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某“神童”的新闻报道时有耳闻,也不乏对某某天才被“捧杀”的追踪报道。这类国家层面关注的事件往往有官方舆论引导,能够保持在正轨上。但“义愤”的国人也曾经出现某些过激的言论。其实,这些人的过激表现即是其在日常生活中品头论足的缩影。现实中,可能也充斥着更多类似的“捧杀”现象,姑且不论这些被品头论足的人是否真正被“捧杀”掉。特别好奇那这些“捧杀”者的真正心理是什么呢?
除了一部分人不够理智,情绪容易激动并外显,一部分人双眼被大脑“拖后腿”,容易被“带节奏”,恐怕,还有还有一部分人是出于主观目的,有意捧,有意杀。如果第二种情况在一般群众中流行,那第三种类型是在高知和文化人群体中出现的“捧杀”者的绝大多数。
这类人“捧”人时是为自己找借口,寻求心理安慰。他们的心理逻辑大概是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不是一般的优秀,简直就是“传说”甚至“神话”,自己再努力也根本无法做到。因为不是像隔壁邻居家的孩子,所以不可能羡慕、攀比,更不能把这种“继续努力”的教诲托付给孩子。反正“捧”也不会使自己显得“矮小”,反而“捧”能够减少自己的焦虑感,放松自己的紧迫感,消除自己的危机感。因此,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大肆吹捧。这样一来,似乎是自己造出的“神”,自己感觉也沾上了似是而非的“半毛钱关系”。
这类人的“杀”是真厉害了。他们对天才的“杀”其实就是火上浇油、落井下石。因为任何人都难免瑕疵与过失,曾经的天才一旦有“小辫子”更容易被公之于众。如果,“小辫子”被这样的“捧杀”者抓住,他们便可站在道德制高点,挥舞着道德的小旗,像“宗教裁判所”裁决“异教徒”一般。即使这种过失与其没有“半毛钱关系”,这样的“捧杀”者估计也可以大骂三天三夜。甚至,如果不加以制止,可以当面向这个曾经的被“捧”者大吐口水,以泄之前白白捧起来但是没能一直被捧之愤,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意。但是切记,即使他的父母也不可以这样。
这种人性之恶即表现为“破窗效应”,人人都想过去有枣没枣打三竿。背后的心理是我比你好,你沦为底层了,不论踩着你,我上不上的去,反正踩着你说明我已经在你之上了。
纵观历史,多少人物因利益之争而淹没在众人唾弃的口水下,不过,真正的伟人是能经得起世俗“捧杀”之“杀”的。
互联网时代,这种“捧杀”即表现为不理智的“网暴”。一旦发现某个曾经的偶像或“网红”的人设暴露出问题,便通过互联网上逞能,行“捧杀”之“杀”这半篇文章。当这种心理不及时约束时,“捧杀”者甚至可以对任何他想行“捧杀”之“杀”的人只进行“杀”,而略过捧。这种人性之善被完全吞噬的恶果恐怕没有哪个人可以承受。
因此,我们呼吁文明,制止网暴。在这两手之外,了解“捧杀”者也好、网暴者也罢的人性之恶缘何而起,有何价值,或许更有利于减少这般不理智行为的发生。
【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