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宛如一条轻柔的绸带,蜿蜒环绕着村头,静静地流淌着。那潺潺的流水声,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一曲舒缓乐章,日夜不息地在耳边回响。这便是散发着古朴韵味的左坊后车。
后车与常见的在村口有古树庇护,留住财气的村落布局不同,它选择了一种独特的方式,那就是在水口上架起一座石桥当关,取“锁关蔽财”之意。这座石桥,就像是后车的一道屏障,横亘在流水之上。它连接着村子与外界,站在石桥上,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流淌,那桥下的流水,带着往昔的记忆,奔腾不息。
隔河相望,这片宁静的村落仿佛被时光赋予了一种微妙的魔力。但凡有来客露面,村民们那双敏锐的眼睛,总能在第一时间察觉,早已揣度了个七七八八。他们或是在田间劳作,或是坐在自家门口,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对村子周边的一切动态都了然于胸。那是一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久而久之培养出的默契,一种对生活的敏锐感知,也是对村子的一份守护。
我喜欢融入乡村,遁入一种沉静,让身心毫无顾忌地松弛,让思维毫无戒备地放松。乡村的时光,就像一场舒缓的梦境,让我暂时忘却了城市的喧嚣与纷扰。在这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一切都变得那么悠然自得。我漫步在乡间小路上,感受着微风轻轻拂过脸颊,那风中夹杂着泥土的芬芳、花草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我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着那乡间的鸟鸣声、虫鸣声、流水的潺潺声,仿佛这些声音是大自然对我最温柔的低语。
过桥便是“冬官第”。这几个字,仿佛自带一种威严与庄重,让人不禁对其内涵产生无尽的遐想。“冬官”,古时“工部”的雅称,那是中国古代官署中掌控工程营造等诸多事务的重要部门。“第”,一般用于宅邸正厅门楣之上的额题,是对宅邸主人身份与地位的一种彰显。而在这里,它却被用在了巷口的门坊之上,这种小小的变化,却带着明显的与众不同,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勾起了我对它内在构建的探寻欲望。
走在深巷之中,我发现这条巷子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那块别具一格的门坊,更在于其左右两翼肌理架构的别具匠心。它的左右发散,不是如同寻常村落中伸出一条条更加幽深的巷子,仿佛在引导人们不断深入探索,而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格局。这里一方洞门之内便是宅邸的前庭,与巷道平行的洞门,是“闲人止步”的私界,它庄严地向外人宣示着私有空间的主权。这不仅是对居住者的保护,更是一种对生活边界的尊重。每一扇洞门背后,都是一户人家的故事,或许是平凡日子里的温馨与欢笑,或许是面对生活风风雨雨时的坚强与坚守。
宅邸门外的前庭比较宽裕。墙缝里,绿植葱茏地自由生长着,那些不知名的植物,像是被这片土地的温暖所滋养,为这片古老的宅院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也让这座古老的宅邸与这方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而在另一条巷子,这里的氛围又截然不同。它没有森严的壁垒,没有彼此的提防,仿佛是一个开放而包容的生活空间。巷道的开合、转折,皆流水般的写意顺畅,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水墨画之中。沿着巷道缓缓前行,你会被一种宁静与和谐所包围,那是一种源自生活本真的美好。尤其巷中一口古井,它见证了这个村落的岁岁年年。
那井圈内圆外方,设计巧妙,既符合力学原理,又蕴含着古人对于天地宇宙的哲学思考。水位很高,水质清洌得让人惊叹。蹲在井边,伸手便可以捧起一捧清澈的水。那水在手中流淌,带着一丝丝凉意,让人心旷神怡。我不由自主地将水送到嘴边,轻轻地抿上一口,那股清甜瞬间在口腔中弥漫开来,带着一种来自大地的清香。几堵宅墙适度的内收,让出了几方梯形空间,将井台周边辟为一个宽敞的公共区域。可以想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这里是何等的热闹与繁忙。
晨曦初照时,挑水的汉子们便会早早地起床,挑着水桶,迈着稳健的步伐来到井边。他们熟练地将水桶放入井中,然后用力一摇井绳,水桶便满载着清澈的井水缓缓上升。他们那健硕的背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高大。而当夜幕降临,女人们会拿着衣物来到井边,一边洗衣一边聊天。那欢声笑语在井边回荡,传递着生活的温暖与快乐。这里的每一桶水,都承载着村民们的生活希望,每一件洗净的衣物,都散发着生活的烟火气息。这是一幅生动的“人间烟火”图,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写照,更是一种人性的美好体现。
翻开《何氏家谱》,一段尘封的历史缓缓展开。何辉,这位在后周时为屯田员外郎的何氏先人,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肩负着家族与使命。宋太祖陈桥兵变的那一夜,风云骤变,局势动荡。何辉与其下属奉周皇后孟氏入闽,选择了间道潜行,一路艰辛,历经风雨。当他们来到南城郭舍时,日暮西山,疲惫不堪的他们只能驻跸于此。然而,危险的阴影并未消散,传言宋追兵将至。在那一场危难的抉择中,周皇后揣度难免受辱,毅然决然地自刎死去,以一种决绝的方式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何辉,怀着无尽的悲痛,将周皇后安葬在她自刎的地方,却不忍心离去,于是在这里安家立业,从此开启了何氏家族在后车的传奇之旅。何氏后人把这个地方取名为后车里,这不仅是对这片土地的命名,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
