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里的村庄

作者:细人    发表时间: 2023-09-19 17:23:44     阅读量: 997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曾是古徽州府所在地的歙县地处皖南山区,群山阻隔交通闭塞,水却是开放的大门。新安江就是古徽州的古徽商的黄金通道,是连接苏州、杭州、扬州这些“天堂”之地的纽带。新安江山水自然风光就聚焦在歙县县城至深渡镇,全长约百里,徽派古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故称之为新安江百里画廊。一年四季,景色各异,亦幻亦真,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结合著称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途经雄村(桃花坝)、渔梁坝和深渡镇(九砂村)等,沿途景点有千年古樟、三潭枇杷、三口蜜桔、绵潭徽戏、渔鹰捕鱼、九砂民居、龙门瀑布等。游学新梦小分队有幸游览了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里的雄村和九砂村。


1.一品雄村

从渔梁坝驱车赶到雄村风景区,已近傍晚。两辆车使用不同电子地图导航,结果出现一点差距,涛哥车去了村北,我们的车到了村南景区入口,大家相向而行,中途汇合一处。游学途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乐趣,阴差阳错,后面去九砂村更是造成隔江相望的窘境。

到达歙县的当天下午,天空下着毛毛细雨,我们采取先游城内的徽州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再游周边的古村落。雨后的雄村显得格外洗练、清新和静谧。一进大门,左边立有一块大石头,上面标明国家级4A旅游景区“雄村”。往里一眼可见一些二层楼的徽派建筑,白墙灰瓦,砌有马头墙,但无游人和生意。

沿着江边人行小道游走,清新空气沁入心脾,渐江(又名雄溪)水面平静如镜,有一种逃离了都市喧闹和享受到乡村宁静的惬意感觉。很快就见到一个传统式四柱三门石质牌坊,门楣上石刻写着“一品雄村”四个字,牌坊上有少许砖雕。“一品雄村”原意是指曹氏家族五世官居一品,其中曹振镛的父亲曹文埴尚书,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四五年(1835),父子历经三代皇帝,把持朝政达75年之久;清朝入关以来三分之一的历史受到曹氏家族的影响,曹氏家族见证了清皇朝由盛而衰的变化。牌坊背面上书“宰相故里”四个大字,说的是曹振镛的故乡雄村。原来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迁,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距今已有800多年。而曹氏父子从祖居就是歙县雄村人。曹振镛官居军机首辅(当时朝政已废除宰相,宰相一职改为军机大臣),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为宰相,权倾朝野。

石质小道新修完好,一边是江水,一边是村庄民居,江那边是翠绿群山,白雾升腾。据材料而知,雄村青山环抱竹林掩翳,清碧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块钟灵毓秀、风光旖旎的风水宝地,与当时“锦绣江南第一村”呈坎、“牌坊之乡”棠樾齐名。这里是聚族而居的清一色曹姓,历代名臣辈出,确实是“所在为雄”,而他们晋升仕途都起步于村中的竹山书院。

沿着步道往前走,便来到“劝学亭”景点,步道从亭内穿过。这是一个仿木的四柱石亭,诉说着一个感人至深的姐弟劝学故事。传说曹振镛幼年读书不用功,其姐苦心规劝并激励振镛说:“你往后若能官位高过家父,我愿出家为尼。”曹振镛从此潜心攻读,后果然一举中榜,并官至军机大臣。他不舍姐姐远离家乡,就在“隔江千里无,抬头见雄村”的山坡上为姐姐建了“慈光庵”。后人建劝学亭以作纪念,亭子两边柱子上刻写对联:尚书进士侍郎举人,济世兴邦贯日凌云。意思是说崇尚读书、进身仕林,孝顺父母、侍养子孙,期望成才、报效家国;体现了古代徽州人那种根深蒂固的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士保商、以名垂世的思想。站在亭中,仿佛“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盛景就在眼前。过了劝学亭,见人行道的右边,有四个石碑前后立在地上,石碑镂空做成“宰”“相”“故”“里”景观。

“来,给我在宰相故里四块石碑旁照一张相!”细姐说道。

“站在人行道上,侧身看着我,微笑一点。”我点开手机照相功能键,帮细姐照了两张人与景的合影。

“再给我照一张人在江边的风景照!”细姐一路上喜欢照相,我只好扮演摄影师的角色,满足了她的心愿。

“这个人行栈道修建得真好,沿着江边向前蜿蜒伸展,周边风景也不错,是一个很好的休闲散步健身的地方。”赤兔说道。

“这里有点‘曲径通幽,小亭倚翠’的味道,抑或给我们‘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惊喜。”我忽然想到了这两句诗说道。

再往前走就是“曹公像”景观,因我们急于与涛哥会合,返回时才在此景观处观赏拍照。曹公像属花岗岩坐像,因长期经受风吹雨打,像身上已留下风蚀痕迹,并长有青苔,但面部表情仍清晰生动。曹公像右手握书卷,背靠的两棵树业已长成大树,寓意人才辈出。 

随后,我们快速来到“竹山书院”,见涛哥正在放飞无人机拍摄风景。我仔细观赏书院门前,两旁的石鼓和大门上方斗大的“竹山书院”题额十分醒目,入门处竖立了一个木屏,两廊皆方形石柱,正厅宏大宽敞。采用了徽派园林格局,是文化与园林结合的经典,已列为国保单位。竹山书院建在雄村桃花坝上,前堂后园,系清代雄村曹氏族人讲学之所,并具有教化之责,清代名人沈德潜、袁枚、邓石如等曾来此讲学。竹山书院于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建成,现存大部分建筑为原构,是保存较好的一座徽州书院。

