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都抱怨年味儿越来越淡,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其实无关乎年味儿,只关乎心境,如果生活缺乏仪式感,缺乏对生活的热情,日子每天都是复制粘贴,那年也不再是年。
我小的时候,父母还没有下岗,还是国营单位的正式职工,捧铁饭碗吃大锅饭的“工人老大哥”。北国的冬天,千里冰封。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气,即使有太阳,也冷得人“咳咳”地直咳。白茫茫的大地,比镜面还光滑的街道,先看不见人,只能看到他嘴里呼出的如烟如雾的白气,和红通通的暖融融的笑脸。年越来越近了,光秃秃的柳树枝上挂起了红灯笼,工厂大门口贴上了“喜迎新春”的大红条幅,厂电影院门口的竖起了各个车间自制的冰灯、雪雕、彩灯。嫦娥奔月、三阳开泰、金鸡报晓、二龙戏珠……冰块砌成的万里长城白日里晶莹剔透,夜里点燃了彩灯则炫幻斑斓。雪做的拖拉机敢不敢爬上去照个相,可变成人民币上威风凛凛的女拖拉机手?
小年到了,该扫房了。大人们早早穿上工作服,戴上报纸叠的帽子,举着扫把屋里屋外登高爬梯地清理边边角角的灰嘟噜。厨房碗柜是清扫的重点,常年不用的旧盘子碗什么都糊上了一层积年的老灰。家里人的枕巾被罩什么的都得拆了重洗,毛巾也得放进锅里用碱面和小苏打好好煮一煮。不收拾不知道,一收拾才发现床底下简直能续个窝,小孩的积木块,找不到的小人书,零钱硬币,故去的人留下了的针线包……总有一些意外的惊喜。
该置办年货了!农贸市场上人头涌动热闹非凡。六斤长的大鲤子在铝皮盆子里有气无力地游着,上面已经厚厚的冰层了,看来它也知道自己只是在苟延残喘。南方人不喜欢吃鲤鱼,说鲤鱼是发物,有股土腥味。那他们是不知道,做红烧大鲤子要先用水汆,炖的时候用啤酒,㧟一勺万能的黄酱,配上豆腐块和五花肉,那才是正经的“年年有余”呢。东北著名的“得莫利大鲤鱼”是松花江边的一道特色美食:六斤重的鲤鱼,配上粉条,大豆腐块,比人脸还大的大白菜叶,红鲜鲜又浓又稠的一锅汤,用脸盆那么大的盆端上桌,一道菜就够一桌子人吃的。这就是东北菜,豪爽热情地让你招架不住。猪肉也是年夜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包饺子炖酸菜离不开它。条件好的人家要买半扇子猪肉,肩膀上一扛就送回家了,引得街坊四邻直羡慕:真是好生活啊!条件一般的人家只能割上几斤五花三层,再跟摊主饶点肥膘,回去炼猪油吃。实在没肉时,油渣包饺子,也能糊弄出个肉味儿。至于那些炼出来的猪大油可是个好东西,谁家有坐月子媳妇儿没有奶,用猪大油红糖水卧几个鸡蛋吃下去,保证那奶水滋滋的。
