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经过柏林,看到村前的道路平整,池塘清澈,是经过新农村建设的村子,就拐进去看一看。
柏林村横卧在马路两边,它的一种布局独特而有趣,村子的一半紧挨着莲溪村,就像是两位亲密的伙伴,共享着这片土地的恩泽。那马路像是一条丝带,串联起这两个村落的烟火人间,也将它们各自的特色交融在一起。
据《金溪县地名志》记载,在唐高宗时期(650 - 683年),胡氏家族从河南开封迁徙到此处。他们一路风尘仆仆,或许是为了躲避战乱,或许是为了寻找新的栖息之所。当他们来到这片如今名为柏林村的地方时,柏树林郁郁葱葱,挺拔而坚毅。一片柏树林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庇护所。胡氏家族便决定在此定居下来,于是一个村庄就在这柏树林中逐渐成形,“柏林村”这个名字也就此诞生。
漫步在柏林村,感觉这个村子比较大,古建与现代建筑杂在村子里,各有特色。
我关注到嵌有“云峰拱秀”的门楼。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守望着这个村庄。虽然经过修葺,但门楼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古朴的韵味,采用了清代的阔面薄砖砌墙,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那翘起的檐角像是在向天空诉说着古老的传说。阳光洒在门楼上,光影交错间仿佛能看到曾经的热闹场景。我想,过去这里也许常常走动着挑着担子的小贩,他们叫卖着各种生活用品,门楼就像是一个热情的迎接者;也有远方的游子归来,他们怀揣着对家乡的思念,穿过门楼的那一刻,眼中满是欣慰与感动。门楼见证了柏林村的兴衰荣辱,它是村庄历史的无声见证者。
清溪公祠,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深沉的肃穆感。祠堂是家族传承的象征,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凝聚着胡氏家族的情感与信仰。走进清溪公祠,便能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在这里,我推想,清溪公或许是一个勤劳勇敢的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开垦,发展家族的基业;又或许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贤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品德引领着家族不断向前。我想起一句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清溪公祠里,家族的精神代代相传,犹如一股无形的力量,维系着胡氏家族的团结和繁荣。
愚庵公祠则有着别样的宁静与淡泊。它不像一些富丽堂皇的建筑,而是以一种质朴的姿态存在。走进愚庵公祠,就像是走进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空间。这里简洁而端方,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我想,愚庵公在柏林村的历史长河中,一定是一位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人。他或许不热衷于功名利禄,更多地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和对自然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或许就有这样一番宁静而美好的景象。祠堂里堆放着一些老的农具和生活用品,让我很自然地产生了以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记忆。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很慢很慢,人们可以静下心来,去感受一种生活哲学,去体会那种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心境。
容膝处,这个小小的地方蕴含着大大的意境。“容膝处”这个名字本身就给人一种很有趣味的感觉。它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角落,但是却承载着无限的诗意。我想,这个屋子的主人可能是陶渊明的崇拜者,也可能是个隐士。在这里,也许曾经有过村民们围坐在屋子主人身边一起谈天说地的场景。那个隐士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孩子们则围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那一方小小的天地,却容纳了村民们最淳朴的感情和最美好的回忆。它是柏林村的灵魂角落,虽然不起眼,却让整个村庄充满了人气和温度。
都督第,则带着一种威严和荣耀的气息。虽然没有那种雄伟壮观的建筑气势,但却有着江南水乡独特的精致与典雅。房子坐西朝东,大门朝北开,中间围了个大天井,有点四合院的味道。
玉盤井,那是一口清澈而神秘的井。这口井就像是柏林村的一只眼睛,静静地看着岁月的变迁。井口的石栏已经被井绳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这痕迹就像是岁月的年轮。井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井水冬暖夏凉,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都滋润着柏林村的村民。玉盤井不仅仅是一口生活用的井,更是柏林村的一种文化象征,它代表着柏林村的灵动和生命力。
柏林村的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砖石的堆砌,木梁的搭建,它们是柏林村的灵魂所在,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们见证了柏林村从一个小小的村落发展至今的历程,也见证了胡氏家族以及柏林村所有村民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告别柏林村,我来到了莲溪村。莲溪村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三姓村。最早在这里定居的是王氏家族,他们开启了这片土地的繁衍之路。随后胡氏家族也来到了这里,共同为村落的发展添砖加瓦。而最晚迁来的是周氏家族,他们为这个家族的融合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金溪县地名志》载:宋大观年间(1107 - 1110年),周氏由本邑麻山周家迁此。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能看到当年周氏家族迁徙至此的热闹场景,他们带着和谐与包容,走进了这片由王氏和胡氏家族开拓的土地。
