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生处有人家(散文)

作者:九羊    发表时间: 2025-04-26 17:16:50     阅读量: 25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姚坊,给我带来了猝不及防的意外惊喜。

它坐落在通往崇麓的马路边,整个村子不大,大概十几户人家,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稀稀疏疏却又紧密地依偎在一起。新村毗邻公路而建,充满了活力与现代气息,它们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着外界的一切。而老村则在新村背后的坡地上,守望着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往昔的记忆。

当我走进姚坊老村的时候,真是别有洞天。这里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传统“抬梁式”木构的明清建筑,那是一种“砌砖为框,穿木为架,架上搭顶,顶上覆瓦”的建筑形式,宛如一首凝固的诗。这其中,有一些房屋的墙已经倒塌了,然而那未倒的房屋依然倔强地挺立着。这些残垣断壁并不显得衰败,反而与远近的山林、池塘融合在一起,一幅山水形胜的立体画面就跃然眼前。那山林四季变换着色彩,春天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嫩绿,夏天则是浓郁的深绿染上了金黄与火红的色彩,冬天又在一片银装素裹下显得宁静而圣洁。而那池塘就像一面镜子,倒映着天空、山峦、房屋,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仿佛是一幅轻轻晃动的画卷。

新村和老村,就像是两个有着不同追求的人。新村追求方便实用,立在马路边。那平坦的路面、规整的房屋布局,一切都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而老村藏在崇岭脚下,追求恬静安适,在这里,时间仿佛慢了下来。这是一种古今立村造舍考虑上的差别,各有各的选择,就像两条岔开的道路,通向不同的远方,这种取舍背离,却也是各自存在的意义。

这个村子是如此的富有诗意,当我置身其中的时候,竟有一种卑微之感。我发自内心地欣赏、赞叹、仰慕它,在古人的境界面前,我们就像追逐着光芒的飞蛾,虽然充满热情,却总感觉自己太过渺小,自惭形秽。

我走进一栋颓废的老屋,就像走进了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屋舍与门楼在同一平面上错落衔接,那是一种独特的空间布局。从视觉上看,就像是一首起伏跌宕的乐曲,高低错落,充满了节奏感。门楼的门楣恰好框住屋舍的门楣,这看似不经意的设计,实则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透视关系,这正是造园艺术常用的手法。就像一位画家精心构思的画面,每一个元素都有着它的使命。

门前那窄窄的石板小路,宛如一条蜿蜒的蛇,与宽宽的石阶踏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窄而小的石板小路显得精致而细腻;宽和高的石阶踏步有着一种大气和庄重横向体积、纵向高低的强烈对比,让整个画面灵动而活泼起来。这条窄窄的石板小径,越过门楼后,又像是有了生命一般,先往外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那弧线像是在空中舞动的水袖,充满了柔美。然后才折回伸向房门,再与台阶前的小径连起来看,活脱脱就像美女扭动的腰肢,形成了一条长长的曲线。这曲线为这个小小的庭院增添了无限的韵味,它极大增强了庭院的深邃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花园,即使是在这有限的空间内,也给视觉以充分的扩展,让人的思绪在这线条的引导下自由驰骋。

进门后的设计更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体看上去,开放式的正厅与封闭式的两厢房,形成了“动”与“静”的鲜明。正厅是招待客人的地方,充满了活力与喧嚣。而两厢房则是家人休息、静思的空间,静谧而安详。而且纵向辟设天井,这小小的天井大大扩展了房屋的面积,光线透过天井洒下,极大改善了采光性能。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洒下束束光线,在屋子里编织出一幅明亮的画卷。无论是坐在正厅里交谈,还是在厢房中静坐,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空气的清新。