东北的冬天蔬菜特别贵,立冬时家家户户已经储好了冬菜:地窖里堆满了土豆、地瓜、萝卜,大白菜整整齐齐码成了一堵墙,酸菜早腌好了几大岗,酱黄瓜、蒜茄子、地环儿、豇豆角、芥菜疙瘩……平时早就吃得够够的,过年该吃点细菜了:韭菜得有,搁点炒好的鸡蛋和虾米皮包饺子吃,最鲜灵。黄瓜、大葱、大辣椒,蒸熟的茄子蘸大酱,生菜可以卷饭包,豆角炖排骨,胡萝卜和香菜多锅包肉的配菜……对了,还得买粘豆包呢,蒸熟了蘸白糖吃,正宗东北大黄米做的,不比南方的糯米糕点差。花生瓜子不用说得买,桔子苹果是过年时最主要的水果,糖块吗就吃点喔喔佳佳奶糖和大虾酥吧,大白兔和小淘气也各买上一斤,黄桃罐头山楂罐头什么也买上几罐,糕点就吃枣花糕、炉果、还有一咬一口油,一咬一口蜜的蜜三刀。也有人管它叫“蜜果”,好吃是好吃,就是买的时候特别压秤。再买一小箱甜薄而脆的香草饼干,撒糖霜的最好吃。最后来上几袋奶油杏肉、甘草杏、达利雪梅、烤鱼片、鱼皮豆和羊羹。尤其是那红豆做的羊羹,连锡纸旁边的糖霜都好吃得不得了……不过这些得藏起来,要不家里的孩子们一天偷吃一点儿,不到过年就吃干净了。
越到年前大人们越忙乱,互相问候也是“年货齐全了没有”?二舅姥爷家喜欢吃酸菜,二舅姥不会腌,叫孩子们给送去几棵。三姨带着孩子们去市里买几件过年穿的新衣服,即便是里面没有新的,外面也得穿戴一新。厚蓬蓬的面包服,鲜红晶亮的小皮靴,黝黑帅气的牛仔裤……考试成绩好不好这时候也不讲究了,新衣服总归不能少。四姨给各家都送去了几盒蟹黄酱,那是南方那边的新鲜吃食。大爷爷家的堂哥会写毛笔字,今年的春联有戏了,不用自己花钱买,准备好红纸上门求字就可以,只是去的时候满脸堆笑,回来瞅着自己家那个只知道傻吃傻玩的孩子那么不顺眼呢?不要紧,大人们讲究正月里再不高兴也不能打孩子,打得鬼哭狼嚎的一年都不顺,只能暂时忍下气,还得给小祖宗准备好窜天猴、麻雷子、大呲花、啪啪乐,再加上一盏电镀的小鱼灯。讲究的人家,还得买上两只大红绸子宫灯,除夕夜在窗户口亮上一宿。平时省俭些也就罢了,过年嘛,得热热闹闹亮亮堂堂的,日子才有盼头。
二十八,把面发。这一天关里人得蒸枣花馍,我们关外人就做粘火勺,还得撒年糕。正宗的东北大黄米,蜻蜓点水似的往里撒水,到了能结成绿豆粒大小的面疙瘩时,就可以撒年糕了。一层烀熟的芸豆,一层黄米面,一层烀熟的红豆,一层黄米面,一层大枣,一层黄米面。等熟了的时候切开蘸白糖一吃,别提多阔了!
二十九,把油走,该炸点钢镚子了!鸡蛋、糖、油和好一大盆面,炸点外焦里嫩的蝴蝶套环儿。青萝卜和胡萝卜擦丝切丁,配上豆腐渣,倒上黏糊糊的苞米面和白面,做出的炸丸子吃到嘴里沙不渣拉的,咸香可口。
盼望着,盼望着,大年三十终于到来了。一家人早早就起来了,姥爷熬好了白面浆糊贴春联,大舅在家门口燃放了五千响的小鞭,一家人去澡堂子洗个痛痛快快的热水澡,搓掉一年的风尘和泥垢,迎接清爽整洁的新年。
东北人过年还有拜保家仙的习俗。所谓保家仙,就是“黄仙(黄鼠狼)、狐仙(狐狸)、柳仙(蛇)、灰仙(老鼠)、白仙(刺猬)。”这些平平无奇的动物在东北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有人说:“东北的创世大神是黄桃罐头神,她手下的五大护法就是东北五仙。”民间流传的关于这五仙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什么“某家的侄子被汽车拦腰轧过去却毫发无伤,就是因为他太爷从前供奉的保家仙保佑着他……某家的孩子夜里惊风哭闹去医院多少次也治不好,给保家仙上过供就治好了……某家的小子结婚三个月就高位截瘫了,结果求了保家仙后成了风水先生,如今月入十万……”这些传说不一定是真的,但是供奉保家仙却成了民间一项流传甚广的信仰。