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的璀璨诗坛中,李白无疑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明星,他是继屈原之后,成就斐然、个性鲜明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被称作“谪仙人”,与杜甫并称“李杜”,自唐朝以来,便以“千古一诗人”之名,家喻户晓。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洒脱,语言丰富且流畅自然,音韵和谐多变,无论是抒情表意,还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渲染,都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堪称屹立于诗歌艺术巅峰的“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年时随父亲迁居至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此地与安徽省当涂(姑孰)相距千里之遥。然而,令人好奇的是,为何当涂的山水之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又一次次激发起诗人奔放的创作灵感与情怀呢?
原来,这位超凡脱俗的“诗仙”,也有着一生敬仰的偶像——谢灵运及其侄子谢朓。当李白在谢朓的人生经历中,寻找到与自己相似的轨迹时,那种在失意中觅得知音的喜悦,让他认定,此生最大的幸事,莫过于此。于是,他潜心追随谢朓的脚步,甚至萌生出将来葬于青山,与谢朓为邻的心愿。
南齐时期的宣城太守谢朓(464 - 499),唯独钟情于姑孰(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城外的大青山。他在青山南麓精心修建了别墅谢公宅,凿出谢公池(又名谢公井),池中养着“千年红鳞”(史称“元晖古井” ),将这里作为排解失意、寄情山水、归隐山林的理想居所。
250多年后,李白循着谢朓的足迹,先后七次游历姑孰,踏遍了谢朓曾经流连忘返的每一处山水。从他所作的一首七绝中,便能深切感受到那份尊崇之情:
青莲二谢倍尊崇,天佬吟留可见衷。
登上宣城秋色里,临风遥想忆诗翁。
令人庆幸的是,正是因为对偶像的执着追随,姑孰成为了李白的第二故乡,姑孰城外的青山最终也成为“诗仙”的埋骨之地。正因如此,13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才能有幸读到《望天门山》这首千古绝唱。
公元725年,李白初次离开巴蜀,乘船经姑孰前往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只见东梁山、西梁山犹如两扇天门,夹峙着浩瀚的长江,山势雄伟险峻,使得江面骤然变窄。奔腾不息的江水在此激荡回旋,波涛汹涌,仿佛积蓄着无尽的力量,冲破天门后,才得以一泻千里,那景象惊心动魄。李白行舟江上,远远望去,碧水青山间,对峙的两山仿佛供奉着一轮红日。随着行船的移动,山断水出,两岸青山的轮廓逐渐清晰。浩浩江水滔滔东流,突然,一叶孤帆好似从太阳边上驶来,由远及近,缓缓映入眼帘。激情澎湃的诗人,面对此情此景,灵感如泉涌,挥笔写下了一幅豪迈流畅、激情洋溢、形象灵动的山水诗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意境雄浑壮阔,行文和谐流畅。当我们闭上眼睛,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在烟波浩渺的长江之上,一艘小船逐浪前行,两岸是连绵的绿水青山,江面上白帆红日相互映衬。我们仿佛能切身感受到浩浩江面被两山夹峙,看似中断,实则是江水在回旋蓄势,而后在更为宽阔的江道上,撞开天门,奔腾而去的磅礴气势。过了天门之后,江水不再汹涌咆哮,动静相宜,诗人随即惬意地欣赏着两岸青山随着行舟逐渐清晰,由远而近缓缓铺展,一叶孤帆从太阳边悠悠飘来的美妙视觉情景。
李白仅用二十八个字,便绘制出一幅意境优美、浩瀚迷茫的抒情画卷,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领略到不断变幻的壮丽奇观 。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