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拓印(散文)

作者:九羊    发表时间: 2025-03-03 09:20:45     阅读量: 216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石门乡横源村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张姓族人的聚居地。翻开《张氏族谱》,一段跨越时空的故事跃然纸上。公元1131年的某个秋日,北宋官员张梦龙扶着马鞍,望着北方狼烟四起的天空,终于在南城金斗窠的炊烟里找到了归宿。这位太学生的后裔不会想到,他带着半卷诗书与半捧乡愁播下的种子,会在八百年后的今天长成参天古木。族谱泛黄的纸页间,平心公九子的故事如星子般闪烁——那位在乾道年间(1165年)执掌金溪县印的绮公,或许就在某个月夜遥望故土,将新辟的村落命名为“横源”,如同将文明的血脉横亘在这片土地之上。

横源村分为新、老两族,昔日的繁荣可见一斑。村里曾有九井十三祠,堪称一个大村旺族。老族更是有着“冠盖里”的美誉,意为“冠盖满京华”,足见其家族在当时的显赫地位。漫步在横源村,仿佛置身于一幅古老的画卷之中。村子背靠小山,坐西朝东,整体格局完整,宛如一个精心设计的艺术品。"看这'王'字街!"目探苍穹,三横一纵的街巷顿时化作一个雄健的“王”字。总村门恰似虎首昂扬,两侧古樟虬枝舒展如虎耳聆听风吟,门前的石墩稳若虎鼻,井台古井恍若明眸。漫步其间,竟真生出几分与猛虎对峙的错觉。而那些横卧在巷道的过街门楼,既是礼教规训的具象化,又在无形中编织着防御的网,让整个村落犹如精心设计的迷宫。

在丘陵的起伏间,横源村如同一枚被岁月摩挲温润的玉璧,静静躺在金溪的大地上。当我站在村口那两株七百岁的古樟树下,那舒展的枝叶,如林的冠盖,如同两位守护神,拥抱着、护佑着这片土地。虬结的枝干投下斑驳的影,恍惚间似看见历史的年轮在此舒展。它们不仅是村子的天然屏风,更赋予了村庄一种曲折、幽深之美。当你穿过这两株古樟树,一窥横源村的全貌时,那簌簌作响的樟叶,唤醒迂回的路径,惊醒沉睡在粉墙黛瓦间的光阴故事,诉说着岁月的深沉与神秘。

穿过古樟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口池塘。恍若闯入一幅精雕细琢的工笔画。总村门前的池塘宛如一方碧玉砚台,倒映着天光云影。池塘的塘岸整齐竖立着一排旗杆石,明清进士们的功名铭刻在石板上,像一排排沉默的士兵守护着这片圣地。最外侧那两根刻着“乙酉科”的石柱,这在古代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地标,历经六百多个寒暑依然笔锋如初,仿佛随时能听见当年揭榜时的锣鼓喧天。明清时期,凡家人或族人考中功名,必在宗祠门口竖立大旗,青史留名。总村门的门额上题有两行字,上面一行为“赐进士第”四字,下面一行为“黄甲”二字。“黄甲”是科举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因用黄纸书写而得名。这四个字,不仅是对功名的彰显,更是对家族荣耀的传承。

沿着池塘边的小路继续前行,便是总村门。穿过总村门,眼前是一条直街和三条横巷,构成了“王”字的形状。这简单的布局,却蕴含着深邃的智慧。进入纵向主巷,走到最后一条横巷的尽头,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矗立眼前——这就是村子最著名的建筑,号称“九十九重门”的明代州司马府宅是村落最壮观的篇章。穿过层层叠叠的门廊,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看见曾任湖州府推官,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的进士张应雷身着锦袍,在书房挥毫泼墨。这位被称作"墨妙子昂"的书法家,当年修缮旌义坊时留下的墨迹,至今仍在蒲塘徐氏宗祠的匾额上流淌。青砖黛瓦间依稀可辨的“耕读传家”字样,印证着这个家族文武兼修的理想。

这座建筑群沿山跌落,一侧与背后的山之间通过登山石阶相连。站在建筑前,可以想象当年它的规模与气势。主巷正对的是一座过街门廊,这不仅体现了村落设计的严谨,也起到了防御的作用。穿过门廊,又是一座大夫第。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只能猜测,它可能是由该村清代商人捐官得来的。这些建筑,不仅是横源村的兴衰荣辱,更是横源村家族的荣耀与记忆。

在张氏宗祠前,一副对联让我感叹:“虎头形胜岭设四门文治武功八百年春秋天不老,龙脉发祥派分两处儒宗哲祖卅三世代永长流”。村中老者常指着祠堂檐角的滴水兽喃喃自语:"横源人,骨子里淌着文脉。"确实,自宋以降,九井十三祠里走出的士子便似春笋破土。那些镌刻在旗杆石上的"乙酉科""丁丑科"字样,不仅是功名的见证,更是整个家族挺立的脊梁。当明清两代的举人秀才们策马京城,村口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痕,便成了这个"冠盖里"最鲜活的注脚。

走在横源村的街头巷尾,仿佛能听到时光的脚步声。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只有岁月的宁静与深沉。横源村,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等待着人们去细细品读。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感受时光的流转,聆听历史的回声。

如今的横源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一些古建筑经过修缮,重新焕发出光彩。绿化也做到了家门口。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从村口穿过,连接着通往县城的道路。沿着马路望去,一边是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一边是一栋栋原始风貌的古建筑,它们错落有致们,和谐共处。这种新旧交融的景象,不仅展现了横源村的发展与进步,也保留了它的历史韵味与文化底蕴。

阳光下,横源村宛如一幅展开的立体画卷,明清建筑群是淡雅的水墨,而拔地而起的新楼则是充满张力的现代工笔象画。轻风送来远处飞鸟的翅羽声,与田间农机的欢快声在空气中交织,奏响一曲跨越时空的和鸣。

再次站在村口时,清光温柔,那些承载着数百年记忆的青石板,在暖光中褪去了沧桑,显露出温润如玉的质地。横源村的故事仍在继续,就像总村门那株七百年古樟,年轮里镌刻着过往,枝叶却向着未来伸展。或许这就是中国乡村最动人的模样——古老灵魂栖息在新时代的躯壳里,永远保持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