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文化游学记

作者:细人    发表时间: 2023-09-28 09:49:34     阅读量: 919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浔阳古城九江距离徽州古城歙县大约320公里,几乎是全程高速公路(杭瑞高速),需时近四个小时。28日中午12时刚过,我们两辆车先后抵达歙县新安江边的宜必思酒店,落住后迅即在附近找到一家饭馆,品尝了地方饮食特色徽州毛豆腐、臭鳜鱼。午餐后,我们游学新梦一群人首选徽州古城参观游览。

进入古城风景区,一派徽州风格建筑及牌坊跃然眼前。据了解,徽州古城是一座徽派建筑保存较好的古城,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徽商故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个门保留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布局城内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七处覆盖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州“四雕”,以及徽剧徽商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徽州文化

我们先参观了徽州古城历史博物馆,徽文化、徽州历史为主题而展开的。进入博物馆的大厅,见一面墙壁上是铜质展墙,概览徽州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沿着陈列展区“天下徽州”“遥忆徽州”“寻根徽州”“秋兴徽州”“梦里徽州”展览路线快速游览,我们了解到了徽州(歙州)历史源远流长,一府六县的格局从唐一直延伸到宋元明清。游学参观博物馆使我们眼界大开,增加了对徽州文化的兴趣,并浏览了徽州珍藏。同时,获知在清康熙六年(1667)将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二省,而安徽省名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知道了中原士族第一次南迁多往徽州避难,歙州窑始于唐、兴于北宋而衰于南宋;了解到渔梁(是徽商外出经商往返必经之路,被称为“徽商之源”,建有繁华的街市、水埠和码头。此外,博物馆里用文字图片详细展示了徽州古村落、建筑、祠堂、牌坊和水口以及徽州商帮、书院等信息资料

从博物馆出来,随即参观“徽州府”南城门楼(南谯楼)。据说,南谯楼是古时建筑在城门上用以了望的楼,夜间在楼上击鼓报更也称鼓楼),打更的鼓声传向四面八方。南谯楼是砖木结构,重檐高脊,紫墙青瓦。徽州府的东面便是“阳和门”楼,与南谯楼相似,属二层底层砖石台基,上木构建筑。穿过阳和门楼,就是跨街而立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该石坊牌楼俗称“八角牌楼”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是许氏衣锦还乡时而立的八柱牌坊,形成四面合围,国内仅此一例,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古城街道中能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沧桑感古民居徽派建筑与历史人物古迹交织在一起,形成厚重的徽州文化陶行知纪念馆坐落在徽州古城中和街,东眺问政山,南瞰长庆塔,西邻许国石坊,北附崇一学堂纪念馆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高脊飞檐式设计由新馆和旧馆两部分组成,设东西两侧大门,的馆名分别由胡耀邦、胡厥文题写。旧馆为崇一学堂,陶行知幼就读处,内陈有陶行知遗物和著名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汉白玉陶行知雕像屹立厅堂中央,展现了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高大形象。

随后,对仿古建筑徽园做了大致观瞻和了解。它紧挨原徽州府衙,集牌坊、古民居、祠堂“徽州三绝”于一体,融砖雕、木雕和石雕“徽州三雕”精髓,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

 

离开古城中心,游学新梦一行人驱车前往徽州古代知名的水利工程渔梁坝游览。车停在村头停车场后,我们顺着渔梁村濒临新安江的古道步行前往,一路可欣赏两岸风光和渔梁村风貌。在古道的岸边,有一组模仿渔梁村人生产、生活的立体雕塑图,分别叫“渔樵耕读”“渔歌唱晚”“新安渔火”“渔梁送别”“嬉鱼灯会”“渔梁古埠”,里面的人物、场景和物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幸还看到了“李白问津处”石碑和木质“问津亭”。这里有一个源于李白寻访隐士许宣平的传说:唐天宝年间,李白走访宣城旧友,游罢泾县桃花源,告别好友汪伦后,欣然来歙县寻访许宣。李白在这里见江上停泊一只船,船头有一老翁,神态飘逸、容颜超然,因寻访心切,全然没有注意这一切。他见老翁便打揖拜问:“请问许宣平先生家在何处?”老翁捋胡微微一笑,脱口而吟:“门前一竿竹,便是许公家。”李白听后便照直前去,没走多远,便幡然大悟:“门前一竿竹,不就是船头一竿笔直的竹篙么?!老翁当是许宣平了。”可李白转道返回时,老翁已无影无踪了。诗仙访隐士,失之交臂,真是“许士已乘黄鹤去,此处空剩问津处”了,成了千古憾事。新安古道的问津处,成了后人怀念诗仙李白的胜境。

来到渔梁坝,我眼睛为之一亮,偌大一个花岗岩拦河坝,在古代建筑史上也是奇迹难怪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渔梁坝始建唐代修于,距今有近1400年新安江上游最古老、最大规模的古代拦河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大家刚走到坝上,正好赶上一老翁撑一只木船到此,将两位游客载上离坝缓缓而去。

