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流淌的时光(散文)

作者:九羊    发表时间: 2025-04-14 06:42:09     阅读量: 305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今天又是一个晴天,窗外的天空蓝得像被清水洗过。我闲来无事,静静地坐在窗前,前几天听闻黄通曾家重新修建了祠堂,忽然就很想去走走、看看了。

简单收拾了一下行囊,便驱车前往。车过黄通乡政府直往曾家,路程不是太长。乡政府的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透着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气息。而街道上行人寥寥,偶尔有一辆摩托车呼啸而过,随后又恢复了平静。我们没有在街上停留,车继续前行,到一个竖着“曾家”绿色指示牌的路口,我们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停好车。那指示牌在新绿的树叶映衬下,格外显眼,仿佛在热情地向我们指引着方向。

下了车,踏入这片土地,一种陌生而又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曾家村面对白马岭,那白马岭在云雾缭绕中妩媚动人。一条新修的柏油路从村后经过,像是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在大地之上。沿着这条路再往前去,便是瑶里、中宅、周家排、塞源、门上、关王等村落。曾家村便静静地掩映在在这条路中段的翠绿之中,那满眼的翠绿像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无数树木共同编织而成的绿色梦纱。

下车走了不远的几步路,一座新修建的祠堂攫住了我的目光。那祠堂在阳光的映照下,散发着一种崭新的气息。它是在原地修建的,建筑的位置没有丝毫的变动,仿佛只是为了让这方土地继续承载家族的记忆与传承。

走进祠堂,新的柱子笔直而粗壮,那新砌的砖瓦在阳光下闪烁着淡淡的光泽,透着一种新生的力量。只是大门上保留了原祠堂的“宗圣”石匾,那石匾上斑驳的痕迹像是岁月的指纹,记录着往昔的沧桑。而原来的门额、门券、砖瓦、木雕全部被舍弃,堆在祠堂边的空地上。那被舍弃的建筑材料像是一群被遗忘的孩子,静静地躺在那里,无言地诉说着自己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落寞。我望着墙角堆积的雕花门楣残片,断裂的雀替上残存着褪色的彩绘,忽然想起前几年初访此地的光景——那时祠堂飞檐上的螭吻还沾着数百年风雨,门环兽首在暮色里泛着幽幽铜绿。

穿过新修的月洞门,五福庵蓦然撞入眼帘。五福庵倒是修旧如旧,那庵宇像是从历史的长河中缓缓驶来的一艘古船,尽管历经风雨,却依然保持着它原有的风格与韵味,那是一种经过岁月洗礼后的沧桑美。然而,庵庙却又把刻有“曾爱嵩庙坛求保合家清泰富贵万代,皇明万历乙亥年春月立”的石块嵌在了正面大门墙上,这一创举看似平常,却又仿佛有着别样的深意。它像是一种古今的对话,让古老的石块重新焕发出它的文化价值,又像是一种信仰的延续,将数百年前人们的祈愿与现代人们的敬畏之心连接在了一起。

曾家村经过新农村建设,道路规划得十分整齐。那一条条的道路像是以经纬度绘制的棋盘,整齐而有序。新楼房也大都按照规划修建,但又各具风格。祠堂还在修建过程中,祠堂周边的区域有扩建。那月洞门精巧而庄重。新修的道路平坦而干净,路边的绿植则是新生命的象征,郁郁葱葱的,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欢迎远方来客。

此时的太阳很好,高高地悬在天空,尽情地挥洒着它的热情。而祠堂的围墙跟下却是静谧的,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角落。我们站在围墙根轻声地说着话,谈论着眼前的一切,谈论着古建的新与旧,谈论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明的冲击。那静谧的氛围就像一个巨大的怀抱,将我们的谈话包裹其中,给了岁月静好的安逸感。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那么渺小,仿佛世间只剩下我们这几个人,以及这片土地上所蕴含的静静流淌着的历史与文化。

村子里还保留有几栋明、清时期建筑,它们的墙壁上有着岁月侵蚀的痕迹,屋顶的瓦片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残缺与补缀。那是一种被时间亲吻过的模样,是历史的指纹。

把村子与田野隔开的是大樟树,那一排大樟树数量繁多得让人惊叹。几乎每一棵都巨大无比,它们的树干粗壮,蓊蓊郁郁的,就像一把把巨大的绿伞,撑在村庄的外围。整村落的布局很为整饬、紧凑,那是一种规划有序的美,反映出先辈们对于生活空间的独特理解。

据《曾氏家谱》记载,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距今亦是有近乎千年的时光了。千年的时光,这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啊。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曾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经历了无数的风雨。这里有他们的欢笑,有他们的泪水,有他们的荣耀。每一棵古树的成长,每一座建筑的修缮,每一项家族传统的传承,都镶嵌在这个千年家族的历史长河之中。

我们缓缓走在村边的樟树小道上,脚下是松软的泥土,我们能能感受到大地的心跳。因为年代久远,几乎每棵树都各具形态,或孔雀开屏,那枝叶伸展的样子就像孔雀骄傲地展示着它的尾羽,充满了生机与灵动;或猴子倒挂,枝条垂落的样子犹如顽皮的猴子倒挂在树上,给人一种诙谐有趣的感觉;或秀女梳妆,那斑驳的树干和周围的枝桠组合起来,恰似一位羞涩的古代女子在对镜梳妆,透着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气息。这每一棵樟树都像是有生命的精灵,它们用自己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多样与丰富。

因为数十棵古樟树的存在,曾家村显得灵秀,是田园之中一种特别的灵秀。那灵秀不是江南水乡那种细腻的柔美,而是一种融合了古老与生机的独特韵味。站在树下看天,天亦在枝丫的隙缝间躲躲闪闪、忽隐忽现。那天空像是一块流动的宝石,在枝叶的缝隙间闪烁着不同的色泽。有时是一片湛蓝,有时又被树叶遮挡得只剩一片斑驳的亮色。这种感觉就像是生活中的惊喜,不经意间就会出现,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动,给人以神秘的气息。

从曾家村出来,太阳还在空中悬着,像是一个忠实的老友,不肯离去。虽是临时起意要到这里来,在时间上似乎是有些单薄了。本以为可以在村落里停留更久,去深入探究更多的角落,与更多的村民交流,去抚摸那些古老的建筑,去聆听每一棵树下隐藏的故事。可是时间就像一把无情的刻刀,划定了我们的行程边界。

但我知道,这一次短暂的到访已经足够深刻。如何保护古建,我还是有了一点感觉。古建是一个地方的记忆,是一个村庄的灵魂,是一个家族的根脉。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而轻易地将其舍弃或者破坏。保护古建,需要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恰当的结合点。让古建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曾家村应该这样,其他老村也应该是这样。在静静流淌的时光中,所有的传统都像是一个历史的缩影,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不能让历史的车轮将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碾碎,而是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它们,让他们永远拥有自己独特的空间。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