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大队书记汪补正,五十岁,秃顶,脑满肠肥,依仗着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突出表现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赏识,当上了大队书记。早在一九六八年,汪补正还是一个既不愿意下地种田又不愿意在家好好呆着的好吃懒做的社会渣滓,在一次批斗大会上,他跳上台把正在挨批斗的堂叔打了三巴掌,“亲自”揭发了堂叔的“罪行”,第二天大队革委(革命委员会)主任就把汪补正调到革委会去当干部了。不几年工夫,汪补正当上了大队书记。
七月五日,汪书记召集大队干部开会,到会的有大队书记汪补正,大队主任伍小规,大队会计叶肖七,民兵连长廖敢干四人,本来还有一个妇女主任张凤英是应该到会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次没有通知她来参加会议。会议的议题是讨论大队今年三个高中毕业生刘水、卢山和叶六四的安排。
开会前照例是要喝酒吃饭,炊事员老洪首先端上来三大碗菜,无非是猪肉、豆腐和竹笋,然后拿来两瓶“三花酒”,酒过三旬,菜过五味,哦对了,没有五味只有三味,四个人酒足饭饱,满面红光。汪书记舌头不太灵活地说道:“今、今天叫、叫大家来,是、是想讨、讨论一下昨天毕业回、回来的三个高、高中生的安排。我、我、我对他们不太了、了解,伍、伍主任,你、你说、说吧。”汪书记其实是草包一个,大队的大小事务基本上是伍主任说了算。
伍主任叫伍小规,群众都叫他伍小鬼,大队干部里他年龄最大,已经六十岁了。他身高大约一米六一,精瘦精瘦的,读了很多的书,是整个光明大队为数不多的几个有文化的人之一。他既是大队革委主任,又是汪书记的“军师”,在非正式场合,汪书记叫他军师,别人叫他师爷。按照村里老一辈人的说法,他是属于那种人无三尺,诡计多端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心术不正、喜欢害人。虽然刚才喝几杯酒,头脑有点发晕,但伍主任心里异常的清醒,他对大队的人事安排是非常感兴趣的,一方面他可以照顾需要照顾的人,一方面又可以借机打压那些应该打压的人。对于今年大队毕业回来的三个高中生,他心里早就安排好了,听汪书记叫他说,他立刻说道:“今年我们大队调走了一个民办老师,还有两个退休,要补充三个民办老师。我的一个外甥虽然不是本大队人,但他有水平,初中毕业,我姐姐多次跟我说要我安排他,所以他今年要来我们大队当民办老师。今天我们喝的酒和吃的肉,是刘水的父亲送来的,我已经答应了把他儿子安排当民办老师的。还有一个位子,我看就安排卢山吧。”伍主任说完看了一眼叶会计。
汪书记听后说道:“原则上我同意伍主任的意见,但我听说今年同毕业的三个高中生中只有叶六四成绩最好,如果他要求来当民办老师怎么办?”汪书记说这话时,舌头好像开始听使唤了。他看着伍主任和叶会计,说:“怎么回答?”
叶会计与伍主任是一路人,在这次的人事安排中他也有小九九,在开会之前他跟伍主任商量过,要安排他的远房亲戚卢山的,伍主任也表示同意。叶会计名叫叶肖七,五十二岁,也许跟他的工作有关,他总是谨小慎微而且唯利是图,按照辈分,他是叶六四的堂叔,可是他向来就与叶六四的父亲不对付,主要是因为叶六四的父亲是一个乡村赤脚医生,晚上为老百姓治病村里也要给工分,这工分恰好就是叶会计管,他觉得叶六四的父亲拿的这部分工分是多余的,好像剜了他心头肉一样痛。卢山其实与叶会计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块的,前不久卢山的父亲送给叶会计一斤烟叶,这就成了远房亲戚了。他见汪书记问,他“咳、咳”的清了清嗓子慢慢的说道:“叶六四一家都是吃轻快饭的,几代人都没脱鞋袜,六四就叫他脱脱鞋袜去田地里锻炼锻炼吧。”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对于那些本来就是农民子女的知识青年,不存在到农村去一说,但又要其到一线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所以就叫做回乡去“锻炼”,有的人一锻炼就是一辈子,有些“人缘”好的或者碰巧政府招收大中专学生,有可能被“推荐”去上大学或中专。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的大学生、中专生都是从上山下乡或下工厂的知识青年和回乡回厂的知识青年中选拔的,叫做“群众推荐”。
伍主任立即附和道:“对呀,他家也是要有几个人种田的才好,不然他们家吃的粮食哪里来!至于怎么回答,汪书记您自有办法的。”好处是伍主任和叶会计得,难题留给汪书记去做,汪书记心里明白这工作不好做,但谁叫你是书记呢,难做也得做。但汪书记也有办法
民兵连长廖敢干向来是不发言的,其实他发言也没有什么作用,另三个人基本不听。但今天他最后还是说了一句:“今天张妇女主任怎么没来开会呀?”伍主任白了他一眼说道:“你不知道叶六四是她最小的小叔子吗?”“哦哦哦对对对!”廖连长恍然大悟。
会议临近尾声,汪书记安排廖敢干:“廖连长,散会后你顺路去通知吴中为主任,叫他去通知叶六四明天去生产队上出工。”廖连长知道推脱不掉,只好答应。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