大年三十,全家沐浴更衣完毕,把保家仙请出来,其实有的可能就是几张黄纸,但是也要点上长明灯,供奉上鱼肉瓜果,全家老小磕头,求保家仙保佑家宅平安,孩子读书上进。中午饭随便吃上一口,就该准备年夜饭了。说是年夜饭,其实等同于下午茶的时间。东北的户外的天然的冰箱,早就储备好了足足的年货。这顿年夜饭该吃点什么?大鲤子不可少,猪肉炖粉条不可少,地三鲜不可少,酸菜汆白肉更不可少,白生生的肉香而不腻,吃完一口想下一口,黄澄澄的汤清亮酸鲜,一口气能喝上三大碗,越喝越开胃。对了,还得有高蛋白的油炸茧蛹,别看瞅着吓人,吃的时候肉质白嫩细腻,比啥肉都好吃。凉菜吗?就是炝拌土豆丝,黄瓜猪耳朵拌大拉皮,拍上蒜、酱油、醋,劲道开胃又弹牙。对了,还有白玉冻和琥珀冻两种肉皮冻,蘸水就是酱油蒜末醋碟,或是辣椒油,切的时候颤颤巍巍的要切出楞,吃的时候好夹,不容易掉。还有那道五星级宾馆里叫“火山飞雪”或“踏雪红梅”的西红柿拌白糖,那些和了糖水的西红柿汁最好喝,必须都得干光。餐桌上再开一个什锦八宝水果罐头,桔子瓣、椰果粒、黄桃丁、山楂块……一共八样水果,吃完油腻腻的荤菜后香甜沁凉地灌上一大碗,那叫一个爽!全家人先吃上一顿,然后男人带着孩子们去游宫,女人们在家里剁肉和馅准备包饺子。那顿饺子,才是年夜大餐。
“游宫”是单位里除夕那天下午的一项给员工们的福利活动,地点就在厂歌舞厅。那些小青年约会常去的地方平时大人们是不许小孩子去的,而此时那神秘而魔幻的七彩灯球也停止了充满魅惑里的旋转,因为舞池中心不再是红男绿女,而是一个个聪明伶俐的小孩子。他们对着头顶上那些字条上的谜语正绞尽脑汁思考着呢:双方以礼相待,打二字常用语。是什么?良性循环,打二字常用语,又是什么?低着脑袋想了半天……哦,对了,一个是回敬,一个是好转。对,一定是的,赶紧摘下这两张字条,去兑奖处报答案换奖品。兑奖处的叔叔一个劲的夸:小朋友真聪明,在班里一定是好学生。大人谦虚地回答:还行吧。“还行”是那个年代大人评价孩子的通用语。猜对了两个谜语是二等奖,能得一管牙膏和一块花手绢,虽谈不上多贵重,也足以在表兄弟姐妹面前显摆显摆了,更是今年能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彩头。
游完宫,看完花灯,也该到了回家看春晚时候了。洗完脸洗完脚,就围在大人身边跟着一起包饺子。东北的饺子通常是韭菜鸡蛋馅或白菜猪肉馅,也有芹菜肉馅和韭菜肉馅的,拌上了姜末、蒜末、精盐、五香粉、蛋清、用花椒粒炸过的大豆油,透鼻的香。大面案子像桌子一般大,铝盆里最少和好了五斤面,麦秆编的盖帘子,全都摆进客厅里,边看春晚边包。东北人很注重大年三十的那顿饺子,轻易不让小孩动手,一旦包不严实煮的时候露馅了不吉祥。包的时候还要包几个带花生的饺子,或是放着大钱的饺子,谁吃着了,一年都交好运。
