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随笔)

作者:刘军生    发表时间: 2025-02-28 11:20:30     阅读量: 455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外甥郎,初五初六野姑丈,初七初八恰菜汤,这段谚语形象的告诉我们正月拜年顺序,一般都会在初六之前将家里的亲戚朋友年拜完。

娘是去年7月份里离开我们的,按照习俗今年家里还要戴孝,列灵位供亲朋好友初一/初二来拜桌子年(拜奠)。按照习俗规矩我兄两人要在初三开始,初五之前对来拜奠的亲朋回拜完,回拜也是礼从家出有讲究的,到初五只剩下两家,一家是族兄女婿,另外一家是堂叔,堂叔叫阿宝,其实正名叫什么我们都不知道,他是爷爷辈上的亲叔叔,当时由于家里穷到,小爷爷就将自己的儿子许配给女方家倒插门,离家里远,我也只到过2次,都记忆犹新,第一次是堂叔刚结婚不久,为了叔叔不被当地村里人欺负,父亲召集本族堂大大小小几十人,去给叔叔撑门面,那时我才十多岁也跟着到,走了一段路就轮流骑在大人脖子上进山的,我们从早上天不亮就开始走,到晚上摸着黑才进山到家,至于叔叔在什么地方我还只是记得远。第二次是在三十多年前,堂叔大儿子结婚,那时我骑着父亲单位上的自行车进的山,当时父亲就在柘田水库上班,听父亲讲单位离叔叔家不是很远,就是在水库的尾巴地方,当时水库给父亲配了一辆永久的自行车。那天我起了个早,骑着车慢慢的进山了,进山的小路沿着水库蜿蜒,一边是高山陡峭,一边是深渊,路面坑坑洼洼且泥土经常漫住车轮,说是骑车其实大部分都是推着自行车在走路。沿途经过了几个小村庄,每到一个村庄还没进呢,远处的財狗就远远地嚎叫,引来村里的人出来,一边帮忙驱赶財狗,一边好奇的打听“哏是哪屋家的细伢子(你是哪家的孩子)”而且两眼都瞪着我推的永久自行车,如果问的急我就会按照父亲交代我的告诉他们我的父亲是在山下的水库工作叫棉顺,大家都知道而且认识我的父亲。到下午2点多才进到叔叔村里,说是村其实就是十几户人家,低矮的土砖瓦房沿山势顺着小溪一字挨溪居住,叔叔家的房子也是墙壁用黄土夯筑而成的,屋顶覆盖着青瓦,边屋还都是木板隔得,顶上盖得草,房间地面高高低低,有时不注意会崴到脚的,这样的记忆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所以后面几次父亲要我再去叔叔家我就一直没有去了。

时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父辈的老人也相继离开了,听家里人说过叔叔的三个孩子很是听话,大的福崽经商,小儿子与女儿都在沿海城市上班,婶婶一个人还是住在柘田老家。

可能脑子里一直还留存着几十年前的记忆,初五还是起了个早,车还刚刚开到金田就开始堵车了,一起坐车去拜年的家里人说,原来金田进去柘田只有一条总绕到村里过的乡道,虽然有水泥路,但车少也没有堵过车,这两年年轻人外出打工、做生意都赚到钱买车了,也确实在慢慢行驶过程,原来在外面才能看的的奥迪、奔驰、理想等豪车也能与我们鸣笛打招呼。到了柘田水库脚下的柘田村,原来两边的木房子已被一栋栋三层楼房代替了,而且沿街都开启了门店,门店超市里年货物品充足应有尽有,如果不告诉你这是柘田山村,你一定不会怀疑这是在离县城60多公里的山村街上。

开车迎山而上,路还是原来的路,水库还是原来的水库,一边也是高山陡峭,一边还是深渊,但路面却是用沥青做的,路面中间白色分割标识特别的醒目,靠水库沿边都是专业的护栏,沿途原来的村庄都大变样了,原来的財狗嚎叫声没有了,摇摇欲坠的矮房子都不见了,沿路建起的都是带大大院子的三层洋房,有些院子里都停着几辆车,拐弯地方都装上了反视镜以及安全驾驶的标语。沥青路一直延伸到深山,上午的十点我们就到了侄子村,原来依溪搭的土房子都被整齐的砖混楼房代替了,家家院子的大气门彰显出土豪,侄子也在原来的老屋地方重建了一栋三层楼房,围了一个大大的院子,进到院子一辆SUV车车窗上贴着“出入平安”的春联,还有一辆新的双排座的货车。听婶婶讲家里这几年变化特别大,政府把路修好了,他们重建房子的时候还能领到补贴,原来路不通的时候家里的竹笋、毛竹、木头、桐子、茶籽等农副产品都只能靠肩挑出、或自行车驮出山去买,价钱不高而且还容易变质,年轻人也只能围着山吃山了,一年忙活到头所剩无几,自从这个路修好后,年轻人有些外出打工上班,有些把家里的农产品推销到县城或更远的地方了,还有几个小伙子在家里租下山场搞起来山菇种植,像婶婶一般大年龄的在家门口也可以帮别人摘菇等做些利己所能的事挣些钱。

几十年对叔叔家里固有的记忆终于在这次拜年中冲毁了,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道路宽敞平坦,交通便捷发达。家家户户的高大院子门上的春联彰显土豪、燃放的大地冲天炮的红红碎片诉说山村的幸福。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