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恩江河(随笔)

作者:聂学锋    发表时间: 2025-08-01 09:45:56     阅读量: 118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轻抚恩江河,那奔腾的浪花,奔涌的水声,恰似书页翻动的簌簌清响。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而我读这条恩江河,不也是在阅读一部浩瀚的生命之书吗?

若说读书是在文字的褶皱里打捞文明的琥珀,那么读恩江河的源流,便是在大地的脉络中破译生命的密码。恩江河自雩山山脉北麓,永丰、乐安、宁都三县交界的灵华山西侧永丰县大坪山奔涌而出。潺潺山泉汇聚成一股股清澈溪流,蜿蜒流淌,最终形成一条河长167公里、流域面积3911平方公里的赣江中游右岸大支流。她洋溢着的圣者的遗风,其玉振之音不能不说格外清越。

轻轻翻开恩江河这部大书的“扉页”,我听到她在默默念叨大名“乌江”,在永丰境内53公里的河道里,轻轻呼唤乳名“濒水”。她带着岁月的沧桑,携着大地的厚意,一路蜿蜒,一路奔腾,最终在吉水县城南注入赣江,开启了向长江的永恒追寻之路。

恩润水含仁,仁凝山蕴秀。恩江河是一位真正的仁者。怀远以德,以“恩”的温厚之姿,拥抱每一座山岭,让清音在深谷幽壑间久久回响;招携以礼,以“恩”的博大襟怀,抚慰每一条溪流,为大地铺展最绚丽的诗句,舞动着曼妙的身姿,演绎着生命的精彩。

恩江河,不只是一条自然意义上的河,她是感恩文化的象征,感恩精神的永恒寄托。承载着无尽的深意与厚实的“恩”之情感。从字形来看,“恩”由“因”与“心”相合,昭示恩情源于内心的深切感动;从字义来讲,它既蕴含施与的恩泽,也涵盖受者的感念。恩江之名,其源其流,皆深蕴着厚重的感恩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翻开永丰县同治年间的县志,恩江河的出处故事,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跃然于泛黄的纸页间,令人动容。那是在汉时,欧宝在父墓侧结庐守墓,守孝尽哀。一日,他救下一只为猎人所逐、身怀有孕的母虎。三日后,母虎竟衔来一只白鹿,以谢恩情。欧宝虔以鹿肉祭祀亡父。乡人感念其德,遂将墓地前的河流命名为报恩江,恩江之名开始横空而出。

在县志的字里行间,竟悄然还浮现出她静立远处的另一道身影。那是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孟皇后遭争宠的皇妃刘婕妤构陷,不幸被废黜,流放至瑶华宫清修。哲宗为示公正,特命监察御史董敦逸复录此案。董敦逸毅然为孟后力陈冤情,孟皇后方得复位。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孟后携六宫宗室仓皇西奔,行至吉水境内文江下游两河交汇处,问手下,得知此水发源于恩人董敦逸故里。于是,孟后捧起金杯掬水而饮,以报其瑶华密狱之恩,是夜孟后梦敦逸朝服谢恩,于是文江遂易名“恩江”。这段历史,为恩江之名增添了一抹浓厚的人文色彩。

恩江河的感恩文化,正以其独特魅力,托举起大河的蓬勃气象。横跨河面的恩江大桥,是江西第二长的古桥,历经浮桥、木板桥、石墩梁木桥、石拱桥四个阶段。它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由北端的济川桥与南端的平政桥连接而成。元世祖至元元年,孝子王辉的母亲身染沉疴,病情危重。王辉怀着对母亲的拳拳孝心,毅然变卖祖产良田,捐资兴建浮桥为母祈福。也许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浮桥落成之际,其母顽疾竟奇迹般痊愈,安享九十余岁高寿。

岁月绵绵,江水悠悠。清顺治十七年,县令邓秉垣决意将桥改建为石桥,然建桥资金告匮。时有智元和尚云游至此,闻悉民艰,心怀悲悯,慨然自断左臂,托钵携断臂足历三月募化,终得千金。县民感其精诚,遂于桥头兴建“宏济庵”,并于庵中塑其金身,永感智元和尚之恩。

恩江河水潺潺流淌,浸润着千年不息的感恩文化。伫立河岸的报恩寺塔,何尝不是这感恩文化凝结而成的璀璨瑰宝?这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的古塔,历经六百余载风霜,寒来暑往,依旧巍然挺立。被乡人称为永丰“比萨斜塔”,她如一剑划破苍穹,身姿微倾,眺望着远方:她是在深情回望欧宝救虎、母虎衔鹿相报的古老传说吗?她是在默默凝视唐代徐全墓前筑庐守孝的孤寂身影?她是在深情见证守孝期满后,徐氏后裔改建寺院、重建古塔的报恩壮举?