无事可做的小孩子们在那个没有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日子里也只有围坐在火炕上看春晚了。东北的火炕可是一大宝贝,甭管外面寒天雪地的,屋里肯定温暖如春。外屋地四四方方的大灶膛能装得下煮十个人饭食的双耳朵锅,里面猛烈火力顺着炕心传了进来,炕头热得直烫屁股,不但如此,三面火墙也摸着烫手。这样的火炕驱寒补阳气是最好的,在外面灌了一肚子冷风,回屋里往炕头上一趟,绝对不会咳嗽,也没有老寒腿。孩子们贪凉吃了生冷的东西肚子疼,大人也会告诉:“趴炕头烙烙”,一会儿就好了,根本不用打针吃药。外面是零下二十多度,屋里是零上二十多度,棉袄棉裤哪里穿得住,要不是大人不许脱太多,恨不得只穿个秋衣秋裤满炕打滚。
央视春晚从1983年开始就给了许多人无数美好的回忆。有一年大家都爱抽“宇宙牌”香烟,吃面条都怕吃撑了。有一年大家都向往外婆的澎湖湾,找女朋友喜欢找“辣妹子”。有一年大家发现擦皮鞋也能发财,卖耗子药也可以西装革履文质彬彬。有一年失恋的人渴望喝到一瓶忘情水,看风中那朵雨做的云。有一年大家管二锅头兑水叫“宫廷玉液酒”,管凉拌萝卜叫“群英汇萃”……春晚是时尚的风向标,春晚里有什么歌曲,大街小巷的录音机和大喇叭里就播放什么歌曲。幼儿园的小屁孩都会对着漂亮的小女孩勾勾手指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七老八十的老头老太太也扯着嗓子喊:“大山的子孙呦……爱太阳啊……”那年春晚倪萍穿着红毛呢裙子梳了个盘发花苞头,裁缝店里忙开了,婶子大娘们个个捧着衣料要求也做一身跟倪萍一样,短头发的也去理发店里买假发戴着,谁都想变成黑土大爷的梦中情人。那年春晚王菲化了个晒伤妆,晒伤妆便流行开来,大冬天也一个个从像非洲回来似的。又有一年春晚蒋雯丽唱歌时头发笔直笔直的,结果新年推开门一看,好家伙,全是清汤挂面似的等离子烫。东北人看春晚最愿意看的就是赵本山小品,从《小九老乐》到《卖拐》,里面的词都能倒背如流。东北人看待赵本山不是把他当明星,而是把他当街坊邻居一般:“赵本山跟你二姨夫他们一样大……老家在莲花沟,跟你大姥爷他们一个镇的……”没有了赵本山的春晚,不知道全国人民怎么看,反正东北人是遗憾的,“这一年没见他了,咋也不出来了?不知道现在他过得咋样,还怪惦记的……”
长达四个小时的晚会,看困的孩子们也不忍心睡觉,有的是一杯一杯喝着茶水,有的是跟大人出去放鞭炮提神。冷冷的天,靛青色的空中像用擦过一样亮,窜天猴一个接一个飞到空中,什么叫“东风夜放花千树”,什么叫“飞星如雨”,什么叫“空里流霜”……那都是长大后才知道的句子。我们只知道那时的我们不困了,被年轻一点儿的长辈们背着老人指使着去买冰糕,还给了几块钱当跑腿费。勤劳的小卖店店主这个时候是不会关门的,孩子们裹着像棉花包似的踏雪而来,迎面就是油盐茶糖里散发出的烟火红尘香。提着两大袋子冰糕朝家里走去,方觉暗夜如歌般婉转,白雪红灯下那昏昏的温馨和甜蜜,是团圆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电视机里还不停地唱着:“红灯照照出千家福,红烛摇摇摇来好消息……”的确是,难忘今宵,永远难忘东北童年的除夕。
东北的冬天室内外温差相差四十度,外面大棉袄配二棉裤,屋里恨不得光膀子开窗吃冰棍。打开一袋子黄油奶味儿冰糕,甜丝丝的冷气沁人心脾。赶紧用勺子一人舀上一大碗:奶香、蛋香浓得化不开,比炼乳还甜,含在嗓子眼里久久舍不得咽下去,味蕾被刺激得眼睛都睁不开。待化成甜水溜进喉管的那一刻只想大喊一声:“爽!”