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徽州的教育十分发达,一府六县共建书院55所,雄村曹氏系新安望族,清初业盐,为两淮八总商之一。明清两代曹氏有进士、举人53名,其中有户部尚书曹文埴、军机大臣曹振镛等。竹山书院建成时期正值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后期,也正是徽州造园活动的鼎盛时期。

附近的桃花坝是沿新安江建成的一高大石堤,形如雉堞,坝上遍植品种多样的桃树,夹发紫荆,蔚然壮观。其实,桃花坝就是曹姓家族的水上公园,遗憾此时桃花、紫荆尚未开放。登坝远望,碧波荡漾的渐江逶迤而去,江水清澈,游鱼可数。对岸山青峦翠,竹丰林茂,郁郁葱葱。江面偶有轻舟数点,山间或有樵歌唱合,好一派“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如诗如画般的意境。

据传,桃花坝、桂花厅、八角亭和竹山书院联为一体,立于新安江畔,景致诱人。当桂花盛开时,登阁远眺,微风送来清幽的花香,耳闻叮当清脆的铃声,远山叠翠,近水扬帆,置身此中,如临仙境。因不合时节,我们没有游览桂花厅和八角亭。

“大中丞”牌坊距竹山书院不过百米,在今雄村乡政府门前,是一座高大的石门牌坊,三门三楼、四柱冲天,又称“光分列爵”坊。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也就是曹文埴京殿传胪后的第三年,显得古朴沧桑而又厚重。坊上镌刻了曹氏家族自明成化年间首开进士曹祥,到刚刚金榜题名的曹文埴在内的所有进士、举人的芳名,光分列爵、门楣生辉,是对曹氏家族成就显赫的人进行的褒奖,使他们在历史的纪念碑上代代相传。

位于村头曹氏宗祠前的“四世一品”牌坊,因时间较晚就未前去仔细观瞻。与大中丞坊相比,它显得更加巍峨壮观。它是为突出表彰曹文埴而建造。其实,曹家这个“四世一品”是掺有水分的。曹文埴的祖上都是盐商,从未当过一品官。但因曹文埴深得乾隆欢心,乾隆六次南巡又均得到了盐商赞助。皇帝一高兴,文埴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统统被“突击提干”,一概封了一品虚衔,于是这座全国罕见的“四世一品”功名坊就名正言顺地诞生了,成为曹家历史上登峰造极的丰碑。


2.九砂古村

第二天(3月1日)下午,两辆车相约从卖花渔村直接去九砂村参观游览。结果赤兔驾驶的车先到九砂村江对岸码头(北),我和涛哥等五人因翻了三座大山而后到九砂村,两拨人隔江相望、遥呼相应。江对岸的游友们只好乘船过来,一同游览九砂村。

两拨人在九砂村上码头相会,既兴奋又激动,像是历经千辛万苦、久别重逢的朋友,诉说着一路上的感受。

“我们是翻了三座大山,走了多少弯曲、狭窄、惊险的山路,才与你们会和,真的不容易呀!”妮子打趣说道。

“我们也是走了环山公路,因修路经过坑坑洼洼才到了江边码头。一听电子导航语音提示‘目的地就在右边’,我们一看右边就是新安江,村庄还在江对岸,只好下车向对岸眺望。”木易向南不无遗憾地说道。

“一问到对岸,有游船横渡,每人15元。只有等你们到了,确认后才敢过去。”赤兔补充道。

大家开心地聊着,一起来到了九砂村在江边搭建的船型舞台,这是去年在此举办“歙县第三届秋禧节暨安徽省首届江上流动艺术展(九砂晒秋)”留下的景观,已打造为“江上晒秋”景点,并在此集体合影留念。舞台前空场周边还有一些独轮车、草垛和粮仓等。有一个彩色环形的瓜果长廊通道,从江边公路连接至舞台前空场,旁边建了一个孔雀展示棚,有数只孔雀在里面悠闲地散步。

我们一群游人,由“财门”绕进古村民居中幽静小道,经过“万贯坞”“福字墙”到“西天台摄影点”“时代记忆墙壁画”等,沿路可欣赏徽派古村民居宅屋,门框多为整块石质材料砌成,门楣下均有通风口,这是后来的徽派民居的一个特点。同时,也可以看到古村焕发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风貌。再由蜿蜒小道路过“龙船坞”“聚仙居摄影点”“松柏堂”,回到乡村沿江公路,来到了“姚氏宗祠”和“姚文采故居遗址”参观游览。村里的另一个下码头就在这附近。据当地居民说,每年端午节,会在村前的新安江开展龙舟赛活动,因为参赛的龙舟是这里制作的。

最后,游览了“上岸人家”景点。“上岸人家”四个字分“上岸”和“人家”词组,以黑、红两色写在民居白色外墙上,很醒目。“上岸人家”墙前放置了两只木船,静静地看着游人。这个景观寓意以往以打渔为生的渔民,现已上岸开始了新的生活。据查,九砂村是新安江上歙县深渡镇的一个典型渔村,依山傍水,新安江穿越其中。它现归属在国家4A级风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之中,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上岸人家”体现了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新安江两岸渔民实行禁捕退捕,上岸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场景。

新安江山水画廊两岸生态环境极佳,呈现高山林、山中茶、低山果、水中鱼的立体生态格局,与掩映其间的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画里青山,水中乡村”美妙的山水国画。山水画廊新安江激发了诗仙李白的灵感,他边游边吟:“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我们到此一游,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