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凛然英雄气(散文)

作者:九羊    发表时间: 2025-04-01 08:12:41     阅读量: 424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走进连家村,一种熟悉感涌入眼帘。阳光如同金色的丝线,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闪烁的光斑。村子里弥漫着淡淡的轻雾,那雾气像是轻柔的纱幔,缭绕在房舍之间,给整个村庄增添了几分神秘。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像是一条沉睡的巨龙,静静地卧在这片大地上。

沿着小村漫步,感受到的是人间的烟火气息。我关注的是村子里的老建筑。看到那些传统的砖瓦结构的明清老屋,青瓦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斑驳,却依然稳稳地承载着岁月的重量。墙壁上爬满了青苔,那青苔就像是大自然赋予房舍的绿色绒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这片如画的山水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连城璧,我感觉到连城璧的故事就像一阵古老的风,穿越时空的隧道,在连家村的上空久久地回荡。

连城璧,字如白,生于1591年,天启四年(1624年),他举乡试,一举成名,人们都期待着他能够有所作为。他也是意气风发,胸怀壮志,想要用自己的才学去改变这个社会,去为百姓谋福祉。

崇祯十三年(1640年),他成为特用进士,授灵山知县。他初到这里,看到百姓们饱受贫困、疾病和战乱之苦的景象。就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积极地推行各种政策以改善民生。他亲自到田间地头,鼓励农民开垦耕种;他与当地的士绅们商议兴办学堂,让孩子们能够接受教育。在他的治理下,灵山开始有了一些起色,百姓们对他也逐渐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后来,他被调任顺德知县。他又像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带着自己的使命和理想来到了顺德。在顺德,他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晚明的种种弊端已经显现,民生问题更加棘手。但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

不久之后,他便擢升为陕西道御史。这一职位的晋升,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家的政治事务中。他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整个天下局势的变幻。他看到了国家内部的腐败和外部的威胁,心中充满了忧虑。

清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刻。明唐王被执,永明王监国,南明的局势动荡不安。连城璧心怀忠义,他自肇庆到梧州入见永明王。永明王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于是便命他巡按广东,佐巡抚王化澄协理军务。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开始在广东这片土地上为了南明政权的稳定而奔走操劳。他深入各地,安抚百姓,召集义兵,他要将广东这一片土地重新凝聚在永明王的麾下。

他又回到了肇庆,漳州萧嘉音盘据海滨,欲图对抗。然而,连城璧并没有用武力去强硬地征服他,而是单骑往召他。这一骑,彰显了他的勇气和自信。他或许只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去和萧嘉音商讨归顺之事。而萧嘉音也是被他的气度和真诚所打动,感而归附。连城璧还为他改名为王兴,并且荐为总兵。这一举动,使得萧嘉音更加感激涕零,他愿意全心全意地为南明政权效力。

然而,南明的局势并不乐观。清兵如狼似虎,进攻两广之势愈演愈烈。总督佟养田来信劝连城璧降,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那封信就放在他的案几上,他看着那封信上的每一个字,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他想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想到了那些追随他的百姓和士兵们。他对着身边的士兵们大声地说:“敌欲以千金购吾印,当与否?”士兵们都沉默了,他们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在那沉重的沉默之后,连城璧拔出刀来,决然地说:“拿刀来剖吾腹,把印放进去,你们再抬我的尸首去领赏吧。”他的话掷地有声,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坚贞不屈的意志。士兵们被他的举动所震撼,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发誓以死守印。而王兴回复佟养田说:“广东易得,此印难求。”他的话就像是一把利剑,斩断了清兵想要诱降南明官员的企图。

1647年,梧江不守,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他害怕官印落入清兵之手,于是将官印缴给了永明王。在这一刻,他虽然有些许的无奈,但他的心中更多的是对南明政权的忠诚。1648年,他集合散亡将士,为了光复南明政权,开始进攻三水。他的一系列举动,让永明王对他更加倚重,王擢城璧为兵部侍郎,总督岭海。他开始率领大军,屡战皆捷,他就像是一颗闪耀的星辰,在南明的天空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他重新取春江、新恩等县,让人们看到了南明政权中兴的希望。

可是,命运似乎总是在和这位忠义之士开玩笑。1652年五月,永明王走永昌,第二年,入缅甸。而他的理想似乎随着永明王的离去而变得更加渺茫。1653年八月,王兴兵溃身死,这对于连城璧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听闻这个消息后,大哭不已。在大哭中,他看到了自己这些年的努力全都付诸东流,看到了南明政权最终的覆灭。

然而,他却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气节。平南王尚可喜致书再三招降,这位威震一方的将领,对连城璧非常敬佩的。可是,连城璧心中的忠义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永不熄灭。他的答书皆以死自誓,他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哪怕是在这最艰难的时刻。尚可喜最终也闵其志,准许他返籍葬母,连城璧才得以离开那充满纷争的战场。

1660年,他七十四岁,终于归金溪,之后便杜门家居,不久去世。他的一生,就像一首壮丽的史诗,充满了悲壮与豪情。

行走在连家村,再一次徜徉在这一片山水之中,我不禁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更被连城璧的故事所感动。在连家村的田野上,我仿佛看到了连城璧当年骑马奔驰的身影;在溪水边,我仿佛听到了他与百姓们亲切交谈的声音;在山林间,我仿佛感受到了他隐居时的孤独与坚定。

连家村,这片美丽的土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自然的美景,还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英雄的伟大。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忠诚、勇敢和奉献的精神将永远被人们传颂和铭记。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