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在耳,故乡在心(散文)

作者:刘小龙    发表时间: 2025-04-07 20:11:18     阅读量: 117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一、乡音,梦中的呢喃

     在太行山西麓,浊漳河北岸,山西襄垣这片被岁月眷顾的土地,承载着我无尽的眷恋。襄垣的乡音,恰似一首悠扬的古曲,自儿时起,便萦绕在我的心畔,成为我与故乡割舍不断的情感脉络。

     小时候,每当夜幕降临,我总会窝在奶奶温暖的怀抱里,听她讲述仙堂山的传说。奶奶那带着浓郁襄垣口音的话语,似山间澄澈的溪流,淌入我幼小的心田:“妮儿啊,咱襄垣的仙堂山,可是块有灵气的宝地。早年间,仙人云游至此,见这山水灵秀,却天灾不断,百姓受苦,便留下庇佑。仙人设坛做法后,襄垣风调雨顺,这山就成了咱的守护山哩!”奶奶眼中闪烁光芒,我仰着头,沉醉在这奇妙故事与独特乡音中,它们在我心中种下眷恋故乡的根。

     二、老街巷,乡音的交响 

     清晨,阳光洒在襄垣的老街巷,石板路熠熠生辉。“油糕嘞,热乎的油糕!”卖油糕的大爷挑着担子,叫卖声唤醒小城活力。大爷身材敦实,古铜色脸庞刻满岁月印记。他揭开担子布,油糕香气扑鼻。“给俺称两块,大爷。”妈妈说道。大爷乐呵呵回应:“中嘞,自家做的,放心吃!这油糕是祖传手艺,用的是本地好食材,俺卖了几十年,就盼大伙一直吃这家乡味儿。”那带着襄垣特色的口音,让人心里暖乎乎。

     漫步老街巷,乡音不绝于耳。“今儿天儿好,出来逛逛。”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和邻居打招呼。“嗯呐,吃了饭没事,出来晒晒太阳,唠唠嗑。”她们坐在小板凳上,唠着家常,话语里满是生活琐事与岁月感慨。街边铁匠铺里,打铁声与师傅吆喝声交织:“嘿哟,使把劲儿!这铁打得结实着嘞!”师傅身材魁梧,肌肉泛着光泽,他挥动铁锤,火星四溅。“咱襄垣铁器有名,这手艺养活了几代人。现在机器方便,但有些老物件还得手工打造才有味儿。”这声音诉说着襄垣人的坚韧勤劳,见证老街巷变迁。

     时代发展,老街巷有了变化。新潮的奶茶店、咖啡馆与传统油糕店、铁匠铺相邻。奶茶店老板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招呼:“尝尝新推出的珍珠奶茶!”油糕大爷依旧用方言吆喝:“油糕嘞,刚出锅的热乎油糕!”两人还会打趣,节日时,奶茶店推特色饮品,大爷做节日造型油糕,新旧融合,让老街巷焕发生机,乡音坚守阵地。

     与南方水乡小镇相比,襄垣老街巷充满质朴豪爽。水乡街巷温婉秀丽,吴侬软语细腻柔和,而襄垣乡音简洁明快,如油糕叫卖声,透着北方山区人的干脆实在。这种差异源于地域环境,水乡资源丰富,生活安逸,文化细腻;襄垣地处山区,人们与自然抗争,形成坚韧豪爽性格与简洁文化。

     襄垣老街巷的“转九曲”,每年正月十五举行。起源于古代黄河阵,为纪念姜子牙封神,有消灾祈福寓意,后成庆祝元宵、祈求平安的民俗。活动时,人们用高粱秆栽成方阵迷宫,中间挂灯笼,按九宫八卦布置。夜幕降临时,人们扶老携幼,顺着通道前行,用襄垣方言祈福:“转九曲,消灾愁,一年顺当没啥求。”这不仅是娱乐,更是对祖先智慧传承,对美好生活向往。与一些地区元宵猜灯谜不同,猜灯谜侧重智慧较量,“转九曲”是全体襄垣人的集体祈福,将传说、九宫八卦与生活愿景相连,彰显襄垣文化独特魅力。

