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坊,心之所向(散文)

作者:九羊    发表时间: 2025-04-03 08:49:02     阅读量: 329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往昔岁月如潮水般涌来,将我裹挟其中。孔坊,这个承载着我中学时光的地方,如今再次映入眼帘,熟悉又陌生。岁月的长河在它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却也沉淀了无尽的故事。

村子名为孔坊,居民却大多姓江。据《金溪县地名志》记载,孔坊孔氏从山东曲阜迁来,历经55代。宋元丰壬戌年(1082 年),江仁彰从福建光泽麻石徙此。历史的长卷缓缓铺开,明清时期,孔坊江氏为何源镇的望族,进士举人基本出自此村。其中,清代进士江球,这位古文家,官至左副都御史,成为了孔坊历史上最耀眼的星辰之一。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住过一晚。明崇祯九年(1636 年)十月二十七日,徐霞客来到孔坊,并在游记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西南七里,曰石冈山,金溪县东界也,是入抚州境。又三里曰淳塘,又五里曰孔坊,俱江姓,宿。”他的一笔一划,将孔坊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后人得以窥探这片土地曾经的风貌。

小平带我走进总门楼,门楼上书“百禄是总”,典出先秦诗词《长发》,意指门纳千百福禄。这四个字,承载着先辈们对家族繁荣昌盛的祈愿,历经风雨,依然醒目。门楼是村子的入口, 也是村子的守护者,见证了无数人的来来往往,见证了村子的兴衰变迁。

又到京祠,修旧如旧,非常壮观。小平介绍说,原来该祠堂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后历代有重修,祠堂由康熙年间进士江球主持进行了一次大修。站在祠堂前,我仿佛能看到当年江球带领族人修建祠堂的场景,大家齐心协力,为了家族的荣耀而努力。祠堂是家族的象征,是族人聚会、祭祀祖先的地方,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族人精神的寄托。

我在何源读中学的时候,吴老师就住在这座祠堂里。每个学期,我都有几次机会到吴老师家吃饭。那时的祠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吴老师的家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如今,再次站在祠堂前,却找不到以前的一点痕迹了。岁月的侵蚀,让曾经的记忆变得模糊。但我相信,那些在祠堂里度过的时光,依然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里很特别的是人们对祠堂拜殿的一根中柱很敬重。小平告诉我们,村里的人对这根柱子有崇拜和祭祀。还说这根柱子是木神,只有江球(康熙进士)这样的人才能够请来这根木神。在村民们的心中,这根柱子是神圣的,是吉祥的象征。他们对柱子的崇拜和祭祀,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根柱子,不仅支撑着祠堂的建筑,也支撑着村民们的精神世界。

记得当年在何源中学读书时,孔坊老街很热闹,商店是一家挨着一家,做豆腐的、卖糕饼的、剃头的、打铁的……一条水圳沿街顺流而过,放学后,我们一群同学总喜欢混迹在这里,只要身上有一点钱,就不分彼此买包子、买糕饼分着吃。那时的我们,无忧无虑,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老街是我们欢乐的天地,我们在那里嬉戏打闹,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可惜,今天走到老街中,那些古屋寥寥无几,老街曾经的味道也荡然无存。如果不是水圳的清水依旧潺潺穿过,我是再难重拾曾经的记忆。岁月的变迁,让老街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它依然承载着我们的回忆。那些在老街上的点点滴滴,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一个拐角处,供奉浮丘、王、郭三真人的“顺龙岗庙”香火很旺。我清楚地记得,曾经的一位同学就住在这座老宅子里。庙宇的香火,代表着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和祈愿。在庙宇中,人们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平安健康的渴望。如今,再次来到这里,却是物是人非,但庙宇旺盛的香火,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走到街的尽头,一望无垠的田野就呈现在眼前。这片田野,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见证了我们的欢笑与泪水。

不会忘记那年我们几个同学去龙虎山玩,那时龙虎山还是一座荒山,没有游客。我的鞋子被河水冲走了,打着赤脚登山,走山路,等回到学校的时候,我的两脚满是血泡。那时,就是从这条路经过的。现在想起,不禁会问自己是不是还有勇气赤脚登龙虎山,走仙水岩?

走在孔坊,我在寻找。我知道,过去的不会回头,但未来总在继续。路总在延伸,我们必须向前走,才能连接起一条大道。这也是心的方向。孔坊,让我更加珍惜过去,也让我更加感知未来,我又一次深深明白为人生总要不断出发。 孔坊,这里有我的青春记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都将永远在我的心中。



【编辑:张若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