当电视里主持人用煽情的声音开始倒计时时,白莹莹鼓溜溜的饺子也出锅了,蘸上色味双美的腊八醋和油香四溢的辣椒油,一人能吃上一大盘子。饶是这样,大人们还得告诉孩子:“过年了,筷子要欢着点夹。”吃完了还有个保留节目就是拜年领压岁钱,虽然已经免了磕头的老礼,但嘴甜成绩好的总能比笨嘴拙腮的拿到的更多。
看完春晚虽然已经是大年初一的凌晨了,但孩子们依旧没有睡意,还等着看贺岁剧呢。久违的《编辑部的故事》回来了,戈玲居然有个香港表哥叫万梓良。赵本山突然变成了范伟的老丈人,为了照顾外孙子居然男扮女装去女婿家当保姆。王刚和陈佩斯差点成了一对亲兄弟。刘佩琦成了资深面馆的老板,取了朱茵做儿媳妇,有个“一勺汤”的秘诀,还有个叫“尔康”的徒弟……贺岁电视剧里没有虐心的波折,没有情仇爱恨的纠葛,有的只有合家欢乐重情重义的温暖与祥和。
孩子们勉强被大人按着睡了一觉以后,又在第二顿油煎饺子的香味儿中醒来。穿上新衣戴上新帽,拎着灯笼去大街上看扭秧歌。各单位比着赛出花样:动力车间扮了傻兮兮的个大头娃娃,逗得全场哈哈大笑。冶金车间的踩高跷差不多有一米多高,看得人心惊胆战。电焊车间的是跑旱船满场飞。物资处的猪八戒背媳妇让人恨不得过去拧他的大肥耳朵。连退休办的爷爷奶奶们不甘示弱,把龙灯舞得虎虎生风,看得人满场叫好。
过了一会儿,拜年的亲人们该来了,在外地上大学的表姨给我们带来了自己亲手制成的荷花风铃,亲戚家的妹妹们来了,我们这些女孩子个个拿出自己的珍藏,一块块色彩鲜明的糖纸,用来叠成跳舞的女孩最合适不过了。你叠一张床,我叠一架钢琴,正好玩过家家。表叔刚交的女朋友用自己的化妆包给我们女孩们个个画了个美美的妆,乌黑的眉心上点一个红点儿,雪白的脸庞上涂上一层胭脂,红嘴唇抹得比夏天街边的串串红还红。再穿上妈妈刚给买的兔毛大衣,绣上了小鸭子的裤子,系上玉米豆针织的红围巾,配上流苏珠穗的胸针,美美得装扮好后去厂俱乐部的冰灯前照相。咦,那个梳着马尾辫穿着粉棉袄的不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吗?刚二十出头的她是我们的启蒙老师,我们也是她第一批学生。她特别喜欢我们,把我们当弟弟妹妹般疼爱,牵着我们的手做游戏,亲手给我们系红领巾。能跟老师合一张影是多么荣幸的事!直到自己已经人到中年的今天,翻出来望着她当年的倩影,依旧能泪湿眼眶。那照片上是他们永远的青春,我们永远的童年。
亲戚们来家里拜年少不得要在这儿吃上一顿好的,东北人的老礼儿一定要留人吃饭,你不在这儿吃就是瞧不起他。大盘子大碗摆上桌,就要大块吃肉大口喝酒。首先就少不了孩子们最爱吃的锅包肉。上好的里脊肉切成薄厚均匀的十几片,用盐和胡椒粉腌好后,裹上面粉和蛋清下油锅炸,调甜酸口的酱汁记得一定要用醋精,要不出不了酸味。炸得软而蓬松后摆上桌来,金黄流油,外酥里嫩,一人一块不一会儿就抢光了。至于水煮肉片则是改良了川菜用白菜的做法,用大头菜或甘蓝入菜,不会炖烂。别看有点费肉,但能吃好几顿呢。第一顿吃肉,香麻鲜辣。第二顿吃菜,菜都浸软泡透了,一咬一口辣油。第三顿用剩下的菜汁拌面条,也能吃上几大碗。小鸡炖蘑菇是东北炖菜系列中的老资格了,鸡要用溜达鸡,肉紧实而香,一定要用高压锅才能焖出味儿。蘑菇呢,有的人家用榛蘑,其实榛蘑不如东北大兴安岭里野生野长的小青蘑好,配鸡味最相宜。只是那玩意儿又摘又洗又晒的太麻烦,是个有市无价的稀罕物,不是想吃就吃得到的。鸡心要夹给小孩子吃,吃心长心眼儿,学习好不受骗。鸡爪子和猪蹄子要夹给家里的老爷们儿,让他们新的一年使劲挠钱。
