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人要从自己的逆境中挣脱出来,需学会隐忍,潜下心来,花费时间,努力提高认知水平,修行忍受创痛的心理能力,练就立身处世奉养自己的技能。要实现这几项目的的方法不多,如果你身边没有高人指点,这里可能存在一条捷径,那就是你去读书吧。真正去读有价值的书。最好的选择,就是研磨古代的那些长存于世的经典典籍,或者是提升自己某项专业技能的书。前者为着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千字文》曰,“坚持雅操,好爵自縻”;后者可以谋求一份养活自己的手艺,一技在身,走遍天下。两者相较,对于身处逆境中的人来说,后者更为重要些。
选择读书的内容尤其重要。要注意的是,身处逆境的你,不要陷入到现代各种心灵鸡汤的文字里,也不要过量阅读揭露社会黑暗、谴责时代不公的文字,更不要在消遣的文字里投入大量时间。这些文字,要么将你的所有不幸,都归咎于社会或他人,要么使自己变得更为麻木不仁,从而消磨自己的锐气,只聊以慰藉你的心灵,麻痹你的意志。结果是,让你躺平而不可自拔,导致你最终无可救药,结果一事无成。
这里存在一项颠扑不破的真理:一个不去读书的人,自己的价值观,就会由其周围的人所决定了的。意思指的是这个人的眼界和格局存有很大局限性,只能来源于其所能听到周围声音,所能观察到周围人做事过程,从而在进行模仿中而得出了的。从基本上说,这个人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判断力,于是处世为人,只能成为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进而以其周围人故步自封的经验,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或者是被周围的环境同化。所以这个人就永远不会找到本我的自己,只是表现为其肉体上的自己,而精神上却一无所是。如此,从精神层面而言,这个人只能是别人。
这些观点,很好理解。书是由人写出来的,那些严肃作品的作者,无论在实用性领域,或者是精神性领域,与常人相比,都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他们要么有绝深的洞见,要么有过人的绝艺。因此,作者要么将自己的独门技艺公之于众,人们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提升自己某一领域里的技艺水平,找到养活自己的手段,据此,读者可以获得安身立命的基础;要么展示其创新或超前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乃是读者在某一领域里的行为指令,当读者通过阅读,领悟到作者观念,就会趋近作者的观念,从而改变读者的现有观念,于是,能够从根本上变更读者立身处世的思想根基。
不同的书,就存在着不同作者的价值观与方法论,读书就是基于文本内容所构成的平台,作者来到了读者面前,将自己的技艺或思想观念向读者娓娓道来。因此,阅读时,读者是在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体会到文本内容里所隐藏着作者的人迹,从而吸收作者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或者读者从作者关于某项技艺的详细叙述中,领悟作者某项技艺的来源,从而为读者自己修行成作者的某项技艺提供入门或深造的基础性条件。
这样看来,一个人读的书多了,其思想因素也就自然会不断地增长,价值观就越丰富,就会有利于经由选择而拔高某一领域的价值观。帮助读者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依据要做事情的具体特点,从书中而来的那些价值观与方法论,自会有意或无意地、自自然然地将漂浮在你的脑海里。于是,这个人就试图利用书本上的行为处事的方式方法,通过判断进行选择,然后采取合适的行为。这就会在为人或行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在行为处事时,其发生的行为活动会立判高下。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林先生说,“我初初一初二两学年中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绍的是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我《孟子》,还给我讲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我在学校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下一暑假教我另一半《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幼年时所背诵的《孟子》,在成年之后,居然成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孟子的话在自己心中形成一套价值系统,每当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都会提供明确的答案”。(《儿童国学启蒙教育手册》)
这是从价值观方面,阐述了古圣先贤的经典典籍内涵,在一个人所面临的必须选择大是大非面前,具有怎样居高临下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我们现在人,只有通过阅读与领悟这些经典典籍,剔除其糟粕,吸收期精华,将这些精华应用自己面临的现实,或精神状态中去,就会练就成人子之身,伴随着身体与精神的成长,最终成为道德长者。对于实用性价值的技艺方面的书,更直接地为读者立身处世提供了现实的方法与途径。
二
人人都有体会,展现在人面前的那个具体世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一方面,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在人们面对某一项具体行为的激烈争论情境时,那些说真话的人,需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会遭到白眼或反唇相讥,甚至身陷囹圄,无路可走,活像个小人模样。另一方面,那些说假话的人,却是一本正经,道貌岸然,会可能受到尊敬或爱戴有加,真像个君子懿范。使用社会潜规则的人,在办事时,却总是能水到渠成,虽然到处都是坑坑洼洼,他却总能一路顺风,坐收渔翁之利;而信守社会规则,在办事时,却可能让人闭门以待,处处碰壁。
