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页 作品 相册 粉丝 关注
网站会员

李维圣

5

粉丝

47

作品

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李维圣
加入时间:2025-03-10 07:32:23
所在地:江苏省扬州市
作者简介

李维圣,1992年大学毕业,就职于扬州市邗江区某机关。闲暇之余,喜爱读书。偶有心得散见于《上海法治报》、《现代快报》、《江苏经济报》、《扬州晚报》等刊物。

关注

学说人话(随笔)

老李,名庆华,按辈分,他是我侄子;按老家规矩,他长我四岁,我还得叫他"哥";按资历,他是我学长,我得喊学兄;所有外在场合,他给足我面子称我"叔",我总是称其为"李老师。"这般错综复杂的称谓,倒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三十年来微妙的关系。

我与庆华同宗同祖同村同校,先后大学毕业后同在外地一个城市工作。他做我很向往的石油技校的老师时,我还在读高中,还很以他为偶像,渴望脱离"农门"。那时的他,高大俊秀,站在讲台上的样子,在我眼中简直如同神明。

后来我也进了城,与他同在一个城市工作。虽说是门房叔侄,但除了家庭小聚,几乎也没更多交往。城市生活像一条湍急的河流,将我们各自冲向不同的方向。他教书育人,我则在机关里摸爬滚打。但既定的家族情感,像一根看不见的线,将我们牵连在一起。三十年来,从小孩的出生、成长,到现如今的子孙绕膝,这根线始终未曾断裂。

前些日,我约几个好友掼蛋小聚。酒过三巡,老李跟我说:"叔子,跟你提个建议,你写那么多文章,我都点赞,但我还是跟你提个意见。"桌上喝酒的是四个老乡,除了他是教授,其余都是我同事。我立即阻断:"李老师,不说了,就是让我说人话吧?"我自己不禁笑起来。这话一出口,倒像是打开了某个阀门,满桌的人都笑了。老李也笑,眼角堆起皱纹。

我在单位退居二线以后,工作相对轻松,很多时间不再用于业务上的事情。为以后退休生活计,我将主要精力放在业余写作上。虽然,往年工作之余,每年也写方方面面一些资料,被相关报刊杂志刊载,但终究是"玩"。今年三月下旬,一个礼拜天,我酒气冲天对着满桌同学说:"现在起,我将酒话写成书。"这话当时听着像是醉话,没想到竟成了真。

自此,我开始广泛阅读,思考人生。三、四个月来,大量投稿,先后被很多专业媒体采用散文、短篇小说、现代诗歌、赏析评论近80篇(首)。起初学写之时,搜肠刮肚,及尽所思,希望用最好的词语吸引编辑的注意。我翻出《辞海》,把那些生僻的字词抄在小本子上,写作时硬往里塞,仿佛不用几个"饕餮"、"魑魅魍魉"之类的词,就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学问。一篇文章写下来,自己读着都觉得拗口,像是戴着镣铐跳舞。

慢慢地,我觉得,说自己想说的话才是真。那些华丽的辞藻,不过是遮羞布,掩盖的是思想的贫乏。当我开始用平实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想法时,文字反而有了生命。就像我和老李老家门前的那条小河,清澈见底,却能映照出天空的蓝和云朵的白。

老李想跟我提建议时,我的第一想法立即迸发而出。我知道他要说什么,因为我自己也意识到了。那些刻意雕琢的文字,就像涂脂抹粉的老妪,再怎么打扮也掩不住岁月的痕迹。而真实的语言,即使朴素,也能直抵人心。

小时候,我们在村里听老人讲故事。他们用的都是最平常的字眼,却能让人听得入迷。一个"从前",一个"后来",就把人的魂儿勾走了。那些故事里没有"璀璨"、"旖旎"这样的词,但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清清楚楚。反倒是现在读的一些文章,看完就忘,因为里面全是空话套话,像是一碗没有盐的汤,喝下去索然无味。

我阻断老李没说完的话,其实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通病。我们学了太多"应该怎么说话"的规矩,却忘了"人本来是怎么说话"的本能。在机关里待久了,写材料成了习惯,开口就是"进一步加强"、"切实提高",闭口就是"贯彻落实"、"深入推进"。这些词像是一堵墙,把真实的想法挡在了里面。

学说人话,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它要求我们放下架子,摘下面具,用最本真的方式表达自己。就像老家的亲戚们聊天,不会说"用餐",而是说"吃饭";不会说"就寝",而是说"睡觉"。这些最普通的词汇里,藏着最真实的生活。

写作如此,做人亦然。这些年,我在各种场合扮演各种角色:领导面前是下属,下属面前是领导;长辈面前是晚辈,晚辈面前是长辈。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说话方式,久而久之,我都快忘了自己本来是怎么说话的了。直到老李那句没说完的建议,才让我恍然醒悟。

学说人话的过程,也是找回自我的过程。我开始回忆童年时在村里的生活,那些最简单、最朴实的日子。夏天的傍晚,大人们坐在打谷场上聊天,孩子们在周围追逐嬉戏。那时候说的话,都是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没有修饰,没有伪装。

现在,我坐在电脑前写作,想着老李的话,表达现在的思考。虽然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人心对真实的渴望没有变。好的文字,应该像老朋友之间的对话,真诚、自然、温暖。



【编辑:杨雨晴】

相册
相关资讯
我的粉丝
我的关注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