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漫过树梢时,我望见了象山故里。这座被《陆氏宗谱》称作“土星环抱、玉带缠身”的村落,在湿润的春风里逐渐显露出它玄妙的布局——东南拱桥如弦月垂落,西面平桥似北斗横陈,护城河在黛瓦粉墙间蜿蜒,将宋时理学世家的气韵凝成永恒的水墨。
唐末五代,战乱如潮水般席卷大地,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园被毁。在这样的乱世之中,陆德迁为了躲避战乱,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抉择。公元960年,他带着家人,从江苏宜兴县君阳山出发,踏上了迁徙之路。一路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来到了饶州府安仁县(现余江县)延福乡青田道义里。他们在这里安下身来,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到了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安仁县的延福乡、白马乡、永和乡三乡民众归入金溪,陆坊村也由此成为金溪的一部分,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陆德迁举家迁至陆坊后,“解橐中装,买田治生,赀高闾里”,他用自己的积蓄购置了田地,发展生产,使得家族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据《陆氏宗谱》及《陆氏义居图》记载,彼时的陆坊村,四周被坚固的城垣环绕,仿佛是一座天然的堡垒,守护着村民的安全。城垣之外,是一条宽阔的护城河,东、西两面各有二平桥,而东南方则有一座雄伟的进村大拱桥。水流从东南方引入,环绕村庄,呈现出东、南、西三方环抱的流势,最后分别由东北方与西北方汇入箭溪。整体水势宛如东、南、西三面的土星环抱,又似一条玉带缠绕在村庄周围,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东南方及西南方紧靠城垣的地方,都建有祠堂,这些祠堂都被标记为宋时垣祠,见证了陆坊村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村庄的西南方位,精心规划建造了宗族祠堂,用于祭祀祖先。后来,因为象山先生的缘故,宗族祠堂被改称为“大儒家庙”,成为陆坊村的精神象征。正南向居中,与祠堂一线相连的地方,建有一座门楼,如今被赐封为“义门门楼”。门楼之后,便是民居,也就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同居巷”。同居巷前有一口“义井”,“大儒家庙”后面则有一口“址井”,这些古井历经岁月沧桑,依然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陆坊村的变迁。如今,这里都开辟为纪念陆象山的活动场所,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瞻仰和缅怀。
陆氏家族自陆德迁搬至金溪陆坊村后,家道经历了从兴盛到逐渐中落的过程。到了象山先生的时代,“家素贫”,“吾家素无田,蔬圃不盈十亩,而食指以千数,仰药寮以生。伯兄总家务,仲兄治药寮,公授徒家塾,以束脩之馈補其不足”,“后虽稍有田亩,至今计所收,仅能供数月之粮”。尽管家境贫寒,但陆氏家族依然坚守着读书人的本分,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和精神。陆九龄、陆九渊兄弟,更是以卓越的才学和高尚的品德,成为心学的代表人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据李绂《陆子学谱》记载,“自先生以下又五世同居,此五世中科名爵位甚盛,不独先生兄弟六人”,李绂详细记载了陆氏后裔中为官之多,家族之兴旺可见一斑。
南宋时期,金溪地区有一支义军,这支义军最初由陆谔统领,后来陆九龄、陆持之相继接过指挥权。他们带领义军保境安民,守护着家乡的安宁。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这支义军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后来,他们参与了抗元战争,在与元军的激烈战斗中,遭受了致命的打击。陆氏家族也因此蒙遭灾难,许多族人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生命,家族的繁荣景象一去不复返。公元1367年,义居达400余年的金溪陆氏义门被迫解散。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如今的陆坊村,已经焕然一新。曾经的“大儒家庙”得到了精心的重修,在家庙旁边,新建了“槐堂书院”,还有“涵香苑”。古老的“同居巷”也经过翻修。踩着青石板上未干的苔痕,我忽然在义井旁驻足。这口古井,令我想起《象山年谱》中那个令人心酸的细节:陆九渊少年时汲水,竹筒里盛着的不仅是甘泉,更是陆氏六兄弟共守的“义门”家训。井沿的绳痕深浅相叠,恍惚间竟似历代陆氏子弟悬腕习字的墨痕,他们或许都曾对着这方清泉,思索着“心即理”的奥义。
抚过重修后的同居巷砖墙,夯土中夹杂的碎瓷片在掌心留下冰凉的触感。这些或许来自陆氏药寮的残片,让我想起那个困顿而璀璨的家族:陆九韶在药香中校注《尚书》,陆九龄于病榻前编纂《家礼》,陆九渊则在束脩微薄的家塾里,用“宇宙便是吾心”的惊世之语,将儒学的血脉引向更幽深的秘境。巷弄尽头“涵香苑”的碑记,倒像是对那个“蔬圃不盈十亩,食指以千数”时代的温柔反讽。
当我在标着“陆九渊故居”的建筑前哑然失笑时,这座“古迹”,与《陆氏义居图》中记载的宋时垣祠相去甚远,却意外地成为了某种隐喻——就像陆氏义门在元军铁蹄下星散,就像心学在后世被不断误读重构,真正的思想传承,或许本就不在砖瓦梁柱之间。那些在箭溪畔消散的晨读声,在义门牌坊下湮灭的族规,终究化作了《象山全集》里不灭的文字,在时光长河中流转重生。
