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元宵(散文)

作者:秦川    发表时间: 2025-02-15 11:29:44     阅读量: 289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记忆里的元宵,向来没有那般喧嚣热闹的景象。没有欢腾跳跃的舞狮,不见蜿蜒灵动的龙灯,高跷、跑旱船的身影也无处寻觅,更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的诙谐表演,花担子、茶担子也难寻踪迹。这些热闹的活动,都在七月十五的“迎神赛会”时才会出现,元宵这天是没有的。许多地方热衷于“闹元宵”,可我们这儿的元宵,总是在宁静中度过。

小时候,有几年的元宵,会有送福娃的人来。午后,两个年轻的后生,一个抱着福娃的人偶——那是用竹子扎成骨架,外面糊上彩纸做成的可爱模样,一个敲着小鼓,一个摇着铃铛,叮叮咚咚地响一阵,便一同唱起祝福的歌谣。每一段开头都是“哩哩啦”:哩哩啦,哩哩啦,福娃送喜到你家……我对这“哩哩啦”印象极为深刻。这是什么意思呢?是拟声词吗?可又模拟的什么声音呢?送福娃的没有特别的表演动作,曲调也简单质朴。他们来了,并未掀起太多波澜,只是那一连串的“哩哩啦”,在空气中轻轻飘荡。“哩哩啦”唱完,奶奶就会拿出几个硬币给他们。

街头巷尾,平日里热闹的纸牌摊冷冷清清。纸牌整齐地码在桌上,无人翻动。摆纸牌摊的大爷坐在小马扎上,望着空荡荡的街道发呆。年已近尾声,过年准备的玩乐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大家都想着明日还有活计,没了玩闹的心思。

十字街头有个做糖画的。孙悟空腾云驾雾、鲤鱼跃龙门。集市口有捏泥人的。穆桂英、杨宗保、老寿星。老寿星的胡须是用细细的麻线粘上去的。到广场上看人放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争奇斗艳,老鹰风筝威风凛凛,蝴蝶风筝翩翩飞舞。到土地庙看老人们祈福。一位老妇人鞋底沾着泥,干了。

一天的时光缓缓流逝。不过,在我们这儿,元宵要等到夜幕降临,灯火亮起,才算真正开始。毕竟,元宵元宵,灯才是主角。我们习惯把元宵称作灯节,灯节要持续好些日子,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便是十五。

夜幕降临,各家各户的灯都亮起来了。大伯家屋里,几盏节能灯泡散发着柔和的光。二婶家挂着的彩色串灯,一闪一闪,满是温馨。妈妈屋里,一盏精致的台灯,散发着暖黄色的光晕。一屋子的灯光,交织出一片祥和。

出门去看花灯。中心广场的花灯绚丽多彩。“城里人没见过这土花灯,——又新鲜了。”花灯各式各样,有传统的宫灯,有可爱的动物造型灯,虽然比不上大城市的华丽,却也透着质朴的欢喜。后来我自己也试着做了一个,糊上彩纸,装上灯泡,点亮的那一刻,心里满是成就感。旁边的小摊位上,有个简易的花灯,只是一个纸盒子,上面画着一些卡通人物,里面放着一根小蜡烛,烛火摇曳,那些卡通人物仿佛也有了生机。它虽然简单,我们还是把它当作花灯。不然,该叫它什么呢?这上面画的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孩子们也都提着自己的灯。兔子灯、飞机灯、火箭灯……兔子灯大多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着四个小轮子,可以拉着跑。兔子灯的模样憨态可掬,眼睛是两颗黑色的扣子,耳朵还会随着拉动轻轻晃动!飞机灯、火箭灯都是买的。飞机灯有着五彩的机身,翅膀还能微微扇动;火箭灯则带着尖尖的头,仿佛随时准备冲向天空。西瓜灯、海豚灯、小熊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孩子们爱不释手的宝贝。

有个独特的习俗,是看灯展。广场上搭起长长的棚子,里面挂满了各种主题的花灯,有神话故事的,有民间传说的,灯节前就精心布置好了。这实际上是一场绚丽多彩的视觉盛宴。灯展有两处,一处在公园的空地上,一处在商场的门口。公园的灯展以传统故事为主,商场门口的则融入了现代元素。灯展看了一年又一年,但大家还是年年都看。好像不看灯展,这灯节就缺了点什么。

街道上有人放烟花。有人放小烟花棒,星星点点的火光,在夜空中闪烁。天上偶尔升起几盏孔明灯。竹篾为骨架,外糊薄纸,里面点上蜡烛,轻轻一放,孔明灯就缓缓升上天空。孔明灯在夜空中悠悠飘荡,不知为何,让人心中涌起一丝淡淡的憧憬。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这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紧闭大门。初六打开半扇卷帘门,卖些日常急需的物品,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卷帘门全部拉起,放一挂鞭炮,几个礼炮,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在这宁静又温馨的氛围中,悄然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