据《澎水县令金溪何君源清墓志铭》所载:“距吾旴几三舍地,名后车,乃邻邑金溪胜境也。金溪有望族何氏居之地。”何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历经千年,成为了当地的望族。他们的祖先何辉,因忠诚与义气,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创了后车的历史。何氏家族的子孙们,秉承着祖先的遗志,世代相传,将后车建设得更加美好。
自何辉五代后期在此建村,至今已有一千余年。漫长的岁月里,何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深厚的家族文化与独特的村子风貌。人们称后车位“溪南名里”“金溪望族”,足见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千余年以来,何氏人才辈出,人文气息浓厚,后车村古代名人有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何芾,王安石赞赏他而将妹妹许配给他,陆九韶为其写传。明宣德三年(1427年)进士何自学(1397-1452年)字思学,历官刑部主事,请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何齐圣,历仕河源乐会,南漳诸县和云南府安宁州,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鲜元,何飞熊为赣州定南学正,著有《南溪诗钞》。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何莘耕,是靖西县最后一位翰林,调补善化县知县攸县知县,湘潭知县北宋女诗人何师韫,号懒愚道人,著有诗文40卷,是金溪籍载入《中国人民大辞典》唯一的女性。鸣鹿,国立北京法政学校专门毕业。历充江西省议会议员,大元帅府参议军政部江西荣誉军人管理处主任法官,还有很多名人等。
我们来到后车世家——这座建于明代晚期的宗祠,门楼为红砂岩四柱三间五楼牌坊式,尽显庄重与威严。门楼上的圣旨牌书写着“恩荣”二字,仿佛在诉说着家族曾经的辉煌与荣耀。额题为“后车世家”,那笔力雄浑的字迹,仿佛带着历史的沧桑与力量,让人不禁感叹何氏家族的源远流长。而这“后车世家”四个字的书丹,正是文震孟。
文震孟(公元1574-1636年),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壬戌科状元,亦是明代江南著名才子文征明曾孙。文震孟自幼聪颖,才华横溢,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然而,古代的仕途之路却充满了坎坷。他虽中了状元,但在科举、宦海之中皆不顺遂。他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努力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但官场的复杂与黑暗,让他一次次遭受挫折。他与权相之间产生了矛盾与冲突,而这种矛盾最终让他失去了官职,夺官为民后,他在郁郁寡欢中终了一生。他的一生,既是一位文人在仕途上的无奈与挣扎,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有志之士命运的一个缩影。而他所书写的“后车世家”,不仅仅是对何氏家族的赞誉,更是他对家族传承与发展的期许,希望何氏家族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兴旺发达,传承家族的荣光。
与“后车世家”祠堂毗邻者,为一并列的两座高大古厦。左为高度略低于“后车世家”宗祠的“材伯公祠”,门楼亦为牌坊式。虽然它的规模和气势稍逊一筹,但依旧彰显着家族的兴盛与荣耀。可以明显看出门楼上部曾损毁,有明显修补迹象,这或许就是岁月的痕迹,历史的沧桑。尽管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但它依然顽强地屹立在这片土地上,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门楼上的圣旨牌也书写着“恩荣”二字,这便是何氏家族曾经荣耀的最佳见证,也是家族与皇家的渊源和联系的体现。它在时光的长河中,默默地守护着家族的记忆与荣誉,成为家族故事的一部分,如同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点滴。它见证了家族的起落与变迁,每一道痕迹都是历史的印记。
“材伯公祠”之右,为高度再次之的未名大宅。这座大宅,像是一个隐匿在岁月的尘埃中的故事。门楣上隐约仍能读出“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白粉字。这几个字,仿佛是时代留下的独特印记。那洁白的粉笔字,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但依然清晰可见。当目光触及这几个字时,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们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众志成城,共同建设新中国的时期。这几个字,见证了村民们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也展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人们的精神状态。岁月流转,这所大宅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那几个字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提醒着每一个人,这段历史是如此珍贵、如此刻骨铭心,它承载着一代人的梦想与激情。
漫步在后车的巷子里,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古老的建筑、斑驳的墙壁、青石板铺就的小路,都在静静地诉说。在这宁静的乡村时光里,我沉浸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之中,感受着岁月的流转。在这里,时间仿佛是流动的诗行,每一刻都充满了韵律与节奏。所有的声响,为这宁静的村庄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仿佛是生命的乐章中最纯真的音符,跳跃在每一个角落。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