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谷雨 几许诗情(散文)

作者:祝勇功    发表时间: 2025-03-08 17:22:51     阅读量: 583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雨生百谷,季入暮春;春潮依旧,抚波难平。

2024年4月20日,我首次作为市作协会员,应邀参加了鹰潭市“致敬长江,相聚白鹤湖”龙年谷雨诗歌大会,提交的作品《以白鹤为名》有幸被遴选为9首现场交流朗诵诗作之一。于我而言,这是一次意外的惊喜。

作为一名刚刚加入作协的文学爱好者,我非常倾慕文友们的妙笔生花,才情四溢。在日常生活之中,我时常埋首于各种与工作相关的文案撰写。闲暇之余,也偶尔会提笔写下一些跟旅途见闻、地方风土、生活感受相关的散文,胡诌几句古体诗文,发表在微信朋友圈或美篇等自媒体公众号自娱自乐,难登大雅之堂。平时对现代诗的涉猎也并不多,其中对于诗歌的认识还大多停留于学生时代的认知。真正写现代诗,而且是有主题限制的现代诗,尚属首次。

4月11日,我接到市作协的参会通知,加入了白鹤湖谷雨诗会群,浏览了通知中的相关要求及背景资料介绍,本着对“致敬长江”应着眼于当前生态关注,“走进白鹤湖”应讴歌山水的主题理解,凭着对身边白鹤湖的熟悉了解,当晚提笔写下这首短诗。构思的过程极其简短,主要是结合长江的文化、生态背景,以白鹤湖景区的独特资源为基点,注入白鹤的素洁形象元素进行写作。

诗作完成以后,我当即在微信中发给市作协艾主席进行请教,并附言“不知这是否谓诗”,因为我确实不是十分清楚在现代诗的表现形式上到底有什么具体要求。艾主席的回答极其简略:“可以的”,并给了一个鲜花表情。抱着作业完成的态度,我开始搁笔休息。接下来两个晚上,我又怀着自我挑战和演习求善的态度,分别写下《我的白鹤湖》、《拥你入怀》两首诗发了过去,艾主席同样在言语上未置可否,得到的回复依然是鲜花表情。

4月16日,我在群里忽然看到诗会现场交流作品遴选结果的通告,我写的第一首作品《以白鹤为名》竟然被选中。此时我的内心对自己有了几分感动,毕竟自己自始至终都在用心以待。当然,从中我也看到了前辈对文学新人的扶植和鞭策。此后,我又接到了现场朗诵人选安排的通告,参与现场交流的诗作可以由作者自己朗诵,也可以由组织者进行安排。权衡再三,我决定自己朗诵。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对于自己作品朗诵的情感表现还是有几分把握,但因自身入学年代的教育条件限制,自己在普通话标准方面多少还是有所欠缺。于是,接下来几天就在试读、正音、揣摩、配乐上作了一番努力。

诗会如期而至,现场市文联主席王军、市作协主席艾建新、兄弟县市特邀嘉宾及鹰潭市、贵溪市、月湖区、余江区两级作协、诗会会员共计近百号人齐聚一堂。朗诵交流环节到了,伴随着美妙的旋律,一场视听盛宴徐徐开幕,优雅的诗句随着音乐从笔端流向耳目。

轮到到我上场时,没想到事先录制的背景音乐和现场临时制作的PPT因为文件融合问题突然出现卡顿,几番调试依然无效。现场气氛陡然凝固,凭着多年的讲台历练,我保持着从容和淡定,当即决定清诵,以自己浑厚的男中音完成了激情朗诵。朗诵结束,如潮的掌声让我感受到了阵阵温暖,这既是对我朗诵发挥的最大的肯定,也是对我临场不乱的一份赞许。目光之余,我还看到了作协艾主席、姜主席的朝我竖起的大拇指。在这诗絮纷飞的时节,一次小小的意外,又让我再次感动自己。

诗会交流结束后,在拍摄集体活动照间隙,我遇到了刚才在台上朗诵姜文水主席作品的官永红女士,隐约中觉得似曾相识,尤其是对她的名字有所印象,于是随口询问她的职业,她说是余江区一小的老师,看看年龄相仿,这下我肯定,这位就是自己鹰潭师范同届的校友,于是脱口而出:“我们是同届同学吧?”简单的交流后,勾起了彼此的回忆。毕竟从毕业至今,已经三十多年没见面。她当时非常高兴,为我们能在这种场合意外邂逅。攀谈中她说:“没想到你诗写得这么好,朗诵也非常棒!”我赶紧谦虚地回应:“哪里哪里,过奖了过奖了!”

接下来是中餐时间。用餐完毕,我坐到临窗的一个卡座上小憩,对面是一位刚刚同桌用餐的老前辈,在互递香烟的过程中,我们开始闲谈,得知他今年已经76高龄,笔名“龙头山客”,事后回忆起来我们还是美篇中的好友。老人从气色来看不过六十好几,而且非常健谈,简短的聊天当中,我听到了他对世事的洞见,对人生的感慨,了解到他当年在文学上的成就和文化策划上的勃勃雄心。从一句“刚才在诗词交流现场,就你和陈早兰朗诵时我才稍微抬了一下头”这句话,感受到了他对自身才学的骄傲和自信。聊天间隙,另一位长者凑过身来与老人打招呼,出于礼貌,我客气地询问他贵姓,当他自己告知姓郑时,我恍然醒悟,这就是自己当年师范读书时的食堂办主任郑兴云老师,后来调至市交通局担任领导,因为在参会名单中我曾关注到他的名字。在校时我曾作为学生会干部,与他有过简单的交集,只是几十年后一直未曾谋面,此时的音容当然一时间无法辨识。不知是出于礼貌还是真的,当时他说对我的名字还有所印象,这一次又让我有点意外。一番客气,一番感慨,让我似乎一下子回到了学生时代。

集合返程的时间说到就到,寒暄过后大家起身告离。暮色悄然漫过白鹤湖时,返程的车轮正碾碎一地雨痕。窗外的雨刮器来回擦拭着玻璃,恍若时光的橡皮正修改着记忆的草稿——那些卡顿的PPT、突然静音的配乐、老者指尖明灭的烟蒂,都在潮湿的空气中发酵成诗的酵母。后视镜里,诗会的霓虹渐次暗去,却有白鹤振翅的幻影在云端浮现,衔着未及朗诵的诗句,遁入暮春的苍茫。

归途的雨声里,我忽然读懂这场谷雨的深意: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某个注脚,更像一柄青瓷茶壶,将长江的浩渺、白鹤的孤影、老者的烟霭,连同三十年前师范楼里未褪的墨香,统统沏成一杯回甘的茶。那些被掌声托起的瞬间终将沉入岁月河床,而真正的诗意,或许就藏在郑老师白发里的一缕食堂蒸汽,在官同学眼角细纹中凝固的青春平仄,在龙头山客未说出口的半句点评里。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