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的龙灯

作者:木石    发表时间: 2023-02-14 11:15:58     阅读量: 334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在萍乡,每逢春节有耍龙灯的习俗,特别是在乡下,龙灯不仅是过年最娱乐的盛会,更是乡民心中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希冀,世代承传,未曾泯灭。

萍乡人有句俗话:“三十夜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就是说,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要把那种特别发蔸,生殖旺盛的木头放在火塘里,大火越旺,来年家运就越好,到了元宵节的晚上,就要张灯结彩,鞭炮、烟花齐放;如果,火是乡民们用以辞旧驱邪的圣物,那么,灯就是一元复始,春回大地的象征,到处光辉灿烂,欣欣向荣。正是因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才守夕的火未断,上九的灯又举起了,龙灯自然就成了上元时节最盛的灯火,往往从上九起事,直到十五化灯,夜夜灯花不断,家家户户都卷入龙灯的盛会中来。

少年时期,在家乡耍龙灯的印象至今还很深刻。小小年纪,我曾被龙灯的魔力所吸引,还充当过一次小小的锣鼓手,跟着耍龙灯的队伍,喜悦于灯群之中。每天傍晚,只要那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响起,在家里就待不住了,哪怕还坐在饭桌边,也等不及把剩下的半碗饭扒完,丢下碗就跑,生怕锣鼓家什被小伙伴们抢光……如今,年近花甲,已经不能像孩童时代那样再到灯群中去随兴作乐了,可是,对于灯花嬉戏,爆竹飞溅,锣鼓铿锵的龙灯盛会,却仍然依恋不舍,回想起来至今还滋滋有味呢!

龙是什么样子的,谁也没有看见过。但是,在民间,能工巧匠们用韧而柔软的楠竹篾扎出一条用纸糊的像蛇形一样的动物,夜里点上灯,再被人们举起来如此这般的扭动,那龙的形象就神话般地活现出来了,可见这种竹龙的创始人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大师。

据说,最早的龙是距今60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那两条用蚌壳堆塑成的龙,形象并不好看,也不雄武;后来,在内蒙古出土过一条玉龙,虽为玉龙,那样子却是个猪头蛇身的东西;直到距今3000年左右的商周时期,龙就常常出现在青铜器和骨器上了。在汉字中“龙”字有100多种写法,但都从肉,有飞之形态,正如《说文解字》所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受对称平衡思想的影响,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如“爵”和“鼎’上面的龙纹形象,不仅飘逸,而且非常威武。1973年,从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御龙帛画》图上可以看出,墓主人神情潇洒地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当时,人们幻想中的龙就已经有了粗犷的形象,身长是人体的几倍,犹如一条巨蟒,张牙舞爪,极其凶猛。看来那是洪荒时代作为地球上与人类在匹敌的一种凶煞,借以显示人类与异己者搏斗的意志和力量。到了汉代,石刻画像上的龙就不再具有凶煞之气了,而是更具有包容与美的象征,这些龙昂首挺胸,迈开四足,或飞腾,或行云,跳跃腾飞,往返于天地之间。传说中的火神祝融,以及古帝颛顼和帝訾都骑过龙。《 大戴礼·五帝德》上就记载着:“颛顼乘龙而至四海”, “帝喾春夏乘龙”。少年时期,我在家乡就曾见过一种叫“青龙白虎”的门画,那画面上的龙和虎都是神人的坐骑。至宋代,作为绘画创作中的龙就已经发展成为描摹细腻,造型生动,神形活现的艺术品了。现在,为耍龙灯而编织的竹龙灯,在造型上与南宋陈容《云龙图》中所画的龙形态大体相似,只不过为方便手持起舞的缘故,四只龙爪已为支撑节体的棍棒所代替。

民间传说,龙是兴云播雨的神灵,龙的出现即预示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化灾呈瑞,是一切美好事物出现的先兆。对于这种美好的追求,可能就是几千年来龙形象变化的原因,人们千方百计地将自己心目中所能够想象到的美好形象描绘出来,变成可以感知的实体,让真、善、美集中统一在那个冥冥中的龙的身上,成为人们崇奉的图腾,精神的寄托,世代相袭,流传至今。

