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汤家门楼前(散文)

作者:九羊    发表时间: 2025-03-28 09:03:56     阅读量: 437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晨雾未散时,龙虎山的轮廓在天际若隐若现,汤家村枕着鸟语花香醒来,一栋栋屋檐间蒸腾起炊烟。这座在金溪文化版图上的古村落,正以它特有的韵律,在历史与现实的经纬间编织着绵长的乡愁。

踏入汤家村,映入眼帘的是村口那座古门楼,站在门楼前,时光忽然变得黏稠。斑驳的砖墙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道裂痕都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六百年前汤氏先祖夯土筑墙的号子似乎仍在回响,等待着人们去探寻。

沿着门楼往里走,青石巷道里藏着时间的呼吸。苔痕浸润的墙基处,清代老屋的砖雕花窗半掩,檐角的砖块被岁月磨钝了棱角。某扇褪色的木门“吱呀”轻启,满头银丝的老妇端木盆走向古井,木桶磕碰声惊起井栏边的青苔。木桶起落间,飞溅的水花里晃动着前朝旧影。掬一捧井水入口,仿佛六百载光阴都沉淀在这口永不干涸的乡愁里。

汤家村广袤的田野间有一条弯弯的水流,朱晓慧告诉我说那就是直到朱家的潭溪,也就是古白沙河。宋代的白沙河,自东向西流淌,最终汇入信江。小陂窑的瓷器就是从这里得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原来这里应该有大码头,要不能小陂窑的瓷器怎么运出去呢。可我眼前除了一望无际的田野,古码头不知在哪里!

转过一道废弃的老墙,忽见断壁残垣间立着半截青花瓷瓶。蹲身拂去积尘,釉面下竟游着宋代的莲花纹。这或许是小陂窑的遗珍?思绪溯流而上,穿过村前起伏的田野,直望朱家村南的古河道。当年潭溪水载满窑火的温度,青白瓷顺着信江漂向四海。我仿佛看见暮色中船工们喊着号子,将摞满瓷器的竹筏推入波心,釉色在晚霞里流转如星河。

据村中的老人讲述,汤家村的先辈们个个擅长舞龙灯,每到节庆之时,村里便会热闹非凡。舞龙者身着黄色服饰,在锣鼓声中翩翩起舞,那条长龙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活灵活现,引得村民们阵阵喝彩。舞龙灯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它凝聚着汤家人的智慧与情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门楼前拉家常的人群中,几位古稀老者比划着往日的龙灯阵势,讲述着老辈人把红绸扎的九节布龙可以舞出云气,擎着龙灯能踏过十八张八仙桌。最令人惊叹的是夜龙灯的制作绝技——在龙腹内设置精巧机关,烛火摇曳时,通体鳞甲竟能如活物般翕张。正月十三试灯那夜,整个村庄都在震颤。龙珠引着赤龙穿街走巷,鼓乐声惊飞檐角栖鸽。当龙首在古井台完成"汲水"仪式,漫天星斗仿佛都落进了龙睛。

这些老者一边挥动着手臂,口中喊出“蛟龙出海”“云龙三现”的招式,舞龙灯的传统文化基因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在他们手头苏醒。我听得入神,仿佛他们的手中渐渐有了龙的筋骨,空中竟真似有鳞甲在游动。如今,虽然舞龙灯的盛景已不复当年,但我们相信,只要深入挖掘这份传统,汤家村的舞龙灯表演定能重放光彩。

在一个老人的家里,我看到一把老壶,好像是小陂窑鼎盛时期的青白瓷执壶。壶身缠枝莲纹纤毫毕现,仿佛能看见当年匠人运笔时手腕的颤动。最妙的是壶嘴的弧度,既合水流之势,又暗含阴阳之道,让人想起龙虎山道观里的太极云手。他说,“小陂窑当年九十九座龙窑的火光,能把整条白沙河烧成琉璃色”。我似乎看到,暮春时节,村民在河滩垦地时,仍会翻出带支钉痕的匣钵残片。孩子们把这些宋代遗物当瓦片打水漂,瓷片掠过水面时,激起的涟漪里似乎荡漾着“天青色等烟雨”的余韵。

汤家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而它的生态资源同样令人惊叹,仿佛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偏爱。毗邻著名的龙虎山景区,汤家村被大自然的美景所环绕。这里植被丰富,山林郁郁葱葱,各种树木竞相生长,为村庄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外衣。漫步在山间小道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

村旁的新塔园艺观光园,更为汤家村增添了一份现代与自然融合的魅力。这片占地 400 余亩的观光园,按照国际化标准精心打造,拥有实弹射击场、越野车及卡丁车赛场、特色民宿等多种设施。在这里,既能体验刺激的户外运动,又能享受宁静的乡村生活。在特色民宿中,透过窗户便能看到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晨被鸟鸣唤醒,夜晚在星空下入眠,感受着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惬意。

汤家村像枚活着的古瓷,既有窑变的惊喜,又存着胎骨里的笃定。田野间的河水依然蜿蜒流淌,将六百载光阴酿成琥珀色的晨昏,教人懂得守护不是封存时光,而是让古村的血脉在当代依然温热流淌。

阳光洒在古门楼上,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村中升起了袅袅炊烟,那熟悉的柴火味弥漫在空气中,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时光。偶尔传来几声狗吠、鸡叫,更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祥和。

“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似乎就在眼前。我们不禁感叹,汤家村,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保留着文化的根脉,又在时代的浪潮中寻得新的发展之路。

阳光下,汤家村像件精妙的錾刻银器,传统纹样与现代工艺在时光里交融共生。那些明清古建是凝固的历史,塔园的观光园争艳的花枝是跃动的当下,而檐角吟唱的风声,正将此刻铸成未来的古迹。当我们抚摸古井边青苔时,也在为未来的乡愁刻下新的年轮。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