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渡边清江纸(散文)

作者:九羊    发表时间: 2025-02-20 11:03:19     阅读量: 504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清江,这个名字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轻轻吟唱着岁月的悠长。当我的脚步踏入这片土地,芦河渠的水声便如时光的低语,哗哗地流过耳畔。水边,几栋明清老屋孤独静立,仿佛是历史的守望者,灰黑的墙面布满斑驳的印迹,岁月的痕迹在它们身上刻下深深浅浅的故事。藤条肆意地从剥落的墙缝里垂挂下来,掩盖了墙体本来的样子,却也增添了几分沧桑的韵味。我来到这里,本想寻找清江纸的影迹,然而,当我向当地人打听时,竟无人知晓清江纸。那一刻,我的心被失落笼罩,但清江纸的故事,却如同一股潜流,在我的思绪中悄然涌动。

清江纸,又名清江楮、江纸,因产地为芦河边的清江渡而得名。这个名字,承载着一段辉煌的历史,一段关于纸的传奇。据南宋陈槱《负暄野录·论纸品》记载:“清江纸属于藤纸,既薄又轻,因为‘其坚滑而不留墨、其阴面细而不涩,用以作字,笔法具存’”等特点,成为宋元时期书画纸张中的上品。这短短的几行文字,却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让我得以窥见清江纸曾经的风采。

想象着在那个纸张生产尚不发达的年代,清江纸以其独特的质地脱颖而出,成为文人墨客的最爱。它的薄与轻,让书写变得轻盈而流畅;它的坚滑与不留墨,让笔触得以完美呈现;它的阴面细而不涩,让墨迹能够均匀地渗透。这一切,都使得清江纸成为了书画艺术的绝佳载体,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它不仅仅是一种纸,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艺术的灵魂。

从宋史的记载来看,清江纸在南宋时已为贡纸。乃至于京城一时“清江纸贵”,上至位高权重的官宦,以致读书士人无不以求得清江纸为荣。这无疑是对清江纸品质的最高赞誉,也意味着它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极高。能够成为贡品,供皇室使用,让名仕争求,这需要经过层层筛选,需要具备无可挑剔的品质。而清江纸能够获此殊荣,足以证明它在纸张中的卓越地位。黄庭坚有诗《谢陈适惠纸赞清江纸》:“蛮溪工藤卷盈疋,侧羞滑茧丝白。想当鸣杵砧面平,桄榔叶风溪水碧……”这首诗不仅表达了黄庭坚对友人陈适赠送的纸张的感激之情,更详细描述了清江纸的制作工艺和优良品质。从诗中可以感受到,清江纸的制作工艺精湛,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才能呈现出如此完美的质地。而它的优良品质,也让黄庭坚赞不绝口,成为了他笔下的一首佳作。

宋代诗人方回在《送赵无己之临川》诗中就向朋友求清江纸“ 临川太守千骑行,谁董琴瑟护书册。 吾子从之大江西,训诱诸郎据师席。若夫拟岘台登临而赋诗,不妨寄我清江纸一疋。”足见清江纸的珍贵。

宋末元初的大书画家赵孟頫,更是多用清江纸作画。他的画作,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而清江纸则为他的画作提供了完美的载体。赵孟頫的画作,常常能够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而清江纸的质地,恰好能够与他的画风相得益彰。它们相互成就,共同创造了一幅幅流传千古的佳作。而流传于世的元代传世画作道士邹复雷所绘的《春消息图卷》,则明确证实使用的乃是清江纸。这幅画作,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色彩,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而清江纸的使用,更是为这幅画作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让它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清江纸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书画艺术领域。它在生活的实际使用中,也有着广泛用途。南宋文人罗大经在其编写的笔记《鹤林玉露·临事之智》里对清江纸的用途有这样的记载:“世传赵从善尹临安,宦寺欲窘之。一日,内索朱红桌子三百只,限一日办。从善命于市中取茶桌一样三百只。糊以清江纸,用朱漆涂之,咄嗟而成。”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清江纸不仅质地优良,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能够被用来制作家具,甚至能够替代木材,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纸张的多功能性,让它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宋的诗人杨万里,在他的诗中写过“纸瓦”。在《清明雨寒八首·其一》中,他写道:“莫嫌细雨苦飘萧,政要寒声伴寂寥。杏叶犹疏不成响,且将纸瓦当芭蕉。”这种风情极美的“纸瓦”,究竟是何物呢?尽管没能查到确凿的记载,但我们还是能从杨万里的另外一首诗,即《芍药宅》中依稀得见:“何以筑花宅,笔直松树子。何以盖花宅,雪白清江纸。纸将碧油透,松作画栋峙。铺纸便成瓦,瓦色水精似。金鸦暖未焰,银竹响无水。汗容清不泣,晴态娇非醉。尽收香世界,关在闲天地。风日几曾来,蜂蝶独得至。劝春入宅莫归休,劝花住宅且小留。昨日花开开一半,今日花飞飞数片。留花不住春竟归,不如折插瓶中看。”从诗中可知,杨万里修建温室花宅,所用的纸瓦,原来是用桐油浸泡过的清江纸。这种纸瓦,不仅具有防水的功能,而且还能透光,让阳光能够透过它洒在花宅之中。它如同水晶般透明,却又有着纸的轻盈和柔韧性。这种独特的设计,展现了杨万里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也体现了清江纸在生活中的独特魅力。

另外,元代有散曲,名《清江引》,也有提及清江纸:“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这首散曲,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清江纸的渴望和赞美。它不仅描绘了清江纸的珍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种纸张的喜爱和追捧。清江纸,如同一种珍贵的宝藏,让人们为之倾倒,为之痴迷。

然而,时光流转,岁月如梭。曾经盛极一时的清江纸,如今却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当我站在芦河大桥上,望着芦河渠的水哗哗地流过,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惆怅。抚摸着那几栋明清老屋的墙壁,感受着岁月留下的痕迹,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怅惘。那些曾经辉煌的岁月,那些曾经被文人墨客赞美的纸张,如今都已成为了过去。它们如同一场梦,一场曾经真实存在却又无法再触摸的梦。盛极有时,衰亦有时。美一旦到了极致,便成毁灭。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无奈,就是命运的捉弄。

在清江这片土地上,清江纸的故事,深深地烙印在了历史的记忆中。如今,虽然清江纸已难觅踪迹,但行走在清江,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工匠们精心制作清江纸的身影,能感受到它的柔韧与光滑,能听到人们在纸上舞动的笔触声。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它让我们在追寻过去的足迹中,感受着时间的流转,文化的传承。这一切,成为了我们对过去的怀念,成为了我们对文化的敬畏。当我们翻开那些古老的书籍,当我们欣赏那些传世的画作,我们仿佛能够看到清江纸的身影,听到它在岁月中低语。它告诉我们,曾经有一种纸,曾经有一种文化,曾经有一种美,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绽放。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