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山春(散文)

作者:九羊    发表时间: 2025-03-21 08:55:12     阅读量: 228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一路上,山间田野的春日,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在大地上,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轻纱。微风拂过,油菜花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那金黄的油菜花,像是大地的点点繁星,点缀在广袤的田野间,与远处的青山、近处的楼房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图。

车子拐过一道弯,油菜花的潮水忽地漫进眼帘。摇下车窗,山野的腥甜混着泥土的味道直往鼻尖里钻。三月的风还裹着料峭,却已经藏不住耕田机翻动新泥的湿润气息。田垄间浮动着农人驾驶耕田机的剪影,田里的泥浆摇碎一坡春阳,“突突突”溅落在刚涨起的溪涧里。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每一寸泥土都孕育着生命的奇迹。这幅场景,是朗山最质朴的底色,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见证。

走进村子,眼前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一栋栋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它们或高或矮,或大或小,却都透着整洁与舒适。它们静静地矗立着,见证着朗山的变迁与发展,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老杨站在村口樟树下,像株生了根的苍松。他身后错落的楼房托着檐瓦,青瓦上跳跃的阳光如同散落的铜钱。我望着那些铜质的大门,洁白的墙面,在这春天的阳光里气派大度,忽然想起,四百年前的杨氏先祖,是否也曾站在这里眺望过同样的春色?

老杨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亲切,那热情的笑容仿佛能驱散所有的疲惫与烦恼。我一下车,他便迎了上来,热情地招呼着我。我跟着老杨向他的家里走去。

“老杨,前几天打你电话问你祖上是不是大宋初期的杨洪,你找到答案了吗?”我忍不住问道。老杨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自豪与笃定:“还真是。我们朗山始祖杨洪在宋太祖时期因战功任上慕镇总戎,后来就在上慕镇东岗安家,再过了好几代又举家迁到陆坊上洋。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第二十代杨继崖(钺二公)迁居朗山,为朗山始祖至今。”

刚进到老杨的宽敞明亮的家,“先喝茶。”老杨一边滔滔不绝地讲着家族的历史,一边给我递过一杯茶。杯子里滚水之间,茶香竟比屋后竹林的雾气还要清冽。我们坐在堂前,两只小狗在我们脚下磨蹭。家谱在八仙桌上徐徐展开,虫蛀的边角像被岁月啃食的月光。

“你看这个‘钺’字。”老杨的指尖在族谱上游走,老茧蹭过宣纸发出沙沙轻响,“钺二公迁来那年,后山的野杜鹃开得血似的红。”我突然注意到他虎口处有道月牙形的疤,在春日的光晕里泛着青铜般的光泽。这个世代握锄头的手,是否还残留着先祖握剑的温度?

老杨的话语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闸门,让我得以窥见朗山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杨洪,这位在大宋初期就崭露头角的杨氏先祖,他的事迹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下来。从上慕镇东岗到陆坊上洋,再到朗山,杨氏家族的迁徙历程,是一部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历史。

“还发现三个进士公,一个明经进士杨克勤,一个赐进士出身杨庸修,一个武进士杨其武。但家谱中没有详细记载。”老杨继续说道。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这三个进士公,无疑是朗山杨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就在家族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茶烟袅袅中,康熙二十六年的马蹄声踏浪而来。二十岁的杨其武站在闽安镇礁石上,海风把他青衫下摆吹成猎猎战旗。这个在《诗经》里泡大的书生,此刻正用朱笔在潮汐图上勾画布防。月光泼在盔甲上,他忽然想起朗山春夜的流萤——那些提着灯笼的小精怪,是不是还栖在祖屋的瓦当缝里?

倭寇的船影出现在惊蛰那天的晨雾中。杨其武解下佩剑上的红穗系在桅杆,浪涛在他脚下绽开雪白的花。当第一支火箭掠过樯橹时,他听见自己血脉深处传来金戈铁马的轰鸣,那是二十代先祖穿越时空的应和。血染的战袍沉入海底那天,妈祖庙前的木棉花开得比任何时候都艳,像无数凝固的火把。

我喝了一口茶,放下茶杯,我告诉老杨,在县志里读到过关于杨其武的记载。

杨其武,字右昭。幼习诗书,成年后又致力于武功骑射,文武双全,有儒将风范。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他中武举,次年成武进士,任福建闽安镇左营守备。彼时,倭寇犯沿海,杀人放火,远近为之惊恐。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命财产时刻受到威胁。然而,杨其武的出现,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希望与安宁。

他立营于南北两岸,令士卒严加巡查,日夜分头守卫边防。杨其武深知,作为一名守备,他的责任不仅仅是保卫一方土地,更是守护百姓的生命与安宁。因此,他身先士卒,亲自带领士兵巡逻,不畏艰险,不惧强敌。他的身影在海边的沙滩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定的脚印,他的名字在百姓的心中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印记。

在杨其武的精心部署下,倭寇被清,民赖以安。百姓们终于可以安心地生活,不再为倭寇的侵扰而提心吊胆。杨其武的功绩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他被调升为金门镇游击,随即又升为副将。他始终勤于职守,防盗安民,功勋卓著。闽人立碑记颂,以表达对他的敬意与感激。

“可惜,后来朝廷赐的匾额,破四旧时都劈了当柴烧。”老杨摩挲着缺角的族谱,不无惋惜地说……

我注视着门外,注视着门外的田野、山岗,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那古老的家谱,那县志中的记载,都是朗山历史的见证。它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启迪着未来的方向。朗山的春日,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古老的传说在这里延续,新的故事在这里书写。田野里,春耕的忙碌仍在继续,农人们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篇章。

回程时,车依旧从的田间驶过,金黄的油菜花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远处的青山如黛,溪流蜿蜒。阳光正在收割漫野的金黄,而地气已经暖得能孵出植物的嫩芽。恍惚看见有个佩剑的身影立在花海尽头,青衫被晚风灌得鼓胀。待要细看时,只剩几点阳光在闪闪烁烁,仿佛历史深处点点的时光。

阳光钻进车窗,后视镜里的朗山村正被春雾缓缓托起。祠堂飞檐上的翼翅吞着云絮,而四百年的光阴不过打了个盹,在某个油菜花开的午后。



【编辑:张若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