恩江河岸的永叔公园勾起了我心中那份深藏的不舍与想念。踏上那条超脱尘世、与灵魂共鸣的曲径通幽的鹅卵古道,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隧道,便有了与圣贤目光的深切对接,便有了与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心灵沟通与情感交流。欧阳修纪念馆物象与文字都融入了每个色调欲燃的景致中,恩江河奔流如史官秉笔,在此处露出铮铮筋骨。

凝望一代宗师欧阳修镌刻于青石的《泷冈阡表》,怎能不更仰慕这古今祭文中的旷世绝唱!“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涵泳此句,孝道精微愈显深长。碑文既彰父亲孝行仁厚,亦颂母亲贤良淑德,真可谓一碑双表,匠心独运。此文乃欧阳修于父葬六十载后撰刻,告慰先祖的至诚之作。细观碑上洋洋千言,再思青石千里迢迢运归永丰,岂能不愈发深信“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

有一种守望,冉冉在时间的画里,看长卷展开,涂染,消长。南宋绍兴年间,县令吴南老为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和永丰第一个状元董德元而修建的状元楼。建楼之后,永丰文风兴盛,出了状元曾棨、罗伦等一大批出类拔萃人才。明成化年间知县魏梦贤将“状元楼”修葺一新,改称“三元楼”。道光十五年,永丰又出了一名状元刘绎,于是,再次重修,复称“状元楼”。状元楼一楼南、北两面各开一道券门,门楣上方分别书刻“元启在兹”“贤关孔道”大字,意为永丰状元从这里开始,若要追寻孔孟圣贤之道必须经过这个关隘。“贤关孔道”四字为明代崇祯皇帝御笔亲书。北门上端原先挂着一块“状元楼”字样的木雕巨匾,据《永丰县志》记载为董德元同科进士朱熹所书。可惜,这块木匾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人销毁。虽如此,自古至今,永丰文人墨客将状元楼誉为“一邑之文峰也”,常到这里走一走,希望能沾点状元的文气,让那落寞身影昂首。

状元楼富有韵律的起伏,曾盈满我的听觉与视觉。记得小时候,端午节是登状元楼的最佳时节。孩子们用网袋装着熟鸡蛋,提着三角粽和香袋,早早登上状元楼,只为争抢面向恩江河的窗边位置,观看河上的龙舟竞赛。楼上窗棂精美的花格、斑斓的彩绘,往往只能在倚窗时匆匆偷看几眼。因此,小时候对状元楼内部的精彩印象已模糊,倒是龙舟从龙蟠洲至恩江桥的飞掠,鼓点如雷、划桨翻飞的盛景,至今难忘。

昔日的恩江,水阔河深,河面帆影点点,宛若天上流云,追逐着、簇拥着,往来穿梭。十五吨级木帆船全年可自赣江直抵恩江河。我最爱看船民们的生活,站在岸边,看他们饭后随手将碗筷往江水里一荡,便洁净如新,羡慕那份从容平静,晒黑的皮肤下,油亮的肌肉线条分明。离状元楼不远的河边船厂,更是我常去之处,常好奇那些粗大的栎木如何在叮当声中化作舟船,总想方设法把船身的渐变看个究竟。最难忘有一年洪水漫涨,竟有艘机帆船突突突地闯到接近驼背桥。那嘹亮的汽笛声,瞬间点燃了我们这群孩子的心,大家纷纷蹚水围看这不用撑竿的新奇洋家伙,直到裤腿湿透,才依依散去。

木排是恩江河被风拨弄过的印记,那些从上游而下的排,有单体

木排,有连体木排,载着幽邃的诱惑,以撑竿为帆,领受恩江河的浩荡。木排客唱着山歌,情感柔美,那恣意放纵着雄浑的歌声,有着令万物折腰的力量。在宽阔的恩江河面,铺展江上的木排睥睨着我,它庞然的身躯颔首低语,被碧波稳稳托举,与一群迟归的白鹭争夺一束蜿蜒的水纹,拉近了天空与远水的距离,展现着恩江河的雄健与壮观。