“看!像不像李白寻访的老翁形象?”我有意调侃道。

“快,帮我照一张与老翁撑船的合影!”细姐和妮子都嚷着要照相。我迅速地给他们抓拍了几张背景有船的照片。

仔细查看花岗岩拦水坝,有一种历史穿越感,米把长的大石头被水打磨得斑驳光亮,且条石彼此镶嵌紧密。据查,石坝建筑垒砌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硬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紧密衔接每一层各条石左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牢固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拦河坝。长约一百多米的拦河坝顶上有三处稍微低矮,作为溢洪道。

站在石坝上,举首四望,炊烟袅袅,气象万千坝上碧波如镜,小舟摇曳起涟漪坝下乱石嶙峋,水流短线,河床见底。由此可见,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渔梁坝作用十分明显:一是泄洪防旱,二是截流行船,三是美化环境。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这里几百年来一直是新安江上大小商贾船队往来的一个重要码头,明清时期徽商起航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

 

除徽州古城外,古徽州文化旅游区还有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潜口民宅、呈坎、唐模四大景区。3月2日上午,游学新梦小分队去了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景区参访。棠樾牌坊群位于歙县西郊六公里处的棠樾鲍氏村落,正在返回的路上,离酒店20分钟车程。我们把车停在牌坊群停车场,买好门票进去参观,请了讲解员一路介绍。棠樾牌坊群人文景观包括三个祠堂和七座牌坊,是徽文化的标本、固体的史书和徽商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里程碑。它记录了棠樾鲍氏家族明、清两朝四百年间亦官亦商创造了上交天子、官位显赫、藏镪百万、富可敌国的神话。棠樾牌坊群景点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指定参观点,《红楼梦》等影视片在此拍摄。

我们随着讲解员依次参观了“清懿堂”“郭本堂”“世孝祠”和七座牌坊。清懿堂俗称“女祠”,是鲍启运因家祠里只奉男主、未袱女主遂遗命儿子鲍有莱而新建女祠。清懿堂建于清嘉庆初年,属五开间、三进式徽派建筑,造型流畅,内秀而外朴,雕镌典雅瑰丽,门厅外的八字墙满饰砖雕。郭本堂俗称“男祠”,是明嘉靖末年尚书鲍象贤为致仕归里、会见宗人而建,也是三进五开间祠堂,两边木质墙壁上有朱熹题写的四个大字“忠孝”“廉洁”,祠内现保存有宗族管理制度的碑刻整个祠堂的结构简洁明了,银杏为柱,樟木作梁,砖、木、石雕洗练不繁,处处透露出儒家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显示着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世孝祠建于清嘉庆七年,原为三进式,现存门楼及后进寝堂,门楼上“世孝祠”三字由清朝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所书。

七连座牌坊群主题鲜明、协调一致,排列由北向南依次为:鲍灿孝子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和鲍象贤尚书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荣誉体系——忠、孝、节、义。每一座牌坊的背后,都凝聚着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那气势恢宏的景观,都是旌表棠樾人的美德,也是棠樾鲍氏的为人准则,清乾隆皇帝曾赞曰“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七连座牌坊群世所罕见,棠樾因此而闻名于世牌坊群不仅彰显古徽州地区灿烂的建筑文化特色,也充分展示出当地淳朴、精诚、仁爱的家国情怀。

鲍家花园就坐落在牌坊群景区,属联票参观景区,我们一行人步行去游览。据资料介绍,鲍家花园原为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徽商、盐法道员鲍启运的私家花园最大的私家园林盆景观赏地。徽派盆景为主题,同时荟萃国内外各流派盆景精华,与牌坊群景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完整的徽商故里步行至木质四柱门派楼进去,一眼就能看到里面有一汪湖水(观鱼池),经过“徽州人家”,就到了“群峰竞秀”和“黄山风骨”景观。游友们在此边欣赏盆景,边休闲观瞻,并集体合影留念。很快游到“盆景精品园”和“徽派盆景艺术博物馆”,其中一个古榕盆景“南国风情”,曾获昆明世界博览会金奖。旁边不远处是梅园,梅花正满枝绽放。后来大家又在“江山如此多娇”景点处合影,涛哥的无人机也飞到此,给合影队伍俯摄。最后,游友们漫步池边,往返池上石质拱桥,尽赏园中池水林木、廊亭台榭,生出无限感慨:花园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由其独特的山水和人文环境孕育,涵盖了思想哲学、伦理道德、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医学药案、科技工艺、商业经济等方面,其核心是儒家思想,同时也受到释家、道家思想影响。这次游学古徽州文化,印象深刻、收获颇多,但也留下一些遗憾。作为古徽州知府的歙县,不愧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秦朝置县,宋设徽州府,府县同城1400年,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歙县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先后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之乡”“中国牌坊之乡”等荣誉称号,素有“东南邹鲁、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礼仪之邦”等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