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刚过,天气晴朗,地处诸广山脉的丰州迎来了霜降节气,冷空气逐渐来袭,山上的冬笋已经悄悄孕育生长了。人们都说“物以稀为贵”,冬笋就是这样一种稀物,它不同于春笋,竹林里到处有,冬笋特别难找。它是立秋前后由毛竹的地下茎侧芽发育而成的,富含维生素a、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如果你还未吃到今年最新鲜的冬笋,那就带上小锄头一起进山挖笋吧!
小英在县城带小孩上学,偶尔回家看望家公家婆,便会到山里弄些野菜回去。这次回来换了衣服,便上山去挖冬笋。
冬笋尚未出土,因此从远处望去根本无法发现它的具体位置。小英对我说,挖冬笋的过程是其乐无穷的,当你走进竹林看到青翠的竹子,闻着那清新的空气,四周不时的鸟叫声传入耳畔,让人觉得心旷神怡。我是把它当着一项运动来做的,至于挖笋能挖到多少就多少,要求从来就不高。一天挖下来能出身汗,活动活动身子,到晚上能美美的睡上一觉也很快哉。
小英接着说,挖笋除了要有点体力还要讲究技术才行,这当中最为关键的还是技术。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样的竹子才会结笋,什么样的地理位置长的笋会大些,这冬笋大体会长在什么地方去,这都要技术要经验才行。掌握了这些挖起来就更得心应手了,大多也会有收获,你的“中奖”机率就多得多了。
小英在竹林下走走停停,仔细辨别地面的情况,然后指着这里说:就是这里啦!不过,我真难相信这厚厚一层竹叶下真的有冬笋吗?
只见她轻轻刨开表面的竹叶,果然发现下面有一枝细细的芽头,没错,这就是冬笋!用锄头继续轻刨,笋身逐渐显现,这颗冬笋肥壮饱满,十分喜人。
小英手握锄头,对准冬笋根部轻轻一敲,笋根一松,本来乖乖躺在地里的冬笋竟然一下“站”了起来!用手捏住笋身往上一提,冬笋就乖乖进了竹篓。
小英自从做姑娘时就学了一手挖笋本领,她的经验是这样的,进入一片竹林,先不要急着低头寻找,先要抬头看天,看天的意思其实是在扫视这一圈竹林,周围的竹子粗大、茂盛,地下有冬笋的可能性较大。竹叶的颜色是第二个判断准则,竹叶绿色,则可能有冬笋,竹叶偏黄或已经变成黄色,那说明这竹子正在休笋期,不用花功夫找了,麻利换地方。扫视完毕,接着低头看地,先看这一带土地是否湿润?是否肥沃?土肥地沃是是否有冬笋的判断指标。接着再环视周围地块,看是否有被人为翻动干扰过的痕迹,倘若有人为干扰过,那么找到冬笋的几率也会降低,因为这表示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如果没有发现人为干扰的痕迹,那么接着就可以仔细寻找地面上凸起并且泥土有新鲜爆裂的地方,那就是冬笋所在之处。所谓“生机勃发”,形容的就是这种光景,生命的顽强和坚韧在不经意中让人感慨万千。
当发现那种地面上有凸起、泥土有新鲜爆裂感的区域时,锄头就派上了用场。挖到笋后可别太高兴的离开了,如果是冬笋一般一根竹根是不止一个笋的,少则2-3个多的就是一窝7-8个的也不足为奇。沿着竹根挖笋或寻找笋时要小心,尽量别伤害小笋芽和竹根,挖完笋后要用原来的土再埋上。
小英今天的收获不错,新鲜出土的绿色有机生态冬笋,椭圆的笋身让我感觉萌萌哒。
回到家后,小英张罗褪去冬笋的外衣。首先切去冬笋多余的根部,然后沿着笋身轻轻划出一条口子,不可用力过猛,否则容易伤到细嫩的笋肉,也不能力道不足,不然退不完笋衣。最后在笋尖横切一刀,这是为了方便剥离笋肉。剥笋也是个技术活,经验丰富的客家老表3刀即可。将剥出来的笋肉稍微打理一下,鲜嫩玉白的冬笋就可以加工做菜啦!
天色己晚,小英开始做饭了。
做菜如做人,细心切出好丝。一碗笋丝辣椒蒸鱼干子,一盘冬笋炒腊肉,红、黄、青、白相间,让人垂涎欲滴,也是农家最下饭的菜了。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