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村的家国春秋(散文)

作者:九羊    发表时间: 2025-02-27 08:40:51     阅读量: 208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晨雾未散的山峦间,一缕炊烟袅袅升起,在青山碧水间勾勒出蜿蜒的轮廓。这座始建于北宋初年的徐源村,像一本摊开的古书,每一片青瓦都镌刻着光阴的故事,每道雕花窗棂都在诉说着文明的密码。当我在春日的细雨中穿行于其巷陌之间时,仿佛听见岁月的跫音穿越时空而来。

宋建隆元年(960年),徐隆马扶着斑驳的竹简,背着半卷残破的《颜氏家训》,在江州安仁县的昋店村踉跄而行。他毅然决定带着家人逃亡。这位胸怀大志的读书人不会想到,他选择的这条逃亡之路,竟为千年后的徐源村埋下文明的种子。当他翻越武夷山脉最后一道山坳时,云雾缭绕的谷底豁然开朗,清澈的徐源溪水正绕着卧牛形的山岗蜿蜒流淌。

今天,我来到徐源村,发现这里风景秀丽,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古树参天,花香四溢。行走间,一些精美的古建筑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想,这些见证了村庄岁月变迁的古屋,一定也承载着徐氏家族的历史记忆。

村口,题匾“高士第”的关门于明崇祯庚辰年(1640年)重修,虽然题匾内容风化模糊,但据此推测,徐源村可能与东汉名士徐孺子(南州高士)的后裔有关。徐孺子,这位东汉时期的名士,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被后人尊称为“南州高士”。若徐源村果真是其后裔的聚居地,那么这无疑为村庄增添了一份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座嵌着“甲第里”石匾的古建静静屹立。“甲第”在明清时期特指进士及第,而这块石匾则意味着徐源村在科举时代有着显赫的地位,人才辈出。“甲第里”的称号,不仅是对徐源村科举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村庄文化底蕴的肯定。斑驳的石匾上仍可辨明清两代重修的印记。这座始建于万历年间的建筑,门楣上的仙鹤凌云图历经四百年风雨依然线条清晰。

此外,村中还有一座悬着“南州世德”石匾的老屋,这是徐氏常用联“东海家声远南,州世德长”的生动体现。这副对联不仅表达了徐氏家族对先辈的敬仰之情,也彰显了家族传承的优良品德与文化传统。徐源村的徐氏家族,以先辈徐孺子为榜样,传承着他的品德与精神。他们注重文化修养,崇尚道德品质,将家族的荣耀与责任铭记于心。在岁月的流转中,徐源村的徐氏家族始终坚守着这份传承,使得家族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原本规模宏大的大夫第只剩下第一栋。它以其宏伟的气势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徐源村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大夫第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融合了传统建筑的精髓与地方特色。其院门与房门形成了一个夹角,主屋与厢房的门框特意错开,据说是遵循了“藏风聚气”的风水理念。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也蕴含着对家族繁荣昌盛的美好祈愿。

大夫第旁是“诒谋轩”,门楣上刻着三个大字,庄重而醒目。据说,这曾经是一个书院。独特构造令人称奇。整个建筑精美绝伦,门罩精雕细镂,墙裙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徐氏先祖在此创办书院,培养一代代的徐氏后人。明清时期的徐源村,书香氤氲如春日的茶雾。“诒谋轩”的雕花窗棂间漏下的月光里,回荡着私塾先生吟诵《四书》的声声教诲。当年学子们晨读的琅琅书声,至今仍在庭院里回荡,惊起檐下一窝新孵化的雏燕。

在岁月的侵蚀下,这些古屋虽然略显斑驳,但它们依然屹立不倒,诉说着徐源村的过往与辉煌。抚摸着灰色墙面,漫步于雨中小巷,感受着徐源村深厚的文化内涵。我想,有多少这样的村落还在清幽的时光里独自清凉!

一些老屋墙壁上有一些模糊的标语。这是九十年前红军战士留下的。

1933年,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一支身着灰布军装的红军队伍进驻了徐源村。红军的到来让整个村庄沸腾起来。徐源村的人民以淳朴善良的本性,热情地接纳了红军战士们。他们为红军带路,提供住宿,帮助红军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村东头的晒谷场上支起了临时医院,徐氏祠堂让给了红军住宿。村里的人们至今还说起,红军战士们白天帮老乡修水利、开荒地,晚上就坐在门廊上教孩子们识字唱歌。他们在墙上刷写标语,至今仍是村里最珍贵的红色记忆。红军某师部驻扎在这里,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新中国成立后的徐源村,走出了一位传奇人物——海军南海舰队政委徐济川。1965年的“”八六海战中,这位徐氏后裔指挥战舰与敌军展开激战。当敌舰的炮火照亮海面时,他想起童年时在村口听老兵讲述的甲午海战故事,胸膛中涌起的不仅是保家卫国的豪情,更有对文明传承的深刻理解。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他的名字成为了徐源村的传奇,他的精神成为了村庄的象征。

如今的徐源村,依然保持着那份宁静与质朴。古老的建筑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显得庄重,文化传统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深厚。

细雨中的徐源村,炊烟袅袅升起。青石板路上跳跃的光斑里,仿佛有历代先人的身影交错而过。村“南州世德”牌坊在静静矗立,与"高士第”关门遥相呼应。这座承载着千年文明血脉的古村落,正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新的生机。当我们抚摸着斑驳的砖墙,聆听着历史的回响,忽然明白:所谓文明传承,不仅是青砖黛瓦间的记忆,更是血脉里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