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周敦颐 ——濂溪公园游学记

作者:细人    发表时间: 2023-08-30 10:38:47     阅读量: 682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德化净土,幽境濂溪。正逢一代理学宗师周敦颐诞生1006(逝世950)周年之际,周敦颐故里濂溪区举办了一场理学论坛,众多学者和周氏后裔集聚九江·濂溪开元名都酒店,交流研讨儒家理学文化,讲述濂溪传奇故事。为更好交流传播周敦颐理学思想、缅怀先贤品格风范,论坛特意安排游学濂溪公园参访周敦颐纪念馆及其墓冢,让大家走进濂溪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心路程。

2017年是周敦颐1000周年华诞,为纪念这位先贤,打造濂溪文化品牌,建设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九江市委、市政府决定扩建周敦颐纪念馆,在原有周敦颐纪念馆及周敦颐墓(“濂溪墓”)的基础上,以正门墓冢为中心,濂溪祠、爱莲堂为两翼,建成馆景相连、文旅融合的“濂溪公园”。项目计划总投资5400万元,规划建设面积约100亩。

建成后的濂溪公园,位于九江市濂溪大道谭畈村周家湾地段,它共分为四大部分:主体建筑(周敦颐纪念馆)、濂溪墓、周敦颐大型石塑像和园林景观。主体建筑外形新颖而别致,既有现代的时尚感,同时又蕴含着理学文化思想。园林景观按原有的地理环境布局,公园内草坪绿茵曲径通幽,景观分布错落有致文化碑廊依山围抱,环境十分优美。

车子到了公园路边,就能看见濂溪先生白色立身雕塑,对濂溪先生的好奇感和亲切感油然而生。一进公园,又能看见一尊濂溪先生白色花岗岩半身雕塑。显然,周敦颐的风貌遗存扑面而来。烈日下,周敦颐逝世950周年纪念活动简短仪式完成后,人们走进周敦颐纪念馆,去深度了解和缅怀濂溪先生生平事迹和理学贡献。一楼是学术报告厅和文旅纪念品陈列室,二楼才是周敦颐纪念馆各种展厅和展陈走廊。

一进展厅走廊,可见又一栗色的周敦颐全身雕塑,背景墙上白底黑字写着:一代圣哲,千古景仰。旁边是《爱莲说》全文的展板,雕塑下方摆放着仿制的荷花、荷叶和莲蓬景观。从这启动了走近了解北宋思想家周敦颐事迹展的参访之旅,一开始就让人们加深了对濂溪先生“出淤泥而不染”崇高品格的认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濂溪先生喜爱莲花,把莲花比作花中君子,来隐喻自己“出淤泥而不染”,一下子提高了人们参访的眼界和认知的高度,生出对濂溪先生洁身自爱高品格的无限景仰。

参观的第二部分就是展陈介绍周敦颐的年谱,他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五月五日的道州营道县营乐里楼田保(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楼田村)。周敦颐出身官宦世家,少年丧父。后被在京城做官的舅父郑向接到京都开封,故得以恩荫出仕,历任洪州分宁县主簿、郴州桂阳县令、合州判官、永州通判等职。此后出入官场三十多年,但主要是在州县做官,虽身在官场后,却心在林泉。

在宋熙宁四年(1071),周敦颐因身体有病,不能继续担任原职,经自己主动请求,调任知南康军。在任南康知军期间,把母亲墓迁至江州德化县(今九江柴桑区),周敦颐便定居于庐山莲花峰下。后于宋熙宁六年(1073)逝世,享年五十岁。

第三部分展陈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勤政清廉与公正执法”“办学兴教与传道授业”“理学鼻祖与文学王冠”“后世楷模与香远益清”来展开介绍周敦颐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其中,有一些故事、传说耐人寻味和富有启迪的情节。例如:“分宁断案”“南昌吏治”“办学兴教,弘扬师道”“论道安石”“永州自律”“庐山结缘”“千古绝唱”“归隐庐山”等等。

“分宁断案”讲的是,在宋庆历元年(1041),25岁的周敦颐怀着满腔热情到分宁(今修水)正式上任,出任主簿。这是周敦颐步入官宦生涯的起点。来到分宁后不久,周敦颐就着手解决了一桩久拖未结的积案,因此名声大振。据《县志》载,时分宁有狱,久不决,先生至,一迅立辨,众人交口赞曰:“老吏不如也”。

“南昌吏治”是指,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朝廷授予周敦颐“大理寺丞”,差遣洪州南昌县令。蒲宗孟在《濂溪先生墓蝎铭》中评述周敦颐在南昌作为时写到:“富家大姓,黠胥恶少,惴惴怀恐,不独以得罪于君为忧,而又以污善政为耻也。”周敦颐秉持高洁清廉、克己奉公,在他的治理下,南昌吏治和民风为之一兴。

“永州自律”讲的是,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冬,周敦颐在虔州任通判时,因城中发生大火之事受到朝廷处分,调任永州通判,心中有些不快。为了调整心态,他特地来到江州,在濂溪书堂住了半年时间,把这里当作抚慰心灵的港湾,并到庐山大林寺游览。直到次年十一月,在吏部多次催促下,才到永州赴任,精心图治、政为民。