村口是王家的,王氏门楼“三槐第”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个重建的门楼,仔细看去,从砖的色差到砌工,都能感觉到它与原构的差异。岁月在原建筑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可能在某个历史时期遭受了破坏,只能通过重建来保留它的一点形骸。当我缓缓进去行至宅院后,却发现别有洞天。这里的建筑空间富有层次感,仿佛一幅精心绘制的山水画。尤其是厅堂木作,雕刻得也算精良,每一刀都像是工匠们用心谱写的音符。然而,可惜的是木隔扇腰板上的浮雕,人物多半没了面目,只能从那残留的痕迹中去想象当年的精美。但即使如此,这里建筑空间的过渡与转折,有一种大开大合的豁亮感,许多立体界面不呆板,有层次,也有透视感。就像是在讲述一个历经沧桑却依然充满魅力的故事,即使某些情节已经模糊不清,但整体的框架依然能够打动人心。
顺着村道漫步,我们来到了村子东部。这里有周氏的一个村门,村门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周氏家族的故事。与其相隔不远,还有一座牌坊。牌坊看形制,应为四柱三间五楼式,但上部俱毁,且字板皆失。就像一个失去记忆的老者,虽然还能看出曾经的风貌,但关于它的过去却变得模糊不清。牌坊看样子是遭遇了某种劫难,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上部毁坏和字板丢失,可能就隐藏在历史的长河中。村门及牌坊周边,都有早年的寨墙遗存。那寨墙的残垣断壁,像是历史的守望者,默默地注视着这片土地的变迁。站在牌坊下,我不禁遐想,在它完整的时候,是何等的雄伟壮观,见证了村子里多少的喜怒哀乐,又承载了多少家族的荣耀与希望。
继续前行,来到了胡氏门楼前。一看也是新修过的,就着原来的牌坊,又在其后新砌了“丁”三通的门楼。牌坊原来应该是四柱三间五楼式的,上部的三楼显然毁掉了。前庭也有旗杆石,那旗杆石仿佛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每一块旗杆石可能都代表着家族里有人得过功名。在那个封建科举的时代,家族里有人能够金榜题名是无比荣耀的事情,这些旗杆石就像是一个家族辉煌历史的见证。
但这里也存在一些疑惑,不远处是一座跨院,跨院掖门上有“山辉川媚”的门额,进入跨院,有一栋门额同样刻着“山辉川媚”四字的老屋,村里人说这是“周氏家庙”。按照常理,家庙应该是家族最神圣、最庄严的地方,有着严格的布局和规制。而这里的布局却透着一种独特的气息,让人不禁想要深入探究背后的故事。
在这里,我看到旗杆石立于前庭西尽头处。按常例,为光宗耀祖,旗杆石一般立于宗祠前庭。而莲溪周氏这些旗杆石,其位置却偏居一隅。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家族内部的纷争,还是另有其他隐情?这个问题就像一团迷雾,笼罩在这座家庙之上,让人想要拨开云雾见青天。
据载,周氏族人周翔凤,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中得庚寅恩科吴鲁榜三甲第34名进士。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通过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成为进士,无疑是在家族的荣耀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补授内阁中书。同年遵新海防例,捐同知,这种身份的人要弄个实职也得捐钱,分派四川,次年二月到省。二十九年三月任叙永直隶厅同知。三十年三月,以“年强才裕,于洋务番情均称熟悉”调补雅州府靖西关同知。三十二年任参议,为驻藏大臣张荫棠僚属,主管文牍。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村子的另一处,我还发现了一座“爱莲书院”。看到这个名字,就仿佛能看到周敦颐笔下的那朵莲花在眼前盛开。必然是这书院来自《爱莲说》,表示与周敦颐的息息关联。书院的存在,说明这个村子曾经重视文化教育,希望家族里的子弟能够通过读书学习,传承家族的文化底蕴,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站在书院的旧址上,我仿佛能听到昔日朗朗的读书声,看到年轻学子们在这里刻苦钻研的身影。书院里的先生或许正手持戒尺,在讲台上为学生们讲解着《爱莲说》中的深刻哲理,而学生们则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着。那朵莲花象征着周敦颐的君子品格,也渗透到了这个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了村民们的品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走在莲溪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沉淀。从古老的建筑到流传至今的家族故事,每一个元素都构成了这个村庄独特的魅力。村子里的居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世世代代传承着家族的传统,守护着这个古老的村落。尽管岁月变迁,村庄经历了兴衰荣辱,但那份深沉的归属感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依然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村民的心中。
柏林村和莲溪村就像是一对兄弟,生长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它们有着各自的辉煌与沧桑,却又因为地理位置的相近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柏林村见证了胡氏家族的发展历程;而莲溪村那独特的三姓家族融合、古老的建筑和丰富的家族故事,则诉说着这个村落多元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共同承载着先辈们的梦想与奋斗,见证不同时代的风云变幻。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两座村子的时候,会发现它们厚重的足迹。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紧密相依。在历史中发展,在发展中融合,
今天,新农村建设给柏林村和莲溪村带来了新的机遇。村前的道路变得平整,池塘的水更加清澈,村子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他们正紧紧地抓住自己新的机遇。
从柏林村到莲溪村,这一段旅程就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两个村子的故事还在延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的繁衍发展,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延续。他们相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音符,共同奏响了这片土地的动人乐章。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