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的古村(散文)

作者:九羊    发表时间: 2025-04-13 12:40:09     阅读量: 76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经马街、墩厚到邓家,这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奇妙之旅。一路上,脚下的路像是大地书写的脉络,引领着我们依山而行。沿途的岗峦回合,恰似大地涌起的绿色浪潮,一波接着一波,此起彼伏。云烟缭绕其间,那轻纱似的云雾像是大自然这位丹青妙手随意挥洒的图画,变幻无穷,时而聚集成浓郁的一片,将山峦遮得严严实实,仿佛要将这世间的喧嚣都隔绝在外;时而又轻轻散开,如同羞涩的少女慢慢揭开面纱,露出山峦那秀丽的身姿。

邓家村被群山环抱,就像一位慈祥的老者,默默地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守望着历史的变迁。据《邓氏族谱》记载,邓氏家族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一千多年。这里走出了13位进士,有34人获得忠义称号,18人荣获贞节称号。

漫步在村中,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在跳动,不少明清时的建筑宛如历史的化石静静地矗立在这里,散发着古代建筑艺术那独特的魅力。这些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它们的存在,让我们有了穿越时光的机会,似乎能看到明清时期村民们在这里生活的场景,听到那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感受到邓氏家族聚居的那种温馨与和谐。

其中,村口那座“忠义世家”石雕牌坊尤为引人注目。这座牌坊是由皇帝下诏,地方官府出资建造的。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贼寇横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明朝时,邓槐公带领着邓氏义社勇敢地平贼寇,保卫乡亲。他们的勇气和正义感照亮了邓家村,也震撼了朝廷。朝廷为了表彰邓家的英勇行为,赐予邓家牌坊一座。

这座牌坊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它的三层式结构融合了多种精美的雕刻工艺。由石柱、石板、石梁、铁扣相组合,每一个部件都严丝合缝,展现出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最高层是盖顶下的石质直匾,那上镌刻的“恩荣”二字,仿佛是朝廷对邓家恩泽的倾诉,这两个字庄严肃穆,承载着皇恩浩荡的分量;中层横额上有阴文石刻“忠义世家”四字,这四个字是牌坊的灵魂所在,它们深深地镌刻在石坊之上,历经风雨岁月的洗礼,依然诉说着邓氏家族自古以来的忠义传统。下层是粗大的方形横青石门梁,上有立体感极强的双龙夺珠、长鹿衔芝浮雕。那双龙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龙鳞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龙身蜿蜒盘旋,与夺珠的动态融为一体,充满了一种灵动而威严的气势;长鹿则宛如在仙境中漫步,它口中的芝草鲜嫩欲滴,仿佛散发着仙草的香气,鹿身矫健,姿态优美,整个浮雕栩栩如生,展现出古代工匠们那鬼斧神工的雕刻技艺。

门两边的优质青石板上镌刻着人物,左为文官,右为武烈。文官神态儒雅,举止端庄,似乎正在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武烈则是雄姿英发,手持兵器,一副随时准备奔赴沙场的模样。壁坊用四块石雕图案装饰。坊门上端,两层雕花额枋间嵌一通额字板,上刻“乙丑进士邓昌 丙戌进士邓成”。显然,牌坊是为旌表此二人功名而立。字板两端亦各刻上下款两行小字,上款是“皇明嘉靖癸巳孟春正月吉旦”,下款是“巡抚江西监察御史李循义 立”。“忠义世家”四字左右,分别刻有上下款各两行小字:右手上款小字两行,分别为“隆庆元年岁次丁卯孟秋之月”、“赐进士金溪县知县萧复阳为”。左手下款也是小字两行,分别为“云林邓氏 立”、“大明万历五年八月吉旦重修”。

通过这些日期的记载,我们基本可以推测,“忠义世家”牌坊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始建,隆庆元年(1567年)告竣,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

村西南的小山上,则是又一处著名古迹蟠龙庵。这座位于小山之上的庵堂,就像是一颗镶嵌在山林间的禅意明珠。山上小径迂回,这些小径像是大自然蜿蜒的脉络,通资溪。在古时,这里是金溪至福建邵武、光泽的通衢大道,曾经车水马龙,商旅不绝。无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条古老的道路上,有行商的艰辛与喜悦,有旅人的思乡与憧憬。

县志上记述的蟠龙庵,亦为三层式的殿宇结构,红墙绿瓦,在绿树的映衬下,气势壮观。它宛如一位超凡脱俗的隐者,静静地屹立在山坡之上,散发着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气息。走进蟠龙庵,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古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相传文天祥曾两次到此,他的身影为这里增添了一抹英雄的色彩。一次游学金溪,他曾寄寓此庵。那时的他,风尘仆仆,心怀天下。在这里,他对黄通古寨“邓社”义军的事迹有所了解。而邓氏家族的英雄事迹,尤其是邓雱的传奇一生,更是让他在这个宁静的小庵中感慨万千。

邓雱(?~1135),字子泽,宋云林(今黄通乡)人。他是一个性沉毅的人,有着过人的臂力,而且熟读兵法。他心怀大义,散家财养奇士,剑客多归之。他所居住的地方周围并不平静,有亡命之徒啸聚四境,官府却不能治理。而邓雱却挺身而出,他以一己之力,一一灭之。

建炎元年(1127),他被赐名忠义巡社。邓雱成为了社都统,此时他有兵数千,而且训练有素。他就像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率领着自己的子弟兵,守护着一方水土。县南的傅安潜,也在自己的领地内有所作为,他亦聚子弟于里,人数百,于是与邓雱形成了掎角之势。二人相互呼应。