濂溪先生十分尊师重教,认为教育的功用很大一部分就是教人存善去恶、改过迁善,故他大力弘扬师道办学兴教在任分宁主簿一职期间,他广交学界朋友,切磋学术,收徒讲学,并在修河东山麓建造了“濂山书院”;在担任荆湖南路郴州郡郴州县令期间(1046),最突出的政绩是兴教办学。一来郴县,周敦颐就在公务之余利用旧有的县学兴教讲学。二程的父亲大理寺丞程珦在南安(今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便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教。周敦颐在合州任判官时,在当地创办了州学和书院,吸引了大批乡贡之士和学子前来拜师求学,一时合州讲学蔚然成风。他后来定居庐山莲花峰下在门前小溪上筑了书堂,取名濂溪书堂”,早晚读书、讲学,怡然自得。

周敦颐的立师之道对后世颇有影响,他在《通书》里指出:“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他的这一思想有教育治国的倾向。周敦颐在地方为官几十年,一手抓法治(吏治),一手抓教育,标本兼治,双管齐下。他毕生以教育为崇高神圣的事业,提倡教与学者互为一体,相辅相成,并实现教学相长,这是立师之道全过程最大的价值所在;他认为教者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践行方能使学者成长的教育原则,对后世治学兴教仍有借鉴意义。他的师道观和教学相长论,对中国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后人总结周敦颐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教人向善,进德修业”的教育目的。周敦颐认为人性向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之教。二是“六经为主,以诚为本”的教育内容。他十分重视儒学经典,始终将“诚”放在育人最显要的位置,反复阐述,在《通书》中“诚”字的出现就高达20次之多。三是“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的教育方法。他始终坚持开明的教育方法,除邀请当时的学界名流来讲学采用学生自学为主,特别注重启发原则。

“论道安石”是指,宋嘉祐五年(1060)六月,周敦颐从合州(今重庆合川)解职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他们相互仰慕已久,在京城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周敦颐应邀造访了王安石。王安石对年长自己四岁的周敦颐充满了崇敬,一见其果不凡俗,顿有相见恨晚之感,以至于周敦颐离开了,他还久久地回味着、感慨着,忘记了睡觉和吃饭。他们这次的聚会和交谈,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新的思想启悟。

“庐山结缘”是说,在宋嘉祐六年(1061),周敦颐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周敦颐的好友潘兴嗣,知道他要经过江州,就提前赶到江州等候,在驿馆与他见了面,邀他一起游庐山,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给周敦颐做了墓志铭其中一段足见周敦颐清廉:“其家服饰之物,止有一敝箧,钱不数百,人莫不叹服,此余之亲见也。”

“千古绝唱”是指濂溪先生创作的《爱莲说》传颂千年。宋嘉祐八年(1063)的五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挥笔而就一篇119字的散文,它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同时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的思想人格和品德情操。

 “归隐庐山”是指濂溪先生一生的一个凄美、完满的结局。周敦颐于宋熙宁五年(1072)不幸感染了瘴疠,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门前有一条溪流,发源于莲花峰,洁清甘寒,沁人心脾,他就以濂溪称,并濂溪为自己的号。他有时徜徉庐山,乐而忘返;有时濯缨濂溪,心旷神怡。濂溪先生将母亲的坟墓也从润州迁来葬在离他居所很近的地方。熙宁六年(1073)六月七日,病死于庐山濂溪书堂,葬于离书院五、六里的栗树岭(今莲花镇谭畈村)

离开纪念馆,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去濂溪幕瞻仰濂溪先生,隔着时空与之心灵沟通,走近他立诚修身、守洁处世、奉公为政和求仁爱民的一生沿着人行栈道,路过两旁莲花盛开的莲池,来到了背靠山包的“濂溪墓园”,山岗上香樟挺拔。该墓园由墓园门牌坊、墓冢、亭榭和文化碑廊等组成,是一处古朴、幽静、肃穆而又充满人文气息之地。穿过白墙黑瓦的墓冢院门,墓地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两旁各有一座墓亭,跨过三层级的水泥台阶,最上一层便是墓冢区,可见周子(濂溪)墓是与母亲、妻子合葬一处。

濂溪墓经过了历朝历代的修葺,至明清时,“濂溪古樟”为江州八景之一。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濂溪墓地面建筑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墓冢保存较好。1999年和2005年,在市政府的重视下,由香港周氏宗亲总会资助,文物部门先后对其进行了修复建设,由墓冢区、园林建筑和文化碑廊三大部分构成,形成了园林建设为基础烘托、文化碑廊依山围抱,恰似莲花花瓣环拥,护濂溪先生于蕊芯安眠。2006年,周敦颐墓被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月,借设立周敦颐纪念馆之际,同时免费对外开放。

 

一代先贤周敦颐离开人世近千年,人们缅怀和敬仰他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贡献,他的哲学思想、教育理念和理学论断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我们。他无愧为儒家文化之集大成者,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和宋明道学的开创者,所开创的理学成为宋、元、明、清700年不动摇的官学。他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周敦颐留下的“三说一赋”尤其是《爱莲说》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被世代传颂。

莲花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像高洁不凡的雅士,风度翩翩;还象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周敦颐借莲言志,洁身自爱,就像一朵盛开的美丽、圣洁的莲花,千年不谢,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