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也总是感到不顺心,领导刁难,同事可憎,处处都是小人面孔,家庭当中也往往是鸡飞狗跳,一地鸡毛。这些都将自己牵引进入了无休无止的扯皮之中,消耗着你的时间,损耗着你的精力,倦怠着你的锐气。人人都会意识到,一定想要从这种身陷重围的难局,进退维谷的处境中,打开缺口,突破出来。
这个时候,让我来劝你:忘掉一切,抽出时间,去读书吧。读书可用来逃避可恶世俗的羁绊,用阅读来暂时忘掉这个蝇营狗苟的处身其中的世界。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榖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你所热爱与亲近的书的内容,将你与这个世俗的世界割裂开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自嘲》),让你从创痛的心灵忧伤中平复下来,舔舐创口,渡过难关。然后,从书中析取营养,再试图进取,从而改变你的处境。
在《阅读就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的这本书中,毛姆指出,阅读就是一种享受,可以抵挡人生的不幸,抚平心灵的忧伤。即使是消遣性内容的书,也有价值,阅读这些内容,可来麻痹自己的神经,不过,这里有点掩耳盗铃的意思,但是这种麻痹,也确实是疗治一般人心灵创痛的一剂良药。当你去阅读那些经典典籍时,其所刊载的内容,就可能使你在受到震撼中,获得心灵启发,催促你在自己一路走来的人生中,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有所作为,从而卸下包袱,继续奋斗。
因为在这些经典典籍的内容里面,存有征圣宗经的道义(刘勰《文心雕龙》),齐家治国的志气(戴圣《礼记·大学》);存有潇潇雨歇的怅惋,金铁交鸣的豪爽,存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的悲悯;存有悠悠吾心真情性,抱朴守一不染尘的洁身自爱;存有和风穿林,自有一股悠然缥缈的精神内涵,空山鸟鸣,自有一股造化渊源的脱俗妙境,烟云寥天,自有一番空阔流变的倜傥飘逸,古树森啸,自有一番静谧清囧的脱俗超尘;存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诗后禅院》)的逸致闲情。
通过书的媒介,读者可以和孔子及其弟子说礼论道: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论语·述而》),让孟子教你善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让荀子来向你《劝学》,和太白兄醉酒舞剑,和渊明兄采菊东南,与苏轼兄夜游赤壁。通过阅读领悟这些经典典籍内容时,你还会感觉到身处逆境之中吗?
如烟俗事抛身外,山光水色悦心来。世事浮云随风去,泯然一笑尽释怀。这么看来,读书就会使自己处于一种自我陶醉的境域,也会让读者更换思想观念,或获得有益的技艺,从而使读者日见其新。以此鼓起生活的勇气,去努力拼搏,去奋勇前进,去有所作为。
三
人人都会承认,多读书一定会成为有文化的人。但是,有文化不代表着一个人会通达理性,人品好,素质高;没有文化并不代表一个人不讲道理,人品差,素质低;品德似乎属于天性,跟读书与否,读书多少没有多大关系。谚语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强调了实践的作用,人的素养往往与自己的经验、磨难等造成的对于生活中的人与事的理解,息息相关。但是,人的广阔的见识、高屋建瓴的眼界与气度非凡的格局,是无法利用生活中的内容加以有效培养的,绝对与一个人广泛阅读书籍的内容息息相关,有时具有直接关系,更多的是那些阅读内容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
读书,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就会摆到你的眼前来,高天阔地,云淡风轻,气象万千,来日方长,景色秀丽,连绵不断,次第而来,会一览无遗;不读书的人,你的世界就在你的眼前,鸡飞狗跳,家长里短,蜚短流长,低级趣味,锱铢必较,这些都会挥之不去,拂之又来;读书,不一定让你前程似锦,飞黄腾达,心想事成;但是读书一定会让你出言有尺,嬉笑有度,待人有礼,接物有则,为人有德,行事有方。如此看来,读书是具有实用性价值的,人是需要读书的,是书上所载入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读书人的素质或素养。
读书,不是为了那一直文凭,也不能让你去一夜暴富,而是为了让你成为谦谦君子,窈窕淑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论语·述而》),脱离低级趣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人伴贤良品自高,书上所载乃是人类文明的优美鸣声,可用以矫正人类自身的蠢态愚行。读书会让你成为懂情趣,会思考,知退进,明世事的人。在你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是志得意满的平衡器,是突破重围的助推者,将你练就成具有处惊不变,豁达大度,谦虚谨慎的品格。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虽然产生这种情况的概率很小,一个人的文凭如果用好了,也会可能让他一夜暴富,那就是事倍功半的以外收获了。
有人说,穷不读书,则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则富势不长;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周希陶《增广贤文》)。国人有谚语云:三代不读书,一屋全是猪。但是,也有人认为,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辛弃疾《读书》)。所以说,个人的悟性、见识与格局,对于读书者而言,确实非常重要的,悟透了书中的内容,就可以攀升一个台阶,悟不透,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儿。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编辑:南栀北辰】