     三、田间地头,乡音的沉吟

     农忙时节,田间地头热闹非凡。“都快点儿干,趁好天气把庄稼收喽!”爷爷站在田埂上喊道。乡亲们挥动镰刀,回应:“知道嘞,加快速度!”襄垣方言简洁有力,透着勤劳坚韧。大家边劳作边聊收成:“今年庄稼长得好,多亏几场好雨。”“是嘞,辛苦没白费,不过种地得跟上时代,学新技术。”休息时,大家围坐抽烟。“咱襄垣不富裕,但靠双手能把日子过好。现在年轻人出去打工,可地不能荒,这是老祖宗的家业。”“没错,政策好,咱更得种好地。”他们脸上刻着沧桑,乡音里满是对生活热爱与未来憧憬。

     襄垣特有的“潞党参”种植,老把式们用方言传授经验:“这党参得种在背阴坡地,浇水不能勤也不能旱,咱襄垣地儿种出来药效才好。”与平原地区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不同,襄垣山地地形使“潞党参”种植依赖人工与经验,每一步都蕴含乡音智慧,体现对土地敬畏与传统尊重。

     四、节日,乡音的欢歌

     春节,襄垣从腊月就年味弥漫。“二十三,糖瓜粘……”孩子们念叨着过年歌谣帮大人准备年货。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吃团圆饭,奶奶端上菜肴:“来,尝尝红烧肉。”“好吃,奶奶手艺好!”大家欢声笑语,规划新一年。如今过年方式有变,虽有新元素,但乡音依旧是春节动人旋律。

     元宵节,襄垣街头张灯结彩。“看那花灯,真好看!”“走,看社火表演。”人们涌上街头,社火表演中,演员画脸谱、穿艳服,舞龙耍狮。“好!好!”喝彩声不断。然而,外来文化冲击下,一些传统习俗被淡化。但当地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火学习,社区举办活动,鼓励用乡音讲述节日故事,让乡音和传统节日文化延续。

     襄垣春节的“迎神”仪式,长辈带晚辈手持香火,用襄垣方言祈祷:“各路神仙保平安,风调雨顺又一年。”这仪式源于先辈对自然敬畏,过去靠天吃饭,希望神灵庇佑。如今生活改善,仪式保留,成为凝聚家族情感、传承乡土文化的方式。与城市春节注重商业庆祝不同,襄垣春节充满乡土气息与家族情怀,体现对祖先敬重、对家族责任和对生活向往。

     长大后,我因故乡丰富文化和乡音传承,选择文化传承工作。乡音影响着我的人生轨迹,让我铭记根在襄垣。

     五、求学路,乡音的牵挂

     后来,我离开襄垣求学。在陌生城市,听到家乡口音,心中涌起暖流。一次在校园小道,听到同学用襄垣方言说想念家里小米粥,那一刻,我仿佛回到故乡灶台前。在学校,我学普通话,但襄垣乡音未忘。夜深人静,乡音回响,如摇篮曲伴我入眠,像明灯照亮我回家路。乡音给我力量,长跑累时,爷爷田间号子声让我坚持;小组合作有分歧时,奶奶的话让我学会沟通合作。

     六、归乡,乡音的重逢

     如今,我再次踏上襄垣土地,乡音扑面而来。老街巷热闹,建筑有新有旧;田间地头劳作依旧,只是年轻人少了;节日氛围浓厚,庆祝方式有变化,但乡音未变。站在仙堂山上俯瞰,我知道襄垣乡音如这座山,扎根土地,承载记忆情感。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许多地方特色文化被同化。而乡音作为地域文化重要载体,传承乡音对保护文化多样性意义重大。襄垣乡音蕴含独特历史、民俗与情感,是襄垣独特文化标识,传承它能让襄垣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同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音是连接故乡与游子的桥梁,唤起游子对家乡热爱与责任感,吸引他们回乡发展。其独特文化还能与旅游结合,推动乡村经济。对个体而言,乡音是身份认同依据,让人在复杂世界找到根,明确归属,自信前行。

     我带着对乡音的眷恋,无论走到哪,都不会忘记根在襄垣。我愿为乡音传承贡献力量,让更多人了解襄垣独特温暖的乡音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成为地域文化发展、乡村振兴及个体精神丰富的重要力量,让襄垣乡音永远回响在太行山西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