幕降临,海风强劲,蚊帐难以悬挂,蚊虫在耳边嗡嗡作响,数量众多,让人整夜难以安眠。三十多年过去,“双抢”那艰苦卓绝、紧张激烈的画面,依旧清晰地刻在我的记忆中,如同昨日之事,让人感慨万千。

六年军旅生涯如同一幅画卷般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那些日子里的欢笑与泪水、战友间的深情厚谊都成为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和珍贵的回忆。如今虽然早已离开了军营,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仍然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在此我想向所有穿过军装的战友们致以最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祝福:愿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保持军人的本色和风采,勇往直前、再创辉煌! 军旅岁月不仅是我人生中最美的风景线,也是我永恒的骄傲和荣耀所在。它赋予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让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迎难而上、无所畏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发扬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珍惜晚年时光,发挥余热,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



【编辑:张若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