至于龙灯的兴起,最初主要用于祭祀,通过一种仪式以求达到人们的某种愿望。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人们挥舞着六到九条龙,举着火把奔跃腾挪,祈求风调雨顺。实际上,当时人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深刻的龙的形象,通过这样的形式将人类对龙的信念进一步深化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对于残酷的自然灾害总是心存恐惧而又往往无能为力,不得不借助意识中所希望超越自然的威力来得到慰籍,将真、善、美,和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以龙灯这种物象的形式存在,让龙灯赋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化灾呈瑞的思想内涵。这种美好与祥瑞的愿望促使人们沿袭着这一古老的习俗,并用最热情的方式传承下来。

萍乡的龙灯,乡下耍的跟城里耍的有些区别。乡下的龙灯扎制略显粗糙,却保持着古朴粗犷的风姿,耍起来不免带着几分野性;城里的龙灯扎制得精致,耍起来显得文明,那“咚咚锵锵”的锣鼓声没有乡下的刚猛。在我看来,观赏街头的龙灯就像在家喝惯了陈年老谷烧被请到馆子里去喝香槟、啤酒一样,怎么也不过瘾。这不是说街头的龙灯耍得不好,事实上,街头的龙灯,腾挪跳跃,摇头摆尾,锣鼓板子样样有板有眼,不过,透过灯火硝烟,给人的感觉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味儿,就连燃放爆竹、烟花也觉得有些拘谨。或许,城里的龙灯过于娱乐了一点吧,耍一把“过街龙灯”给节日平添几分气氛也就足够了,而不是像乡民把耍龙灯当成全村人性命攸关的大事,他们认为龙和他们的命运总是若接若离地纠缠在一起,不能怠慢也不敢怠慢,因此,处处透出厚重的泥土气息;城里的龙灯正是少了这份执着与“乡味”吧?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民间艺术,它一旦进入高雅的殿堂,失去了“乡味”,往往艺术的生命力也就下降了。

上九的龙灯是从扎制开始的。扎制龙灯需要一个较大的场所,一般都选在福主庙的广场上,要是天气不好,则搬到福主庙的厢房里进行。一年当中,过年是福主庙最热闹的时候,沿河两岸祈福的人络绎不绝,而扎制龙灯又平添了十分的喜气和喧嚣。所有耍龙灯需要的准备工作都要在这里进行,比如竹编、彩扎、绘画、烟花、炮仗、熬硝、制烛等等,还有杂技、鼓乐演练,总之,十八般武艺都要在这里展开,说它是“百工”汇集的地方一点也不假。在这大过年的节日里,孩子们是最爱凑热闹,我们在人群中穿来晃去,或帮大人们传递点什么,或嬉戏打闹,玩得不亦乐乎,小小的心中盼望着龙灯盛会的奇光异彩快点到来。

耍龙灯,龙是主体。从龙头到龙尾,有九节、十一节的,也有十三节、十五节的,但都是单数,唯有龙眼是用两颗红珠子镶嵌而成。此外,还需要配上许多的“故事”:龙生于渊,离不开鱼、虾、蟹、龟、鳖、蚌;龙能飞翔,能由地上天,就必有飞禽走兽与之相伴,其中以猴、兔、鹬为代表。无论水族、走兽和飞禽,每一类都有大大小小的若干种,组成以龙为首的五彩斑斓的群灯会,众生云集,蔚为壮观。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龙灯出动了,“咚咚,锵——”锣鼓敲起来,接着便是“噼噼啪啪”热烈的鞭炮声,尖锐的小唢呐和低沉的大唢呐吹起来,龙就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了。远处的天空随着呼啸的烟花哨声,五光十色的花便炸开了,照亮了夜空,与地面的灯火亲切地拥抱在一起。那条竹龙就犹如真龙现身一样虎虎生威,随着嘈杂的人群行进在僻静的乡间曲径上,头和尾巴被拉开有半里地之遥呢!