白鹭展翅翩跹,那是与恩江河恬静的交融,亦是对龙蟠洲的深情回望。“阁耸拔连霄,一方形胜,吐奇献秀,不可一览而尽。题曰‘群英’者,其以是欤?县大夫之意诚不在是也。大夫考国朝以来,凡登进士科者六十余人,标名阁楣,谓为一方之英,使游于庠、过而登者,得无感而兴欤?”此句是聂豹为龙蟠洲“群英阁”所作之记。昔日“群英阁”的盛况,如静影沉璧,如诉如慕,似在回应明朝兵部尚书聂豹和知县孙睿的深情厚谊。惜乎群英阁后渐至倾颓,所幸县人兴建磨盘庵,龙蟠洲在绿荫庇护下,重回晚风与木鱼声中,尽显婀娜婆娑之姿;所幸民间集资建成龙蟠寺,龙蟠洲依然矗立,默默守望着恩江河。如今,一座人行桥即将自龙蟠洲飞架,跨越恩江河南岔,群英阁得以重建。它延续了历史记忆的丝线,升华了龙蟠洲的景致,为市民提供一方休闲佳处。阳光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跃然眼前。那一瞬间,我再次聆听恩江在时间中渐行渐远的跫音。

顺着恩江河溯流而上,离恩江桥不远处,便是占地千余亩的麻洲。在那里,孩提时的风曾轻吻过我的脸庞。如今我伫立风中,沉醉于这片天地。这里已形成“一脉、一环、六区、多节点”的景观构架,成为集生态湿地、农业观光、休闲露营、亲子度假、教育研学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她的芬芳悄然沁入人们心扉。匠心与科技交融,与生态元素共生,促生“好生态”,激活“新经济”。勾勒出生态岛的妙境布局,映衬着亲恩江河水的灵动流淌,既蕴着摩登气息,又糅合妩媚与闲暇的风情。

挽着爱人沐浴晚风,迎着恩江河岸绽放的云霞,来到依水而建、倚水而兴的恩江古城,追寻“品欧公文章、忆状元及第、游历史街区、尝特色美食”的别样潇洒。霞落灯明,古城便滋养出绝美风光,夜食、夜游、夜购、夜娱、夜展与夜宿等元素,共同捧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温馨,展现下西坊古街的典雅风韵。梦回大宋,遇见欧阳修光影的华彩,热情地奔向你,也奔向他,让人忘却尘世纷扰。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与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接纳着懂她或不懂她的陌生人,在诗韵中轻摇慢晃,漾起一道水痕,将古城悄然送回宋朝的春日深处。而我也化作她的一束微光,映衬其璀璨身姿,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

恩江河再度捧起与诗邂逅的机缘,我羡慕她怀抱的完整执念与坚守,用心做足民生“成色”,将一河碧水托付给寄心于江河的相依相伴。或许恩江河舒展的一江两岸旖旎风光,正是她“塑造自然生态景观、打造江畔魅力生活、营造城市滨水典范”的执着追求。多想与北岸携手,在那融文化、生态、防洪、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复合型滨水景观中,流连于醉人的恩江阶梯水岸与滨水文化长廊画卷。多想与南岸同行,陶冶在音乐清吧、滑板场等一系列休闲场景的心境里。这里既有“面朝江河,云卷云舒”的欢愉,亦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豁达。看两岸云卷云舒,诗意盎然,那美景“氧”出了游人的深情。于是,流水与两岸皆有了回响,而“生态”悄然抢了头条。

一阵阵水花轻盈飞溅,漾开层层涟漪,为在恩江河上跨越的四座大桥染上更深的色调。至和大桥(泽泉村恩江新大桥)、欧阳修大桥(永丰大桥)、永丰大桥(永丰三桥)、佐龙大桥(漕下村旁永丰四桥),在连接南北两岸的使命中静静矗立,她们以跨越时代的目光,捕捉到了这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蜕变与新生,为恩江河魅力增添了几分厚重与深度。这四座桥,将“小桥流水”的古典意韵升华为“大桥飞阁”的磅礴气象,以“水”为媒串联起古今,在粼粼波光中尽显掷地有声的从容气度。

恩江河以流水为笔,细腻勾勒出时代的灵动线条,而恩江河景观坝,便是时代长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景观坝址坐落于永丰县城永丰大桥下游600米处,这座以生态为核心理念的水利工程,既守护着“城水相依、水绿相映”的幽情,又兼具美化城市、改善环境的动能,更在旱季化作抗旱保供的坚实力量。它凝聚着永丰人“咫尺再造乾坤”的雄心,将漫长时光淬炼为奔涌向前的伟力,为城区镶嵌出一道璀璨的银链。当大坝与流水同框,水光与坝影交织成流动的文化盛宴,便成了永丰最富梦境的注脚。

登临恩江河畔高耸的望江亭,眺望铜锣湾高端的五级酒店,现代感十足的奇特设计,令人感受到永丰时代变迁的澎湃韵律。凭栏览恩江碧水,落墨之处,一幅幅生动的水墨在眼前铺展。情不自禁轻吟我为望江亭所撰写的楹联:共欧公登杰阁看紫蔼堆城楼喧日月,陪后俊赏恩江送春波向海鹭翥云天。

读恩江河,便是读一部永无终页的青简。江水不息,每一页都写满新的传奇。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