穿过新修的小巷,大儒家庙的朱漆门扉正吞吐着檀香。“槐堂书院”的匾额在微雨中泛着幽蓝的光,倒让我想起陆九渊与朱熹鹅湖之会时,那场震动学界的“义利之辨”。书院里陈列的“无极太极图”拓本,墨色已褪成苍黄,却仍能窥见当年两位大儒论道时,笔锋里裹挟的星火——朱熹的“格物致知”如皓月当空,陆九渊的“发明本心”似暗夜流萤,两种光芒在青田的夜空下碰撞,竟照见了整个宋明理学的苍穹。
站在广场眺望溅(箭)溪时,湿雨轻风飞越田野,发出呜咽般的音响,仿佛南宋末年的陆氏义军正在整装。史载陆持之率领的乡勇曾在此操练,他们用《春秋》大义淬炼刀锋,将“保境安民”的祖训铸成盾牌。而今箭溪水依旧东流,带走了抗元将士的血色,却带不走岩壁上“堂堂正正做人”的摩崖石刻——那是陆九渊留给故乡最深刻的印记,比任何故居牌匾都更接近永恒。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的烟云渐渐散去,那些曾经闪耀的思想之星,却始终熠熠生辉,照亮着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站在庄严肃穆的陆九渊雕像前,我的目光穿越时空的迷雾,仿佛看到了他那深邃而睿智的灵魂,正从雕像中缓缓走出。
陆九渊的思想,宛如一股清泉,从他那深邃的心灵中汩汩流出,滋润着中国哲学的沃土。这股清泉,不似江河般汹涌澎湃,却有着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它在历史的河床中缓缓流淌,却能穿透坚硬的岩石,冲刷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思想河道。那清泉的源头,便是他那颗对真理执着探求的心。在那个以程朱理学为主流的时代,整个思想界被一种对书本和经文的盲目崇拜所笼罩。人们习惯于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寻章摘句,试图从那些繁琐的文字里寻找真理的踪迹。他们将自己束缚在书本的高墙之内,以为只有通过对前人智慧的反复咀嚼,才能触摸到哲学的真谛。
然而,陆九渊却像是一位勇敢的探险者,他不甘心被困在那座书本的囚笼之中。他大胆地将目光转向了内心,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之旅。他提出的“心即理”的观点犹如一声惊雷,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如同被一层厚厚的冰霜所覆盖,而陆九渊的这一观点,就像是一把锋利的斧头,狠狠地砸在了那层冰霜之上,瞬间将其击得粉碎。他让人们意识到,真理并不在遥远的外物之中,也不在那些晦涩难懂的书本里,而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心,就是理的所在,理,就是心的本质。这是一种多么大胆而深刻的见解啊!它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穿透了传统哲学的重重迷雾,照亮了人们心中那片被尘埃遮蔽的宝藏之地。
这种思想,打破了传统哲学的束缚,让人们从对书本和外物的依赖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它让人们明白,真正的智慧并不是来自于外在的灌输,而是来自于内心的觉醒和感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
当我再次凝视着陆九渊的雕像,仿佛能看到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中闪烁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的思想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矗立,为后人指引着方向。他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观点,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让人们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只要我们勇敢地去挖掘,去探索,就能发现其中隐藏的宝藏。这种思想,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田,让人们的心灵在真理的阳光下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困惑。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其中,不知道该从何处寻找真理。然而,陆九渊的思想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提醒我们,不要被外在的繁杂所迷惑,而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在内心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宁静和智慧。我们可以像陆九渊一样,用心去挖掘自己心灵的宝藏,去发现那些被尘埃掩盖的真理。
此时,我仿佛感受到了他那股清泉般的思想力量。这股力量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依然在我们的心中流淌。它让我们明白,真理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用心去感悟,我们就能发现那无尽的智慧宝藏。让我们铭记陆九渊的教诲,勇敢地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寻找那属于自己的真理之光。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