又来到一座嵌有“乡云第”石匾的老屋前,这无疑是一家十分讲究造型设计的古建筑。门楼两则的起脊,像是后期的改造,但并不显得突兀,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独特性。整个界面的呈现,别具一格。临近路边的八字墙门楼,就像一个优雅的迎宾者,礼貌地向过往的行人展示着自己的风采。而它与其后的宅门形成一种前后呼应的透视关系,仿佛是一种默契的对话。这种设计增加了幽深感,当人站在门前时,就像走进了一条充满未知的时光隧道。虽面临村子主要路段,人来人往,但这里却展现出一种闹中取静的效果,就像在喧嚣的集市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角落,真是富有诗意。

村路尽头的一户老屋,更是让人称赞不已。那石板路拾级而上,蜿蜒前伸,就像一条通往仙境的小路。地势上,自村路至宅院,缓而有致地连跃三级平台,每一步都像是在跨越岁月的阶梯。辅以青青的菜园,那菜园里的蔬菜长势喜人,翠绿欲滴,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中的岛屿。还有那密密的山林,像是这片土地的守护神。站在这里,“云深不知处”的意境呼之欲出,静谧而美好。

登至二级平台,宽大规整的台阶踏步,左右对称的景观林木,无不令人心旷神怡。那台阶踏步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整齐地排列着,引导着人们向前。而左右的景观林木,像是两排绿色的仪仗队,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我注意到台阶上尚存散落的石质构件,它们像是从历史中散落的碎片,在岁月的长河中等待着被发现。估计这里曾经有一座带有花墙的门楼,那门楼或许曾经是这户人家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这户人家增添了几分尊贵与优雅。庭院坐落于第三级平台之上。

正面看也是一座庭院,门楼简约大气,没有过多的装饰,却有一种质朴的美。门前建有影壁,那影壁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屏障,后面隐藏着无数的故事。这户庭院应当还有人居住,门前的竹竿晒衣架上面晾晒着几件衣服,在风中轻轻摆动,像是在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烟火气。旁边矮墙上晾晒着雪里蕻青菜,那一片翠绿,充满了生机。紧锁的大门,门边斜倚的扫帚,以及收拾得整洁利落的前庭,无不增加了这种判断的可能性。这一切都显示出这里有着生活的气息,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眷恋。

在姚坊村看到的几座老房子的高墙之上,都有一个反常规的“起脊”。这一独特之处,与金溪其他一些村子的古建有点不同,这种不同就像是黑夜中的繁星,各自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再加上建筑形制上其他的一些不同寻常的“变异”,真是别开生面。这些“变异”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密码,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这些老房子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他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遮风挡雨,更是为了追求一种美的境界。那种对空间、对光线的把握,那种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现代建筑中,我们虽然有了先进的科技和材料,但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尊重。

姚坊村的每一栋老屋都有岁月的痕迹,有人生的悲欢离合。站在姚坊村的这片土地上,我仿佛看到了时间的脚步。它在这里缓缓走过,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那些明清建筑就是时间留下的最有力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迭,见证了人们的生老病死,见证了这个村子的兴衰荣辱。而我们,就像路过这片历史长河的飞鸟,在这片土地上短暂地停留,汲取着它所蕴含的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野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我想起曾经读过的那些古诗词,那些诗人对山水田园的赞美之情。在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了那种意境。这姚坊村就像是从那些诗词中走出来的梦境,充满了诗情画意。它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山林、池塘、老屋和谐地共处在一起,没有丝毫的突兀。

我常常想,我们在追求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是不是也在不经意间丢失了一些东西。像姚坊村这样的地方,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原本的样子,那种简单、质朴而又充满诗意的生活。我们的祖辈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数千年,他们留下了一座座古老的建筑,一片片美丽的田园,这些都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在金溪,有很多像姚坊村这样的地方,它们或许不被世人所知,但它们却在自己的角落里静静地散发着光芒。它们是时间的孩子,是历史的回声,我们应该学会去发现它们的美,去尊重它们的存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庄正在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不为人知的姚坊老村正渐渐倾颓,却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想,这就是一种坚守吧!

我希望,当我再次回到姚坊村的时候,它依然保持着那份宁静与诗意。那几座老房子能够得到修缮依然在那里屹立不倒,那山水画卷依然在那里展开,那充满故事的氛围依然弥漫在整个村庄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