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风俚语话瑶池(散文)

作者:祝勇功    发表时间: 2025-03-15 10:36:08     阅读量: 794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在原安仁(现余江),古人起村名,多喜用“塘”入名,比如昔日的中童镇境内,就有瑶塘祝家、官塘熊家、邱子塘艾家、鱼家塘童家、响塘潘家、鸭塘周家、云塘余家等大小村落。究其原因,大概水乃生命之源,人择水而群居,村傍水而多建,则成自然。而村内村旁之水域,多以水塘的形式存在。

其中,瑶塘祝家即现在的瑶池祝家,文题中所话的“瑶池”也就是指瑶塘祝家。在此,我想说说它的一些历史过往。

瑶塘,是池塘的美称。历代文人词赋对此多有吟诵。南朝宋鲍照《芙蓉赋》:“被瑶塘之周流,绕金渠之屈曲。” 南朝齐王融 《齐明王歌辞·渌水曲》:“琼树落晨红,瑶塘水初渌。” 唐王勃《采莲赋》:“绣栋曛兮翠羽帐,瑶塘曙兮青翰舟。”推测祝姓先人起初选定“瑶塘”作为村名,自然是村中水塘应景如斯,加上族中风雅之士的推敲,最终顺理成章,不足为奇。至于后来“瑶塘”更名为“瑶池”,这好像是解放不久以后的事,不知出于哪个好事者之手。猜想是他们认为,单就“池”“塘”二字,在语义上同指中间低洼而面积不很大的积水之处,“瑶塘”更名为“瑶池”,在表面看意思上并无多少差别,却似乎更加雅致,加上能蹭一蹭天宫瑶池的流量,在名气上要更胜一筹。

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做法在一些人看来实在是高,但我认为此番操作并不高级,因为“池”“塘”二字虽然它们有共同的意义,但是从现代汉语中“池”跟“塘”作为构词的语素来看,它们的意义和所指还是有相对区别的。在荷塘、苇塘、野塘、山塘等词中,“塘”指的对象基本都是在野外自然形成的低洼有水之处;而浴池、墨池、喷水池、游泳池等词中,“池”指的对象明显都是人造人工开挖的蓄水之处,当中二者不好互换。如果以此类推,在“瑶塘”更名为“瑶池”过程中,原本自然的“塘”却变成人为的“池”,风味似乎不如从前。况且“瑶池”一直是个贯穿古今的专用称谓,用作别处,在旁人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歧义。以至于有族中乡贤在写赞文时有云:“天上瑶池王母居,地上瑶池美名扬。”以此起兴入题,算是妙用。

无论是“瑶塘”还是“瑶池”,“瑶”乃玉也,足见当地水文之美,村居所在环境不同寻常。坊间有俚语为证:“站在高高岭上望一望,瑶塘是个好地方,雪白咯(的)米,花流咯(的)水(方言音xi),不哇(嫁)瑶塘哇(嫁)何里(哪里)?”瑶塘祝家自始祖琳德公携家从贵溪利贝迁居以来,至今已发展到第三十四代,按推算应有600多年历史。村落紧邻信江河道,村周平畴沃野,良田千顷,素为 “鱼米之乡”。族中人丁兴旺、民风淳朴、百姓勤劳,村民自古依水而居,部分族人耕种之余,常撑排摇橹,放鸬结网,从事渔业捕捞,遂自成捕捞职业和渔民群体。

除此外,旧时坊间还有一则俚语流传:“东溪咯(的)渡,瑶塘咯(的)路,过得就过,过不得就住。”瑶池先祖择地灵秀,立基开府,繁衍数载,迄今已形成近万人的大姓望族。俚语所表一方面讲的是村民出行路况不佳,雨天泥泞,正所谓“天晴一块铜,落雨一包脓”。同时也看得出族中人口众多,出行频次较高,雨天的路面在众人的踩踏之下,更是泥泞不堪,故就有了“过得就过,过不得就住”的说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瑶池依然停留在这样一幅乡土画卷:“古色古香古民居,石板小路窄弄堂;竹山(衫)叠翠枝摇秀;矮墙弃园藤蔓蔓;古井幽幽声名远;豫章苍苍盖四方;祝氏宗祠华彩显;定江王庙香客旺……”“田畴交错稻米香,信江河畔结网忙;石岭土坪晒谷场;牛车石碾辘轳响;闲时摇扇话家常;忙时劳作披星光;孩童常做放牛郎;逐蝶戏蜓阡陌上……”

时序更迭,岁月悠悠。瑶池的原始印记在人们想象中不断丰满,也在我等记忆里逐渐模糊。昔日的村庄旧景和农耕渔牧生活已被历史定格,在沧海桑田的变幻中渐行渐远渐,成为一道回不去的风景。

长河奔流,万象更新。如今,这片浸润着六百余载烟雨的"瑶池"之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昔日"过得就过,过不得就住"的泥泞土路,早已化作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光伏路灯在暮色中熠熠生辉,将"瑶池"二字照得通明。那些披星戴月、闲话家常的身影渐次隐入历史风尘。“喝足古井水,豪情闯天下”是新一代瑶池人豪情万丈,勇闯天涯的生动写照。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信江河面早已销声匿迹的渔歌号子,已谱写成乡村振兴的雄壮旋律。年轻一代虽已不再吟唱"花流咯水"的俚曲,却在短视频平台用方言演绎着"瑶池往事",让瑶池的千年水韵在数字浪潮中泛起新漪。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