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祖庭东林寺(散文)

作者:细人    发表时间: 2024-07-25 23:01:09     阅读量: 1279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在游学新梦队员小川的邀请下,我们游学新梦一行人于7月4日(星期六)相约重游东林寺和欣赏寺内荷花绽放。没记错的话,这是我相隔十余年后再度游览东林寺,虽故地重游,但游兴未减,还有新发现。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它建于东晋大元九年(公元384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林寺历尽沧桑、屡废屡建并发展兴旺,成为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是九江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佛教活动道场。1983年,东林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 

当堂主、亮剑把车停放在停车场时,天空依然飘着细细小雨,游友们饶有雅兴地冒雨参观东林寺和欣赏寺内荷花,我则趁机全面重游一次东林寺。大家一边游览东林寺,一边等待小川、勇哥他们的到来。

一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照壁墙,上面写着“南无阿弥陀佛”,里面对应墙面上则雕刻龙的图案,有点像“九龙照壁”图。因新冠疫情防控的需要,门楼前临时搭建有太阳棚,工作人员要求游客扫码、测体温,参观全程要戴口罩。大门是一座单层建筑,红门灰顶,屋檐脊上有几种动物雕塑。我们依次从大门进去,里面场地开阔,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场地上有几颗古樟,其中最粗大的一颗,显得古朴沧桑,至少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后人则把它叫为“虎溪樟”。两边有单层建筑,一个是“东林护法园”,另一个是“东林文物陈列馆”。场地中间再往前,就是后来修造的“青莲塔”,中间是主塔,四角为四个小塔。之所以叫青莲塔,我想应该与此处是莲宗发源地和四周有荷花池(莲池)有关。

游友们迎着一股荷花香气,迅速来到荷花池周围,欣赏池中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荷花。此时,荷花多数都已开放,有的花色正红,有的已经泛白,还有的已经凋谢,长出了莲蓬。但荷叶依然茂盛,生机盎然、绿油葱葱,一眼望去,像一片绿色的田野。

“给我们在莲池旁照一张。”平教授主动要求给她和江涧流照一张合影,我选好角度,以荷花为背景给她们留下了美丽的瞬间。

我绕着莲池四周走了一圈,发现总共是三个池塘,两个小莲池在青莲塔两边,一个大莲池在塔的深面,均呈对称性分布。据说,每年到放生季节,许多善男信女会来到池边放生,以求福报。池塘两旁是传统的长廊建筑,墙、柱都漆成红色,廊道悠长。

大莲池正对着东林寺“天王殿”。天王殿的门前两旁则是钟楼和鼓楼,均是三层六面建筑,墙柱门窗朱红色,三层屋檐为绿瓦。天王殿与环庐山公路相邻,设计用一座五进门石牌坊作为屏障,以之为苑区的南部边界,表明这里是一方净土。天王殿内供奉天冠弥勒菩萨、韦驮菩萨、四大天王,形成寺内苑区第一道景观。

走出天王殿后门,又是一个空旷的场地,场地上有三个金属香烛台,深处则是东林寺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重檐(两檐)庑殿建筑,殿身深七间,平面为九间,是中轴线上规模最大的殿堂,构成苑区第二道景观。大殿屋脊上也有动物造型,门窗漆成朱红,两檐屋顶为黄色琉璃瓦,整个建筑具有皇家宫殿建筑气势。中间大门门头上悬挂“大雄宝殿”牌匾,两边门头上分别是“莲宗祖庭”和“九界同归”匾额。左右两边有连廊与配殿,两边配殿皆有“罗汉堂”,各供奉着200座罗汉佛,供信众绕佛修行、瞻拜,缅怀佛的功德,生起念佛的善根;连廊设置了许多宣传橱窗,介绍念佛往生故事、人畜轮回转世案例和放生行善的利益等等。

