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塘古村散记

作者:田南    发表时间: 2022-12-16 09:16:07     阅读量: 321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在延绵不断的罗宵山脉中段石门山山脚下,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小山村,先后评定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这就是莲花县路口镇湖塘村

湖塘村是一座古老的村庄,2013年10月文化部、住建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授予的“中国传统村落” ,是萍乡市唯一入选的村落。全村现存清朝时期刘克典,刘瑞书,刘瑞如等古民居13栋,残存的古民居5栋,古祠有陶轩公祠(诵芬堂)、章祖祠(佑啟堂)、润水公祠(怀德堂)、怡善堂、渭川公祠(笃亲堂)、浴池公祠(务本堂)、仲泉公祠(敦文堂)等12栋;古拱桥有福善桥、福龙桥、定福桥、万安桥等6座,东江古庙1栋,文峰石塔1座,”沙糖”古井1口,若干条古巷,古榨油坊,古拴马房等古迹,共同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湖塘古村元素。

在湖塘古村众多的古元素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渭川公祠”。渭川公祠是江西省地城内规模较大的公祠之一。该祠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距今188年,是渭川公长子刘俊才为纪念其父而建。笔者随”刘导”来到渭川公祠前,仰头看到其墙面和屋顶都有翘角的挑檐,石雕拱匾上刻着“渭川公祠”四个大字,公祠顶部中间匾额写有“龙章宠锡”此乃皇帝所赐,可见公祠主人地位之显赫。大门两侧挂有一副十分醒目的石联:“桂植阶前香馥郁,蘭飘座上气芬芳”,横批:桂馥蘭芬。有歌颂公祠女主人气质优雅而高贵之意。祠堂正面的墙上镶嵌着数十块石雕艺术品,有“丹凤朝阳”,“双龙戏珠”,“平沙落雁”,“洞庭秋月”,还有麒麟、松、竹、梅和“日月同辉”等图案,其中“平沙落雁和洞庭秋月”取自《古潇湘八景》,这与刘俊才在长沙经商崇尚潇湘文化有关;祠檐的四角呈弧形翘起,犹如孔雀伸长的脖子和头望向八方。四角上面安装的铜花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至今光亮依旧,实属奇迹。公祠的门楼为歇山顶,其门楼装饰之精美,在古祠堂中极为少见。其特别之处是“丹凤朝阳”和“双龙戏珠”图案的排列居然是”凤在上、龙在下”,这与传统龙凤的认知观念不同。据考证,这样的排序在全国仅有5处即:清东陵慈禧陵寝,永州的宁远文庙,吉首亁州节孝牌坊,祁东的洪塘贞节牌坊,莲花渭川公祠。

相传刘俊才在湖南长沙等地经商挣了许多钱,娶的老婆讲究的是门当户对。他的老婆是皇亲囯戚,所以在镶嵌石雕时凤在龙上,既是对其夫人的恭维,也是对皇恩浩荡的尊崇。刘俊才建祠时,是参照其朋友的公祠图纸自已设计来建的,所以渭川公祠与其他祠堂有所不同,它是典型牌楼式重檐建筑,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规模有”江西第一祠”之美誉。村里后来的章祖祠,仲泉公祠,陶轩公祠也参照渭川公祠的风格建,但始终比不上渭川公祠之精细,之气派。据研究祠堂文化的曾国生先生介绍,在莲花700余祠堂建筑中,牌楼式重檐建筑风格仅有湖塘古村4栋,最极致唯有“渭川公祠”。

从渭川公祠侧门出来,便是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巷道,密密麻麻的,听当地人说,整个古村的老巷子都是这样的,既防水又防滑,小人和老人走在上面不会轻易摔跤,比水泥沥青路面好多了。

刘瑞书家的古民居。整栋房屋是青砖黑瓦马头墙,奇怪的是看不到民居的大门,绕屋走一圈,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般我们房屋的方向为坐北朝南, 而这栋古民居建筑设计独具特色,都是坐东面西,朝南的横开大门,形似”螃蟹”。据村支书刘江介绍,整个村子保留下来13栋民居都是这个建筑风格,从村庄的地形来看,犹如一只巨大的螃蟹,因此,村中很多老人也把湖塘称为‘螃蟹村’。不过,这种叫法在最初并不是因为其整体形状而产生的,而是因为建村时,刘氏先祖在村中挖有一口大芦苇塘,塘中螃蟹成群,螃蟹曾与蛇恶斗,最后蟹胜蛇死,故蟹世居湖塘,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直到现在,只要天气温和,村中的水沟、巷道和田间旷野里常见螃蟹出没,互相嬉戏。全村从开基以来,住房的建筑别具一格:座东向西进身,而大门都是横(南)向;整个村子的房屋布局、走向及其形态酷似一只活生生的大螃蟹,所以便有了螃蟹村”这个称谓。之所以会建成坐东朝西的格局,主要是便于房屋采光,这与湖塘村的地理位置有关。这里下午阳光易被遮挡,日照时间较短,先民们为了有更充足的采光,便将大门设置为朝南开。另外,大门开向南边,还可以避免冬季时西部寒流和山风顺山势而下侵入宅中。

刘克典家“四栋连体屋”古明居也叫“四栋屋”,可以号称”中国第一奇屋”。“四栋屋”全长58米,宽20米,占地1160平方米,大小房间40余间,4个大厅,5口天井,前后向无门,左右开了四扇大门和四扇侧门,典型的大”螃蟹”型状,气势磅礴,令人震撼不已。

据说刘克典被朝延诰授奉政大夫,道光二十七年,曾在浙江宁波任职。他的父亲刘仲泉也是朝廷浩授的奉政大夫,曾在湖南保庆府任职。其妻刘母彭氏禾娘被封为宜人,刘克典结婚后家业兴旺,在庐陵开办铸造厂,在安福开办“瑞如新”商铺和数油榨坊,挣了钱回村建了”四栋连体屋”,怡善堂,拴马房等,在村后山的云山建了“云山山庄”。 富裕了的刘克典夫妇也乐善好施,每天装一桶米放在“四栋屋”大门的石凳上,分给乞丐和贫困断炊之人。曾一度捐重金支持修复“复礼书院”。他十分注重教育,培养和鼓励子孙及远房重孙先后东渡日本留学,远房重孙成为医学博士。 “怡善堂”是刘克典训诚子孙的专门场所,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约220平方米,三开二进,二天井,砖木结构,门楼为硬山顶,回廊两根石屋柱均有4米之高,这是怡善堂最显明的特征,意寓做人做生意要实诚。里屋的屏风是刻有“忠孝廉节”4个大字,意寓教育后代要”忠义诚信、孝敬长辈、讲究廉洁、勤俭节约”,后来逐步形成了刘氏“明忠孝、崇礼教、重诚信、尚廉俭、乐助人”五大族规家训,后代谨遵祖训,昭读家风,形成了绵延久远的家规家风文化。怡善堂如今巳是村里的“家风家训馆”和县里的廉政教育基地。

一口“砂糖”古井座落古村中央,由两块长2.5米,厚20厘米,宽25厘长的青石作井沿拼揍而成,井深1.3米。自古村开基以来,湖塘人一直饮用,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因为泉水喝起来有点砂红糖的味道,所以取名叫“砂糖”井。如今,虽家家户户均安装了自来水,可古井旁的百姓还习惯到”砂糖古井”挑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