盘旋矫健的龙灯是要迎接的,如果你是接龙的人家,站在家门口就远远望见星星点点的亮光,像一串珍珠在闪闪烁烁,忽明忽暗,亮光闪处是昂首欲飞的巨龙。锣鼓喧天,喇叭声声,高一阵低一阵,紧一阵慢一阵地奏响,不一会,就传来孩子们的欢叫“龙,看——龙来啦!”,然后是拉长的声音“龙——来——啦!”。聚集的大人们开始指指点点,说龙头已经到了哪里,龙尾巴还在什么地方,什么时辰到达最吉利等等,等到能看清龙头时,大家就各自散去,赶紧准备接龙的事情去了。

萍乡过年,大年三十祭祖和元宵晚上接龙是最为重视的祭祀活动,要说准备工作,古历二十四过小年前就开始了。焚香秉烛,燃鞭放炮,是迎接龙灯进家的礼仪,每户都必不可少。对我们这群孩子们来说,最有趣味的莫过于燃放烟花,在福主庙忙活了几天的师傅今晚要把他们的本事拿出来了,他们自制的土烟花,在夜幕之下,犹如一炉炽烈的钢花喷洒而出,五颜六色,金光灿烂。龙灯就在四周烟花飞溅之中翻转起舞,焰火越多,鞭炮越热烈,龙灯耍得越带劲。一时,大鼓小鼓高奏,金锣齐鸣,踩高脚、打花棍、玩杂耍一股脑儿登场,灯会进入高潮。耍龙人和“观”龙人都沉浸在这场盛大的舞龙活动中,欢腾的情绪感染了周围的一切,似乎,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在巨龙腾跃的瞬间就要实现了,这是一种巨大的幸福!尽管新春伊始,寒气袭人,但幸福的人们赶着龙灯紧追不舍,通宵达旦,哪怕衣服被烟花爆竹烧得像筛子一样,依旧夜夜照常出灯。

耍龙灯,其精髓全在一个“耍”字上。龙灯不舞,空有其形;挥舞起来,神形毕见。但要传神,必须首尾呼应,龙头要转得活,龙尾要摆得开。乡里有两位能人,我还清楚地记得,那龙灯就像是专为他们两人扎的一样。一个举龙头,一个耍龙尾,只要锣鼓敲响,烟花爆竹点燃,那龙身踩着锣鼓点儿就像在水中遨游,在空中翱翔,翻飞自如,飞腾有度,时而昂首临空,时而颌首低旋,哪怕烟花溅射,爆竹炸响,照样是活而不乱,翻江倒海,声势浩大……

耍龙灯需要默契与配合,一支好的龙灯队伍,众人在龙头的带领下举手投足往往心意相通,前进后退,闪避腾跃,总是恰到好处,因此,耍龙头的师傅就成了一支龙灯队伍的关键。村里两位能人言传身教带领着练出一支耍龙灯的青年好手,不过,年轻人虽然功夫不素,可是,那龙头还是没有人敢接。每当这时候,师傅就像战场上的大将军,将递过来的大碗酒仰脖子一口喝下,用手把衣襟向右边一撩,用一条长巾扎上,大喊一声“各就各位!”,大家就纷纷站在自己的位置,亮出自己的绝活来。一时耍得起兴,有人干脆脱光上衣,光着膀子挥舞龙灯,年轻后生胸前一块一块结实的肌肉就时隐时现地暴露在灯光下,竟惹得观看的妇女们脸红耳赤,她们不好意思把眼光移开,可不到一秒钟又忍不住把目光瞥过去。这时候,锣鼓、喇叭的声音愈发激越,持续的爆竹声将山村的翠微唤醒……

龙灯在出动之前要举行“亮灯”仪式,由村里有威望和福报的老人为竹龙“点睛”,然后通体点上烛光,这样竹龙才获得了生命,担负起神圣的职责。现在职责尽到了,大家将竹龙抬到萍水河边,将早已准备好的祭品一次摆开,锣鼓,唢呐齐鸣,在持续的爆竹声中举行圣神的“化灯”仪式。在竹龙熊熊燃烧的烈火中,人们心中那条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蛟龙被送回到深渊里,这一年的龙灯盛会就善始善终了。神龙回到它那个神秘的世界去了,勤劳善良的人们坚信: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的美好生活愿望会在自己踏踏实实的每一步中实现,待到来年再聚龙灯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