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们多次经历战争的考验。二年正月,少保杨次山军叛,攻打抚州城,郡守命邓雱救援。在抚州城南,邓雱与叛军展开了血战。血战之中,他勇往直前,毫不畏惧,与安潜并肩作战,最终斩1590人,夺其良马兵器,成功地击退了叛军,保卫了抚州城。四月,余党桂中立犯饶州,邓雱又驰以援,他就像一阵旋风,迅速地赶到饶州,擒桂中立斩之,再次稳定了局势。三年六月,叛将苗傅余党围建昌,城墙上的守军看到敌军前来,心中充满了恐惧,而城危在旦夕之时,邓雱驰之而来。他就像一位战神降临,叛军看到他,惊而宵遁。四年正月,杨惟忠围抚州,邓雱再次驰以援,他不仅救下了抚州,还俘惟忠而还。五月,王九二等掠上清、围贵溪,邓雱命安潜设伏龙虎山侧,他们精心布局,在龙虎山的山脚下,设下了一个天罗地网,将王九二部打得大败,斩首500余,溺死无数。十一月,李端仁围宜黄,邓雱率兵擒之,他总是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化解危机。

绍兴元年(1131)七月,他追剿潘逵等,在仙岩与潘逵相遇。在这场遭遇战中,邓雱分两翼而进,他的战术安排得井井有条,如同下棋的高手,将敌人围困,最终潘逵大败,斩首700余级。潘逵不甘心失败,又率余党犯金溪,邓雱遣精锐追之于上幕附近而歼之。二年三月,叛军贾大在崇仁尧山起事作乱。邓雱率众击之,生擒贾大及其党徒39人。十二月,安仁吴十八聚众谋不轨。邓雱计擒之,灭其党。三年,杨世雄围临川,势危。邓雱驰援之,他如同天空中的一道闪电,冲入敌阵,进兵冲其阵,杨世雄被他的气势所震慑,逃逸而去。邓雱紧追不舍,追至南湖,大破之。世雄死于流矢,斩792人。四年七月,建昌刘靖、严才叛,邓雱与安潜往讨。叛军惧邓雱之威,降之。齐述等乱吉安,五年七月,檄邓雱赴吉安,执其首,吉民赖以安。这一系列的英勇事迹,让他成为了南宋时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在这一年,邓雱去世,他的离去是家族和当地百姓的一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1278年秋,同样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为抵抗元军,文天祥率军转战赣闽时,又一次路经此处。此时的他,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磨难,心中满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这里,他又一次有感于时局和黄通风物,留下了那首动人的诗作:“昔年曾寓此,今日又重过。路遇人迹少,风静鸟声多。断碣封苔藓,层松覆薜萝。日斜天欲暮,谁与挽金戈?”这首诗充满了对往昔的回忆,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一丝迷茫。曾经的他在这个地方有过暂歇与感悟,而如今再次经过,看到的是人迹稀少的寂静道路,听到的是风中鸟儿的啼鸣,看到的是被苔藓封住的断碣和被松枝薜萝覆盖的景象,这一切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与世事的变迁。

陆九渊,南宋教育家、哲学家,他与邓家也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是邓家外孙。在《邓氏家谱》中,我们可以找到陆九渊的《题云林邓氏宗祠》诗:“绣谷清幽竹树深,寝堂高构奠山阴。文章继述千年道,礼乐开明万古心。窈窕丹青争绚熳,英雄冠盖迭登临。共乘骢马乌台便,此日分题试短吟。”这首诗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邓家的风貌。绣谷之中,景色清幽,竹树深密,邓氏的寝堂高高构建在山阴之处,这里承载着家族的祭祀之礼,也传承着家族的文化之道。在这里,文章的写作与道统的传承交织在一起,礼乐的开明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家族中的丹青绘画精美绚烂,英雄与冠盖之人也多次登临此地,陆九渊与家族成员们在这里也有着共同的经历,一同骑着骢马,在乌台之事方便利之时,还会分题吟诗,这些都是邓家丰富的家族文化生活的写照。

走进邓家村,感受这里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我们仿佛能看到邓氏家族的子弟们在牌坊下走过,他们的脚步坚定而自信地传承着家族的忠义精神。又仿佛能看到文天祥在蟠龙庵中的身影,他坐在庵中的一角,默默地回忆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忧虑,他在为国家的命运担忧,在为百姓的生活操劳。而在他的身后,是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小庵,它的红墙绿瓦见证着这位英雄的停留。

在这里,历史和自然是如此的和谐共生。连绵的山峦像是大地的守护者,将这个小村庄温柔地环抱其中。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它们像是大自然的使者,为这个古老的地方增添着一抹生机与活力。清澈的溪流从村边流过,溪边的花草繁茂,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像是在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妙。

那些古迹,无论是威严的“忠义世家”牌坊,还是宁静的蟠龙庵,都在这日复一日的时光流转中,见证着村庄的变迁。牌坊依然屹立在村口,风吹雨打都没有让它倒下,蟠龙庵虽然不复存在,但文天祥的故事却在这里流传。

静卧在黄通山水中的邓家村,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与自然交织的魅力。无论是那云雾缭绕的岗峦,还是那卵石铺就的小道;无论是那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还是那承载着无数传奇的“忠义世家”牌坊;无论是那充满神秘气息的蟠龙庵,还是那在历史长河中邓雱的事迹,都如同生生不息的火种,在黄通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