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向前!(随笔)

作者:九羊    发表时间: 2025-02-28 08:13:59     阅读量: 432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今天来到左坊镇梧桐村。我站在梧桐村的一条小巷口,望着那些斑驳的小巷,仿佛能看见荷着锄、牵着牛的身影从时空深处走来。村口河堤上那株老香樟的枝桠间,漏下细碎的光斑,像撒落一地的碎银,惊醒了沉睡在渡头的船桨声。

梧桐村是一个典型的黄姓聚居村落,这里的每一块青砖都镌刻着黄氏家族的史诗。据黄氏联修族谱记载,梧桐村的黄氏族人乃是峭山公的后裔。峭山公的第二十子黄国臣,最初居住在南丰双井。他的长子炅,也就是万三公,从南丰马坪双井迁居到了金溪清江。梧桐黄氏的开居之祖,是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乙未(1236年)的仲二公的幼子显二公。显二公在宋景定元年庚申(1260年)开始迁居梧桐,自此,九百个春秋的流转,让这个黄氏聚居的村落如同深埋地底的青铜器,在时光的窖藏中愈发温润光华。

梧桐村依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建筑和遗迹,这些老屋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见证了梧桐村的历史变迁,承载着黄氏家族的回忆与情感。 忠献第门楼是梧桐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门楼上刻有“江夏世家”四个大字,江夏是黄氏家族的发祥地,这四个字代表着家族的根源与归属。门楼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它不仅是梧桐村的门户,更是黄氏家族的精神象征。斑驳的砖墙上,依稀可见清代举人黄师范题写的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位雍正八年的进士曾在翰林院挥毫泼墨,梧桐村至今还留着他墨香萦绕的事迹。穿过门楼,两株古老的樟树虬枝盘结,叶片上跳动的光斑仿佛在诉说百年前的科举盛事——嘉庆元年的黄丹桂就是从这里走出去,最终成为安徽太和县的父母官。

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巷漫步,脚底不时传来空灵的回响。那些明清时期的建筑像一幅展开的工笔画卷,雕花窗棂上的云纹、门楣上的彩绘藻井、天井角落的青苔,都在讲述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转过街角,一座三进式的大夫第古宅静静伫立,门前的石阶已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

古井是梧桐村的又一特色,村里保存着一口古老的水井,井水依然清冽甘甜。井边是一个高高矗立的提水架,村民利用提水架提水。这里还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所。古井周围常常聚集着村民,他们在这里洗衣、聊天,分享着生活的点滴。

梧桐村的自然环境也十分优美,北靠芦河人工干渠,南面芦河,地理位置优越。芦河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岸绿树成荫,风景如画。这里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为村庄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

梧桐村在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为家族和村庄增添了荣耀。在清代,梧桐村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黄师范,他官至礼部郎中,是一位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官员。黄师范在任职期间,为朝廷的礼仪制度的规范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清嘉庆元年(1796年),梧桐村又出了一个进士黄丹桂,他官至安徽太和县知县。黄丹桂在任期间,勤政爱民,为百姓办实事,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政绩和品德也为梧桐村的黄氏家族赢得了荣誉。这些杰出人物的出现,不仅体现了梧桐村黄氏家族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传统,也展现了家族成员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

梧桐村的新老建筑混杂在一起,几栋老建筑像褪色的青花瓷,静默地躺在时光的深褶里;新建筑则似崭新的水墨画,在青山绿水间舒展着现代化的身姿。这里依旧是充满人间烟火味。村口的商店边,总是麻将声声,村里的老人们在这里打麻将。炊烟袅袅升起时,整个村子变得模糊起来,仿佛时空在这里形成的温柔回声。 我漫步在老渡口,老樟树上的鸟儿发出叽喳的声响。我忽然想起黄氏祠堂里那副对联:"一脉书香承祖德,满门俊彦耀宗风"。九百年来,黄氏子弟秉承着"耕读传家"的训诫,在人海沉浮中坚守气节。那些走出去的人们,总不忘在家乡修建学堂、修缮祠堂,仿佛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从未因时空阻隔而褪色。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这个普通村落就像一叶承载着文明记忆的方舟。当城市化浪潮席卷大地时,它选择将珍贵的文化遗产小心翼翼地收藏在时光的琥珀里。那些重建的祠堂、修缮的老屋,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过往,而是在守护中寻找创新的勇气,在铭记中孕育未来的可能。

我看见几个孩童正在古巷中玩耍,他们追逐的笑声惊醒了沉睡的古巷。小巷静处在蓝天白云下,九百年来,包容着在此生生不息的黄氏子孙。或许这就是文明最动人的样貌——既要有深扎根须的坚守,也要有向阳而生的勇气。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