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里的千年长卷(散文)

作者:姚维满    发表时间: 2025-03-27 22:34:51     阅读量: 907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晨雾未散的江南书院,青石板上还凝着夜露。我总爱立在藏经阁前,看檐角铜铃在微风中轻晃,听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与松涛应和。这声音穿越千年时光,在每一个求知若渴的灵魂里激起回响。电子阅读器的冷光永远无法替代宣纸的温润,那些被岁月封存的智慧,在书页开合间次第绽放,如同琼林中永不凋零的奇葩。

推开沉重的木门,檀香混着纸墨气息扑面而来。泛黄的典籍静静躺在檀木架上,每一部都是前人用生命淬炼的结晶。指尖抚过《诗经》的竹简,仿佛触到了三千年前黄河岸边的蒹葭苍苍;翻开《史记》的帛书,耳边隐约传来未央宫的暮鼓晨钟。在敦煌莫高窟,我见过画工们用骆驼乳汁调和矿物颜料。他们跪在凹凸不平的洞窟地面,用鼠须笔一笔一划描摹飞天衣袂。颜料渗入岩壁的刹那,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看见那些流转的光华。这让我想起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的场景:她与赵明诚常以赌书泼茶为乐,在金石文字中寻找人生至乐。那些被精心摩挲的碑文拓片,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琼林采撷?

江南梅雨时节,我常去拜访一位老书法家。他的书房临着池塘,池中睡莲在细雨中舒展叶片。老人说,这是他观察笔势的活教材。只见他饱蘸浓墨,狼毫在宣纸上如龙蛇游走,起承转合间自有天地。"墨海耕耘"四字跃然纸上时,窗外的雨丝忽然变得晶亮,仿佛都化作了灵动的笔触。老人指着满墙字画:"每一笔都是与古人对话,与天地交心。就像王羲之观鹅掌拨水悟得笔法,我们这代人更要在数字化浪潮中守住墨韵。"

在杭州西泠印社,我曾目睹匠人雕刻印章。他们对着方寸石料沉思半日,才执刀缓缓切入。石屑簌簌落下,如同雪粒打在青瓷盏中。待朱文白字显现,匠人总会对着阳光审视良久,仿佛在验证时光的重量。这让我想起文徵明临写《千字文》的故事,他从青年写到白首,每一遍都带着新的领悟。那些被反复打磨的线条,何尝不是墨海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如今数字篆刻技术虽便捷,却少了石材与刀锋碰撞时的温度。

暮色四合时,我常独坐书斋。案头的油灯将影子投在墙上,恍惚间竟与千年的文人身影重叠。屈原抱石沉江前,是否也在竹简上刻下最后的诗行?陶渊明荷锄归来,是否在松涛声中构思着《归去来兮辞》?他们用生命在琼林采撷,于墨海耕耘,最终让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此刻手机屏幕的荧光在书页上投下光斑,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

窗外的玉兰树又开花了,月光透过花影洒在书页上。我忽然明白,所谓"琼林采撷千般秀",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生命的敬畏;而"墨海耕耘万卷香",不仅是技艺的精进,更是灵魂的修炼。当我们在古籍中寻找智慧,在创作中倾诉衷肠,便是在续写文明的长卷。那些穿越时空的墨香,终将在人类精神的星空中,化作永恒的璀璨。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