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上的时光褶皱(散文)

作者:祝勇功    发表时间: 2025-03-08 15:15:48     阅读量: 1289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国庆探亲,在姑母家的偏卧里,一台老式"飞人牌"缝纫机静静伫立。摩挲着它斑驳的机身,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突然鲜活起来。作为一位"奔五大叔",曾经熟视无睹的老物件,此刻却让我驻足良久,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

这是一台七十年代初上海第一缝纫机厂出品的"飞人牌"缝纫机,操作台上的机头上方烫金字标识的厂名清晰可见,侧边品牌图标及文字依稀可辨,底座锈迹斑斑;台板未曾油漆或漆面早已脱落干净,台板下方的金属机架、踏板、转轮锈色浓浓,但机身整体保存完整,还能正常使用。

所谓睹物思人,说的是看到某种东西而勾起对某人的思念。此时于我而言,这台基本与我同龄的家伙什,却是唤起了对过去家乡裁缝人、裁缝事的一些记忆。

那时乡下裁缝师傅还蛮吃香,是难得的手艺人,村里哪家要做新衣,都是事先扯好布料,然后提前几天预约,如逢师傅手头活计正忙,还得延后安排。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请师傅”上户时的场景。当天一般是女主人早起在家备好可口饭菜,男主人则负责上门“请师傅”,引路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帮助裁缝师傅把缝纫机扛到家中。路上遇见熟人,往往双方寒暄几句:“这么早啊?”“嗯呐,今天俺屋里供针工(裁缝师在当地的俗称)!”那应答的语气,往往带有几分喜气和自豪。因为请裁缝就是要置办新衣,而置办新衣要么是家中面临嫁娶、寿辰、添丁之类的喜事,要么就是今有结余,手头宽松,足以添新。而这种“请师”习俗,一方面是民风淳朴,代表主人对裁缝师傅的尊敬,更兼顾了对年纪偏大的师傅或体力较弱的女性师傅的关照;一方面是主人通过示好希望师傅赶早上工,多干活计,同时在裁剪布料时能精打细算,尽量不浪费,(毕竟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对一般家庭来讲,布料就是奢侈品,往往不但价格不菲,还需凭票供应。)这是一种高级的、不动声色、不露痕迹的精明。

既及家中,等候在家的女主人马上笑脸相迎,打上一盆温水,递上毛巾招呼着洗洗脸掸掸尘;然后客客气气倒上茶水,或热情递上旱烟;之后再入座用早点。岁月艰难,早餐一般都比较简单随意,豆腐干、豆渣果、南瓜干就稀饭,宽裕些或大方些的人家会备上一两个新鲜蔬菜,盛上干饭招待。

餐毕,稍事休息,双方作些必要交流,师傅便架起裁衣案板,摆好剪刀、尺子、划线彩条,将拆卸的缝纫机稍加组装,安上针线,装好皮带,踩动踏板进行调试。一切准备就绪,进入第一道工序,就是“量体”。请出当事人当面站好,听从师傅指挥,挺胸、抬臂、转身,依次量好肩宽、袖长、颈围、胸围、裤长等裁衣尺寸,如逢当事人不在场,则以旧衣物做参照,问清底细再定尺寸。第二道工序就是“裁衣”。“量体”是基础,“裁衣”则是关键,最能反映师傅的设计、谋划能力,稍有不慎就会打反了料,造成布料浪费,这是主人家最为关注和担心的,也是作为师傅最为忌讳的。此时,师傅往往会琢磨一番,在综合考量布料尺寸、衣物尺寸的基础上划好设计线条,再行动手裁剪。之后便手起剪落,落剪无悔,好赖全凭师傅的平日经验积累。第三道、第四道工序则是缝纫、绞边。衡量手艺好坏的就是针脚的细密,线脚的流畅。有些衣物还需手工缝制,如厚棉衣、对襟褂等,对师傅的手工要求较高。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熨烫。那时的熨斗开始极其简单,一个大搪瓷缸,里面装满开水,在衣边缝角来回推压,熨烫效果可想而知,后来才出现用现代熨斗雏形的铁器,里边燃上木炭,底座温度较高,熨烫时就得备上一碗凉水,每烫一处,事先含几口朝衣物喷射,防止烫焦衣料,其时我们年少,不明就里,看到这种场景往往觉得新奇极了,以为师傅在变魔术,愣是从头至尾仔细观看,想从中看出些端倪,结果还是一头雾水。

那时“供师傅”还是有讲究的。早餐可以马虎些,到了中餐就得认真了,要尽到礼数和心力。首先菜品数量要相当,荤素搭配要合理。条件再差,桌上两三个荤菜还是必须有的,最基本的是煎上一盘鱼,炒上几个鸡蛋,如果条件稍好的家庭,说不定还会割上几两猪肉炒一炒,顺便全家改善一下伙食,另外就是买几块豆腐,或煎或煮,酥上一盘花生米或炒上一盘豆子,再配上两个青菜。重要的是不要忘了备上一壶小酒。开饭入席,屁股落定,请师傅上座,酒满上,菜夹上,一番客气,一番谦让,通常是一顿好吃好喝。午后三四点,女主人又要备好一份茶点端上桌面,供师傅享用,其时最时兴也最方便的是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或粉条,顺便摆上其他一些点心,诸如米糖、炒花生,雪花豆等。晚餐一般则是把中午剩余的饭菜热好,再添上一两个新鲜菜上桌,因为天色已晚,大多时候师傅都是赶紧收拾好行装,匆匆用餐,趁天未全黑好赶脚回家。也有好客之家,遇到师傅亦属好饮之辈,大家兴趣相投,则有“夜不迟工”(意谓晚上时间闲散,不会耽误白天的活)一说,身形落定便久坐不起,推杯换盏,弄得酒酣耳热,尽兴之余最后脚下打飘才告离晚归,这时男女主人便会送至门外,再三念叨叮嘱:“师傅今天拖累!拖累!路上慢点,一定要慢点!”往往恰逢师傅家人看其许久未归,也知其嗜好,定是在外贪杯,一路寻将过来,提灯相迎,尽管再三催促:“好晚了,快点走咯!” ,此时难免还要与同样喝高的男主人来一场“十八相送”。真是 “夜不迟工”,剩余收拾工具回家的事只有明天再说。

岁月悠悠,场景历历,回望感怀。在时光的隧道里,这台老缝纫机已然成为珍贵的文化标本。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与便捷的同时,不应遗忘传统手工艺所承载的人文价值。每一道褶皱都是时光的印记,每一次回望都是文化的传承。或许,这就是老物件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在岁月的洗礼中,守护记忆就是守护文明的根脉。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