初二的酸菜火锅时家里的孩子大人期盼已久的。大肥而香的五花肉片、瘦而不柴的里脊肉片、精致整齐的肋排、骨髓流油的筒子骨……一起放到酸菜锅里热气腾腾的咕咚咕咚得冒着泡。酸菜可是个好东西,越炖有有味儿。血豆腐和血肠也得赶紧下,稍微一煮就可以夹出来了,久了就发哏不好吃了。酸菜锅,吃的就是个菜有肉香,肉有菜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大年初三在东北是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外孙狗”们回来了,虽然明知道是吃完就走,但也得准备一大桌子好菜。今年姥姥大出血,招待“鬼”们吃上一顿涮锅子。老式的铜火锅已经装满了烧好的木炭,锅里倒上奶白色的大骨汤,汤底有大枣、枸杞、葱段、桂圆,放了几个小螃蟹提味。羊肉片可是难得,是姑姥姥从乡下养羊的人家那里买的头羊。满山乱跑,大犄角顶人,脾气大蹄子硬,浑身腱子肉,吃起来一点膻味都没有。想吃他家的头羊,得两个月前预定。东北火锅的蘸料最是讲究:芝麻酱、韭菜花、腐乳汤、花生屑、辣椒油、葱花、香菜、老陈醋……吃的时候先吃羊肉,涮一下不带血筋了就赶紧吃,最香最嫩。然后吃肥牛片,肉丸和鱼丸,等汤底有了肉香,再涮蔬菜:白菜、香菜、茼蒿叶……最后汤底下挂面,吃完主食才算功德圆满。
大年初四商家们就开门了,在家里拘了好几天的年轻人和孩子们早就像心长草似的想出去逛逛了。离了老人们严厉的管教,还不撒欢似的聚会饮宴,推杯换盏间,把平时想吃又吃不到,或不敢吃的东西都尝个够。带上小孩子们出去打着给他们改馋的旗号,免得回家挨骂。当然了,小孩们也巴不得出去下下馆子见见世面,尝尝那些新鲜玩意儿。平时家里的饺子都是煮着吃,店里的饺子个更大,还可以蒸着吃。牛肉香菜馅的虽然好吃,也不如西葫芦鸡蛋虾仁馅的,一口一个大虾仁儿,咬在嘴里嚼啊嚼啊那叫一个幸福。也可以告诉店家做成“蒸而炸”,炸过的蒸饺外皮酥香焦脆,里面软嫩爽口肉汁鲜稠,一口气就能吃完一大笼屉。光吃蒸饺未免单调,再配上香其酱炒蛋,酱香浓郁,青椒刮辣,香菜芬芳。吃完后再喝上一大碗酸香饱腹的牛肉西红柿汤,馋改完了,肚子也撑圆了。
逛了公园,赏完了冰灯和雪雕,再去小姑姑上班的串珠店里给自己串个别致的首饰:紫色仿水晶珠的手钏,玫红锆石的戒指,红心鸡血石吊坠,争先恐后地选颜色和款式,调着样的搭配,你穿个七彩中国结,我做个蓝底黄纹大蝴蝶……直到个个打扮得比花朵还娇艳,才满意而归。头上别着刚买的双鱼发卡,脖子上挂着心仪已久的企鹅形怀表,钥匙上坠着莲花链,书包上背着黄色的毛绒小鸭子。用现在的话来说:我就是这条街上最靓的仔!
东北人管大年初五叫“破五”,得吃上一顿饺子。晚上点着灯笼去看厂区放焰火。几万人都出门了,小孩骑在大人脖子上,一起仰望苍穹。辽远的“嘭嘭”声不绝,天空中绽放出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伞,瞧,那个黄绿相间的扇形焰火好像孔雀开屏,那个洒下了漫天红粉紫星的应该是“天女散花”。金灿灿如麦浪翻滚的是“稻谷丰收”,半边凝碧半边澄红的是“残阳铺江”……嘴里嚼着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手里的灯笼拼命地挥舞着,好像要和天上的焰火和上一曲,改革浪潮下国营企业最后的狂欢。
初六那天突然馋饭包了。蒸好的土豆歘成泥,配上葱、香菜、米饭、炸好的鸡蛋酱和花生米,用洗净的大生菜叶子卷着吃,越吃越香,尤其是里面的酥脆花生米,那是孩子们的最爱。不过得赶紧吃,要不大人回来发现下酒的菜没了,搞不好要被说上两句的。