其中就有一个讲述宋仁宗护生有福的故事:相传宋仁宗是一位好皇帝,不仅经常施行仁政,而且怀有护生的仁慈之心。他平常走路生怕会踩踏虫蚁,甚至还会把它们驱赶到较安全的地方,即使是去便溺时,也会十分小心不伤害到蚂蚁或小虫。正是因为宋仁宗有这样仁慈的心,所以国家在他的治理下相当强盛,后来他也在位了很长的时间。

大雄宝殿后门门楣上,有一个金黄底色的牌匾,写着“法轮常转”,意即佛法无边、普济众生。其后门台阶下场地上,新增了一个铜制的“光寿塔”,塔高3米左右,有层层莲花座造型,上铸有“华严普贤行愿品章”文字。我去观赏时,此塔正在安装。宝殿后的建筑中间部分也在维修,久远的记忆也想不起这里是什么,但应该是藏经楼的主殿。两边的殿堂分别是“祖师殿”和“观音殿”,再往两旁则是白莲旧社和方丈楼。祖师殿里供奉的是慧远大师,其端坐在莲花座上的雕塑铜像金碧辉煌。塑像两旁有一楹联“虎溪聚三人三人三笑话,莲边开一叶一叶一如来”,让人联想起古代有“虎溪三笑”的典故。该典故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一同出现,表明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相互融合)。观音殿里供奉的是南无观世音菩萨,同样金碧辉煌。据值守的和尚说,需要菩萨救护的信众常来此祈祷观世音菩萨保佑,而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可化现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东林寺藏经楼后,有一泓清泉四季不涸,叫做“聪明泉”。传说东晋名将殷仲堪到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二人行至山脚,见此处苍松翠柏、泉水潺潺,便于此听泉谈《易》。殷将军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慧远大师指泉赞道:“将军之辩,如此泉涌,君侯聪明,若斯泉矣!”此泉因此得名“聪明泉”。唐太宗曾手书“聪明泉”三字,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亦有诗云:“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不少后人在此题词刻碑留念。直到现在,许多到东林寺览胜的游客都要饮上一勺“聪明泉”水,寄托了人们追求智慧的美好愿望。

藏经楼后正对登山台阶小路,台阶路起伏延伸,直到山顶上的“文佛塔”。其间设置亭台,既可驻足歇息,又可凭栏望远,可感于庐山之外方识其真面目之快慰。因天下小雨和路途稍远,这次就没有登临文佛塔。经查文献得知,东林寺原有“上方塔”(又名舍利塔),为佛驮跋陀罗禅师所立。天竺高僧觉贤本名佛驮跋陀罗,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释迦族,甘露饭王后裔,17岁出家,以精通禅律驰名。他于义熙四年(408年)到达长安。初与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甚为融洽,后因学风、师承不同渐有分歧,为罗什门人所抨击,被迫离开关中。在慧远大师邀请下,觉贤加入莲社,并在东林寺翻译大量佛经,六十卷《华严经》即译于此地。由于慧远大师崇高威望,觉贤得以顺利恢复名誉。为回报慧远大师,他将随身携带的五粒佛舍利葬于东林寺北后山,并建造上方塔(舍利塔)供奉。可惜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占庐山,上方塔毁于一旦,现塔为1998年重修,改名“文佛塔”。该塔在东林寺后山上,七层级六个面,塔身嵌有众多佛像,每层供有佛像。

重游东林寺,有一种未曾有过的体验,那就是东林净土宗随着时代的变迁,虽有新的时代元素和佛教建筑(如另一苑区的大佛台、净土文化展览馆等)的添加、融入,但慧远闭关念佛、昼夜行经等净土信仰以及白莲结社、虎溪三笑等东林典故,沉淀的愈发深入游客众生心里。不妨试想一下,在浮华烦躁、急功近利的当今世界,学习慧远法师的“般舟三昧”念佛原理来修行养性,或许能让内心世界有一方净土、思想灵魂会常归安宁。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