大年初七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油腻腻了好几天,肚子里只想吃点清淡的了。东北人说“家有百万,不吃豆饭”,米饭里加上豆,香得恨不得捧着锅吃。红如花瓣的大豆,黄似碎金的大碴子,用高压锅在柴火灶上煮得黏黏糊糊的,满屋子都是香气。大焖罐里蒸好了两种地瓜,白瓤的是东北地瓜,热的时候吃不算甜,冷的时候吃像栗子似的,甘甜又面。今天运气好,菜市场上来了个卖关里地瓜的,黄得发红的地瓜蒸得水汪汪的,一咬满口蜜,比夏天吃香瓜子还甜。不过这两种东西吃多了都烧心,得配上点咸菜吃,酸的豇豆角,咸的芥菜疙瘩,辣的辣花萝卜……爽口又刮油。但是家里的那些孩子不知道又从哪里弄来那些奇头鬼领的吃食:好好的冷面,非要用铁板烤着吃,裹上鸡蛋刷上辣酱撒上芝麻和孜然,也不知道什么吃头。煎饼果子倒是便宜又管饱,大圆鏊子上给上足足两勺半的面浆,摊上鸡蛋,抹上黄酱和腐乳酱,撒上葱花香菜芝麻孜然,果子是真的好,一根就有三两左右,红通通的足有一尺长,冷掉了也绝不会回生。两块钱一个,足足够三个孩子吃的。中午饭是蒸好的茄子和土豆,配上有鸡蛋、黄酱、辣椒丝一起蒸好的鸡蛋焖子,放上葱丝和香菜一拌,比炒菜和炖肉都好吃。配上外面油香酥脆,里面甜腻软烂的油炸糕,又是一顿带派的家常美食。
虽然忙碌的工作开始了,但新年欢乐气氛犹在,追寻美食的脚步也不能停。街口来了一家卖麻花的特跑火,天天摊子前排长队,晚去一会儿就卖光了。他家的麻花一滴水都不加,纯蜂蜜和鸡蛋活的面,一尺长,四两一根拧成三股,放在大豆油里低温炸至橙皮色,捞出来沥干油趁热吃,完全是奶油味儿。大人一连三天下班都要带回来几根,再配上木耳肉沫打卤的咸豆腐脑,给家里的“馋猫鬼”倒换口味。当然,这些外面的东西再好吃也比不上姥姥蒸的萝卜肉馅包子。
氤氲的热气里传来的小麦粉的香甜,朦胧中露出姥姥亲切和蔼的笑脸。萝卜吃油,但姥姥和馅特别舍得。肉要五花三层皮毛洁净的好肉,油要用花椒粒炸过一遍的熟油。姜得老姜,蒜得紫皮独头蒜,葱要粗壮的的辣甜辣甜的四季葱。姜末、蒜末、葱末、五香粉、精盐、酱油、蛋清和好了冲鼻香的一大铝盆馅后,就把发好的面端过来。揪下来一小块闻闻,嗯,酸碱度合适,软硬适中,白生生的一大盆,可以上面案子擀皮开包了。姥姥包的包子每个都有手掌那么大,讲究薄皮大馅十八褶,花开牡丹富贵甜。待到蒸好后晾到不烫嘴时咬下来一口,呵,不是灌汤包可汤汁也饱满流油,一点萝卜的臭气都没有,鲜香膏腴肉味十足!这个时候再蘸上辣椒油和腊八蒜汁,配上姥姥熬的二米粥,八、九岁的小肚子都得吃上三个才会停嘴。
正月十五那天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了。彩灯分外的明,烟花是分外的媚,空气更是分外的甜。白白的圆溜溜的元宵躺在碗里,奶白色的汤都香甜管饱。花生馅的也好吃,黑芝麻馅的也爱吃,枣泥馅的本想一口吞一个,可是怕滚到肚子里烫肠子,只敢一口一口的咬,可那甜软糯蜜的馅还是让舌头受了一下罪。脸盆大的盆子又端上了桌,酱好的大棒骨是棕红色的,上面全是五香味儿的精肉,用手撕着吃是真香,可吃多了也有点腻得上头。猪肘子煮熟了切成薄片,瘦的粉红软嫩,肥的凝脂如玉,蘸酱碟吃一个人能吃上一斤都不在话下。双耳大锅里炖的是什么:猪肉、鸡肉、土豆、胡萝卜、粉条、豆角、玉米,荤的素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杂味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便夹起一块都鲜得恨不得吞下舌头。锅边炕的是什么饼?苞米面贴饼子,贴锅的那一片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嘎嘣儿,咬着吃又香又脆,比卖的小米锅巴还好吃。油锅里还煎好了筋饼,金黄亮眼的,拎起来能看报纸。小舅舅为了这顿“大丰收”还特意从菜市场买来了“吊炉火烧”,摆在盘子里一个个如满月般,皮酥面嫩馅甜,素嘴吃都能吃得舔嘴抹舌。小舅舅得意极了,“你们不知道,那家的火烧刚出炉时,整条街都是油香味儿。手里有几毛钱也得买个尝尝,没钱的恨不得偷两个。怪不得有人说:在好吃的面前恨不得当贼!”
过年的日子里,大人不会催着写作业和看书,也懒得念叨小孩子们的成绩,想看多久电视就看多久电视,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想几点起就几点起,想吃零食也随便,大蟹酥、虾条、干脆面、旺旺仙贝……这几天管够,想看平时不敢看的闲书也随便,只要不去作坏,基本上不骂也不阻拦。工厂电视台春节晚上天天都播放港台片,《大时代》啦,《银狐》啦,《廉政英雄》啦,《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啦,里面那些人物穿的华衣美服,吃的西餐和港味茶点,住的房子,开的车子都令我们这些女孩子艳羡不已。表姐妹堂姐妹们过年聚在一起,就要对着电视剧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议论个不停,学着电视剧里的人唱歌“你你你为了爱情,孤单地看星……”。大家都喜欢《仙鹤神针》里面马君武,说他上辈子肯定是朵桃花,也喜欢《火枪柔情》里的“菠萝干”,那时候的方中信真的超级帅!也有某个不开眼的说喜欢《香帅传奇》里的楚留香,“楚大哥最帅了”招来了一片鄙视声,“那楚大哥当你爷爷都富余了!”不过在女孩子们心目中人气最高的还是《新白娘子传奇》里的白素贞,大家惟妙惟肖地模仿着白素贞施法时的手势和身段,玩过家家时总会为谁当白素贞谁当小青吵架,小小年纪的我们也有“咖位”之争。吵够了还是会手拉着手去小卖店淘一些赵雅芝的不干胶,“你有没有这张白娘子穿绿衣服的,我有一张了,这张可以给你……”
东北孩子的冬天少不了堆雪人和打雪仗。纷纷扬扬的雪厚得没了膝盖,人仿佛掉进了童话里的冰雪王国,走在路上都像置身于冰雪城堡之中。一条条趟出来的窄窄的行路如迷宫般变幻莫测,这个时候最适合跑出来撒欢了。细心的女孩会选最白的雪用红嫩的掌心团成精致的毛绒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圆,做成雪人漂亮的大脑袋。坏小子们则喜欢把雪团塞进别人的脖子里,要不就是用铲子铲掉马路上被车轧过的坚硬如石头的脏雪块拸人,打中谁要不是穿衣服厚,非起个青包不可。不过那也不要紧,谁叫他们手欠往自己抽冰尜儿的绳子上拴了个铁坠儿呢,那坠儿抽冰尜儿油,抽人加倍疼,等过完年让大人收拾他一顿狠的。
江面上的冰厚得可以跑汽车,一条条肥硕的中华田园犬拉着爬犁在冰面上狂奔,爬犁上坐着脸蛋子黑红脖撸上挂起了“白胡子”还犹自傻笑的小男孩。那些已经到了青春期的大男孩们则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橙红粉蓝的滑雪服趁得身形更加颀长,脚下的冰刀鞋银光闪闪,仙鹤似的在云母石般的冰面上盘旋滑翔,真是翩若惊鸿,矫若游龙!那满满的清新的少年气息,没有经过生存压力的侵蚀,潇洒、自由、无羁,令人心醉而动容。仰望天空,真是蓝啊,那是纯净而没有一丝杂质的蓝,阳光中富含着蓬勃的喜悦。童年的心中仿佛有个过滤器,烦恼总会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美好。而长大成人后,不知道为什么,那个过滤器消失了,即使开再高清的美颜,刷掉了白发和皱纹,也刷不掉眼底晦暗的疲惫和心灵的沧桑。
这就是我们东北八零后的春节,是我们记忆中最甜蜜温馨的一刻,是值得回味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